分享

生理学笔记(表格版)

 水灵灵90xudgfo 2023-11-10 发布于新疆

1

 反射

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其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

 自身调节

是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3

 神经-体液调节系统

某些内分泌细胞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便成为神经调节反射弧的传出环节,这种调节方式称为神经-体液调节。

4

 负反馈

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抑制控制部分的活动,最后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方向与原来的活动方向发生改变。

5

 正反馈

是指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或者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受控部分的活动不断增强。

6

 入胞

是指细胞外的大分子物质和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

7

 出胞

是指大分子物质或者某些物质团块由细胞排出的过程

8

 离子通道

通道蛋白属于膜整合蛋白,其内部有一条贯穿膜内外的水相孔道,保证离子的顺利通过,称为离子通道。

9

 易化扩散

是指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的跨膜物质运输。

10

 被动运输

是指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形式,主要特点是不需要额外功功能。

11

 主动转运

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

12

 跨膜信号传导

是指生物活性物质与细胞表面(或胞内)受体特异性结合后,经过细胞膜和胞内各种蛋白的信息传递,引起细胞功能改变或者诱导基因表达的过程。

13

 去极化

静息电位减小,表示极化状态的减弱,称为去极化。

14

 复极化

细胞膜去极化之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15

 静息电位

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16

 动作电位

是指可兴奋细胞在收到一次有效刺激之后,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快速的、可传播的电位波动。

17

 阈电位

能够引起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并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为阈电位。

18

 基强度

在刺激时间足够长的条件下,能够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叫做基强度。

19

 时值

在保持时间-强度变化率不变的前提条件下,采用两倍基强度刺激,引起可兴奋细胞兴奋所需的最短刺激时间。

20

 阈值

在刺激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可以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值。

21

 局部反应

将这种去极化效应增大的膜电位改变,称为局部反应或者局部兴奋。

22

 跳跃式传导

有髓鞘神经纤维发生兴奋时,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郎飞节之间进行传导,这种传导方式称为跳跃式传导。

23

 前负荷

是指在肌肉收缩之前肌肉所承受的负荷,他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即具有一定的初长度。

24

 后负荷

是指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者阻力。

25

 等长收缩

是指只有肌肉张力增大而长度并没有缩短的收缩形式(肌肉等长收缩消耗的能量,主要转变为张力增加,并无位移和做功)

26

 等长收缩

是指肌肉长度明显缩短,但是张力始终不变的收缩形式。消耗的能量主要转变为肌肉缩短以及移动负荷而完成的一定物理功。

27

 红细胞叠连

患某些疾病时(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晚期肺癌)血沉加快,此时多个红细胞彼此以凹面相贴,形成红细胞叠连。红细胞叠连会使细胞表面积与容积比值减小,进而使红细胞与血浆的摩擦力下降,故血沉加快。

28

 红细胞沉降率

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析出的血浆柱高度)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率,即红细胞沉降率。

29

 等渗溶液

渗透压和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30

 血清

指血液凝固之后,在血浆中去除纤维蛋白原以及某些凝血因子分离之后的淡黄色液体。

31

 凝血因子

血浆中和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

32

 血液凝固

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为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33

 血型

是指红细胞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所以血型一般是指红细胞血型。

34

 红细胞凝集

若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个人的血液滴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就会凝集成簇,此过程称为红细胞凝集。

35

 Rh抗原

是指在人体的红细胞上,有一些抗原与恒河猴红细胞膜上相同的抗原。

36

 心动周期

指从一次心跳的起始到下一次心跳的起始,心血管系统所经历的过程。

37

 心率

心脏搏动的频率,成年人在平静时每分钟心脏搏动70-75次。

38

 心力储备

是指心脏在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下,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心输出量的能力。

39

 异长自身调节

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本身长度,从而引起心肌收缩强度和搏击量改变的调节方式,称为异长自身调节。

40

 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即通过改变心肌细胞本身收缩的强度和速度,从而改变搏出量(或搏功),这种调节方式与心肌初长度改变无关,故称为等长调节。

41

 每分心输出量

一侧心室每分钟泵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也称为心输出量,等于输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42

 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舒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43

 最大舒张电位

自律细胞在3期末复极达到的最大膜电位水平,称为最大舒张电位。

44

 潜在起搏点

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心的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控制,其本身的自律性并不表现,只起传导作用,故窦房结以外的心脏其他自律组织被称为潜在起搏点。

45

 窦性心律

由窦房结控制产生的心脏节律称为窦性节律。

46

 异位起搏点

异常情况下,如窦房结的自律性下降,或者兴奋下传受阻(传导阻滞),此时潜在起搏点可以取代窦房结的功能而表现自律性,维持心脏的兴奋以及搏动,这些潜在的起搏点称为潜在起搏点。

47

 自动节律性

心肌细胞在没有任何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可以自动的按一定的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和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48

 房-室延搁

房室交接处传导速度较慢,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称为房室延搁。

49

 期前收缩

若心室或者心房在窦性心律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收到一个额外的刺激时,则可以产生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50

 代偿间歇

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

51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循环系统单纯由于血液充盈所产生的压力

52

 收缩压

心室收缩时,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在快速射血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称为收缩压

53

 舒张压

心室舒张时,主动脉压下降,在心舒末期动脉血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

54

 中心静脉压

胸腔大静脉或者右心房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

55

 动脉脉搏

在每一心动周期之中,随着心的收缩以及舒张,动脉血压发生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可以引起动脉血管产生搏动,称为动脉搏动。

56

 微循环

其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基本功能是向全身各器官、组织和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

57

 潮气量

是指呼吸过程之中,每次吸入或者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平静呼吸时为0.4-0.6L,平均为0.5L

58

 肺活量

是指最大吸气量之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VC等于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之和。肺活量反映了一次呼吸中肺的最大通气能力,是静态肺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成年男性肺活量平均为3.5L,女性为2.5L。

59

 补吸气量

是指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量,其是人体的吸气储备量,正常成年人为1.5-2.0L。

60

 补呼气量

是指平静期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其是人体的呼气储备量,正常成年人为0.9-1.2L。

61

 血氧容量

通常将100ml血液之中Hb可以结合的最大氧气量称为血氧容量。

62

 血氧含量

血细胞实际结合的氧气量称为血氧含量。

63

 肺通气

每分钟吸入或者呼吸的气量

64

 肺换气

每分钟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气体的量

65

 时间肺活量

尽力最大吸气之后,再尽力尽快呼气,分别测定呼气的第1、2、3秒末呼出的气体量,通常以它所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数来表示(分别用fev1 FEV2 FEV3表示),通常为83%、96%、99%

66

 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者呼出的气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67

 肺泡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或者由肺泡呼出的气量

68

 解刨无效腔

人体每次吸入气体,有一部分气体留在上呼吸道至终末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部分气体称为解刨无效腔。

69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之间的比值,称为通气血流量比值,平静呼吸时,通气血流量比值为0.84,其称为最佳匹配。

70

 血氧饱和度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为血氧饱和度,正常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大于百分之九十。

71

 氧解离曲线

血氧饱和度受PO2的影响,随着PO2的升高而增加,随着PO2的降低而减少,血氧饱和度与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称为氧解离曲线。

72

 消化

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73

 吸收

是指食物经过消化之后,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或者淋巴液的过程。

74

 基本电节律

是指消化道平滑肌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节律性去极化和复级化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其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

75

 胃肠激素

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76

 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粘液和碳酸氢盐结合在一起形成的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可以有效的保护胃黏膜。

77

 胃的容受性收缩

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咽和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反射性的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部头区肌肉的收缩,该过程称为容受性收缩。

78

 内因子

由胃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其可以结合维生素B12,防止红细胞发育障碍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

79

 分节运动

是一种以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在有食糜的一段肠管之中多处环形肌同时收缩,将肠内的食糜分割成许多节段,随后,收缩的部位舒张,原来收缩的部位舒张,原来舒张的部位收缩,如此反复进行,将食糜不断的分开,又不断合拢。

80

 胆盐的肝肠循环

胆汁中的胆盐或者胆汁酸排至小肠之后,绝大部分仍可以由回肠末端吸收入血,经门静脉回到肝,再组成胆汁重新分泌入肠。

81

 基础代谢

是指机体处于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2

 不感蒸发

又称不显汗,是指从皮肤和黏膜(主要是指呼吸道)表面渗出的水分,在未聚成明显的水滴之前便被蒸发的一种散热方式。

83

 蒸发散热

是利用水分从体表气化时吸收热量而散发体热的一种形式。

84

 辐射散热

是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方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一种散热形式。其散热量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环境之间的温度差以及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

85

 战栗产热

是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其节律为9-11次/分。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肢体不发生屈伸运动,所以没有外功,能量全部转化为热量。

86

 肾小球滤过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87

 滤过分数

是指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肾血浆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两肾的血浆量)

88

 重吸收

是指肾小球滤过生成的原尿在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某些溶质被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

89

 球管平衡

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大或者减小,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过滤的65%-70%,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

90

 肾糖阈

尿中出现葡萄糖的最低浓度

91

 渗透性利尿

若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大,渗透压亦随之增高,肾小管该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会减少,终尿增多,这种由于渗透压增高的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分而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为渗透性利尿。

92

 水利尿

因为大量饮水而引起的尿量增多的现象为水利尿。

93

 激素

由内分泌组织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的化学信息物质,其通过调节各种组织细胞的代谢活动来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

94

 旁分泌

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作用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

95

 远距分泌

激素分泌入血之后,经血液循环运输至远端部位的靶细胞发挥作用

96

 允许作用

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物效应,然而它的存在可以使另外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增强

97

 第二信使

含氮激素的分子量较大,他们进入组织液或者经血液循环之后,并不会直接进入细胞内部发挥作用,而是与靶细胞特异性受体进行结合,结合之后细胞内会生成某些化学物质,通过这种物质在细胞内部进行信息的传递,从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这种在细胞内进行信息传递的物质为第二信使。

98

 自分泌

激素可以原位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同一细胞或者同类的细胞,甚至可以不释放,直接在合成的细胞内部发挥作用,后者又称为内在分泌或者胞内分泌。

99

 促激素

促进靶腺正常发育和分泌功能的激素

100

 神经激素

促卵泡激素释放激素(SFH-RH)、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H-RH)、催乳激素释放激素(PRH)、催乳激素释放抑制激素(PIH)和催产素(OX)。

101

 长反馈

长反馈指性腺激素(雄性素、雌性素、孕激素)反馈调控下丘脑激素性神经原及垂体促性腺细胞

102

 射乳反射

婴儿吸吮乳头及乳晕的刺激,由神经反射传递到神经垂体,使之分泌催产素(引起子宫收缩和乳汁喷射的激素)。催产素经血液输送至乳房,促使乳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致使乳腺内的乳汁排入乳腺小管,再经乳腺大管和乳晕下的小囊从乳头乳腺管口排出

103

 应激反应

各种紧张性刺激物(应激源)引起的个体非特异性反应。包括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两大类。生理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垂体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血糖升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和呼吸加速等。

104

 应急反应

是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的有害刺激时,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的活动适应性的反应。

105

 EPSP

兴奋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某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提高了后膜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以钠离子为主,引起了钠离子内流(主要),使突出后膜发生了局部的去极化,提高了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106

 IPSP

抑制性突触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出后膜受体进行特异性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氯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以氯离子为主,引起了氯离子内流,突触后膜发生局部超级化,降低了突出后膜的兴奋性

107

 慢波睡眠

为人们熟知的睡眠状态,其脑电波为同步化慢波

108

 异相睡眠

脑电波呈去同步快波时相,称为快波睡眠,从行为上来看快波睡眠比慢波睡眠更深,与脑电变化不一致,故称为异相睡眠

109

 语言优势半球

两侧大脑的功能并不相等,语言中枢所在的大脑半球称为语言半球

110

 大部分人的语言优势半球为左侧

110. 大部分人的语言优势半球为左侧

111

 老视

老年人视近物时,射入眼睛里面的分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之后,在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称为老视

112

 散光

因为眼的折光表面不成正球面,各点的平行光线不能够同时聚焦于视网膜上,造成视网膜上的成像不够清晰,或者产生物像变形,散光常常发生与于角膜表面,少数发生于晶状体表面,纠正散光可以采用圆柱形透镜,使曲律异常得到纠正

113

 牵张反射

受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收到外力牵拉而伸长的时候,能产生反射效应,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114

 肌紧张

又称为紧张性牵张反射,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手牵拉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即肌肉经常处于轻度的收缩状态

115

 腱反射

又称为相性牵张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的肌肉迅速而明显地缩短

116

 Γ-环路

Γ运动神经元兴奋的时候引起梭内肌收缩,牵拉肌梭内核袋纤维上的螺旋形末梢,提高了其敏感性,通过Ia类纤维的传入,改变了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状态,从而调整了肌肉的收缩,这种环路为Γ-环路

117

 脊休克

是指与脑断离的脊动物暂时丧失了一切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了无反应状态

118

 去大脑僵直

是指在中脑上下球之间切断脑干的去大脑动物,会立刻出现全身性肌肉紧张,特别是伸肌紧张过度亢进,表现为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四肢伸直的角弓反张现象

119

 自发性脑电活动

是指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在无特定外加刺激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持续的节律性电位的变化

120

 皮层诱发电位

是指刺激特定的感受器或者感觉传入系统之后,在大脑皮层相应的区域引起的电位变化

121

 牵涉痛

是指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可以引起体表的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者痛觉过敏现象

122

 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为位于脊髓前角的Alpha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骨骼肌纤维所构成的结构。它是肌肉运动的机能单位。

123

 特异性投射系统

是指从丘脑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具有点对点投射关系的感觉投射系统

124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是指丘脑的髓板内核群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的非专一性感觉投射系统

125

 运动终板

运动终板分布于骨骼肌内,是运动神经元的轴突终末与骨骼肌纤维共同形成的效应器,其支配肌纤维的收缩

126

 终板电位

是指运动神经末梢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接头后膜上产生的一种电位,可以通过电紧张的形式扩展到其他区域

127

 中枢延搁

兴奋通过中枢部分的时候,传递比较缓慢,历时较长的现象,称为中枢延搁

128

 突触前抑制

是指由于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导致兴奋性突触前末梢释放的递质量减少,不容易甚至不能引起突触后神经原兴奋的现象

129

 兴奋性

机体接受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为兴奋性

130

 刺激

被机体感知,并引起反应的环境变化为刺激

131

 眼震颤

当躯体旋转运动的时候,眼球发生的不随意颤动,称为眼震颤

132

 视力

人眼对物体的精细程度的分辨能力,即人眼能够分辨物体两点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视敏度,又称为视力

133

 视野

是指单眼固定注视前方的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外界的范围为视野

134

 暗适应

当人从亮光处进入暗室时,最初任何物体都看不清楚,经过一段时间视力逐渐恢复。

135

 明适应

当人从暗处来到强光之下,最初感觉到眼前一片耀眼光亮,不能够视物,稍等片刻即可以恢复视觉,此现象为明适应

每天更新医学资料

图片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医学资料精选,加★星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