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安山文学】洪梅||露天电影(散文)

 望安山文学 2023-11-11 发布于福建
     点击上面蓝字“望安山文学”关注我们,谢谢!


露天电影
文/洪梅(福建)


  年老了,总爱回忆一些往事。小时候很喜欢看电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如此执迷于电影,可能当时娱乐的东西太少了。
       那个年代去电影院看电影,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非常奢侈的行为,所以最期盼是不用掏钱的露天电影。所谓露天电影,就是大队公费掏一点钱请来播放的。如果选定在哪个村庄放映,那个村庄简直是过大节。从确定播放的时间和地点开始,村里的人就开始讨论电影的内容。那种兴奋和快乐一直持续到电影结束,甚至好几天还余音未了。露天电影一般选址在大队的广场或者村里的稻谷场。
       露天电影,用脚趾头就能想像得出,肯定很简陋的。以天为盖,以地为座,碰到下雨就取消。所以一听说要放电影,大家早几天就开始听广播,关注天气预报。电影的屏幕是一个白布做的,四条线捆在两边插着的竹竿上。以前的电影还需要一个放映员。放映员是个辛苦活,带着拷贝和机器四处赶场。一个晚上有时候要赶好几个场。不过电影放映员这个职业也很吃香,听说大队还得好吃好喝的招待他们,要不他一生气不来了,几百号人翘首以盼,谁也担不了这个责。
      傍晚,屏幕拉起来了。本村的人开始拿着凳子,占好位置。外村的人也赶过来了,和村里人有攀点关系的,借凳子,边候场边聊天;没有关系的,找个空位子席地而坐。小孩子在凳子上跳上跳下,围着凳子跑来跑去。
      夜幕降临了,迷离的灯光下,嘈杂声,欢笑声,还有小摊小贩的叫卖声混杂在一起,热闹非凡。最忙的数零食摊的小贩,摆在出口处,不停地吆喝着。小孩子手中都有一点零花钱,是临出门大人给的,让他们边看电影边享受美食。我记得当时最喜欢吃炒豆。站在凳子上,踮着脚尖边看着电影,边往嘴上塞一个炒豆,发出“咔哒”一声,那种感觉,到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美滋滋的。
       等待放映也是一种煎熬,露天电影没有固定的时间,一切看放映员的安排。所以,有一些小孩爬上高高的树杈上,向远处眺望着。当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影,脚踩踏板,蹒跚着,载着重重的机器,迎面而来时,望哨的小孩大喊一声“来了”。等候的人们像迎接凯旋而归的英雄,鼓掌声、欢呼声,整个广场沸腾了。放映员到场后,来不及擦拭汗水,便放下机器,开始装机,调试。场地的灯光熄灭了,一束光射向屏幕,聊天的观众渐渐小声了。小孩子对着射灯,摆出各种造型,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这时,两个转盘一转,屏幕上出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图标,音乐响起,全场静下来了。大家开始跟着剧情一起笑,一起哭,看到坏人做恶,一起大喊“打死他”。那种欢乐的场景让你难以忘怀。后来回想起来,这就是所谓的共鸣吧。
  我还记得电影《小花》刚播映时,大家一直传说着电影的剧情,都希望能一饱眼福。大队为了满足大家的愿望,也申请了放映。可是放映员在其他村庄不断赶场,排不出班,最后答应某天的晚上10点后试试。农村人习惯早睡,10点已经很晚了。当时放映的地点选在小学操场,离家有段距离。大人们不让我们去,但我心痒痒的,很想去看,村里几个孩子相约着一起去。可等到10点多了,听说放映员被其他村庄截胡了,还得等那个村庄放完才过来。大人们测算时间,可能要等到12点多呢,太晚了。几个大人开始呼唤着自己的孩子回家。我很想留下来,但困得睁不开眼睛了。小伙伴不愿一起回去。我实在等不下去,只好自己一个人走夜路。不到8岁的我,也不知当时哪来的勇气,从小学走到家里。村庄的小巷没有路灯,夜黑风高的,一路小跑着,听着远处夜猫的叫声,实在害怕。回到家里,奶奶看我脸色青白,问我:“你大哥呢?”“大哥还在等。”奶奶觉得不可思议:“电影有那么好看吗?”“好看。”我迷迷糊糊地答着,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听大哥说,放映员1点多才赶到场。我暗暗庆幸没有等下去。可大哥神飞色舞地说起电影情节,我又后悔自己没有坚持。就这样,我错过了这部电影,当时刚刚改革开放,电影题材都是千篇一律的。《小花》算是比较抒情的战争片,所以影评很高,刘晓庆和陈冲也因为这部电影一举成名。我在心里一直留着遗憾。过了很多年,我才有幸走进电影院欣赏到。那时文艺已经全面复苏,电影也百花齐放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小花》这部电影,忘不了翠姑抬着担架,跪着走台阶的镜头;忘不了《雪绒花》优美的旋律。
      时光流转,网络对电影和电视造成很大的冲击。科技在进步,简陋的露天电影已经消失殆尽,能走进影院的人也不多了。但我还是很怀念那个年代的露天电影,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电影的魅力,更让我感受了家乡的风土人情。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策划:耕文;主编:非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