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子建:大学之道

 山海昆仑 2023-11-11 发布于江西

《大学》之道源自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42篇(总429篇),相传为春秋战国初期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曾子,本名:曾参,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出生,字子舆,春秋时鲁国南武城人,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其主张修齐治平、内省慎独、以孝为本的儒家思想,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他曾教授过孟子的师父子思,是上承孔子,下启孟学之人。他参与编制了《论语》,并著写了《大学》《孝经》等作品。公元前435年病逝,享年71岁。

曾子以孝著称,他不仅在理论上重视孝道,而且在行动上更注重实践孝道。他在孝道理论上的贡献无人可比,他的孝行也无人可比,被誉为“至孝”。

曾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是儒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儒家学派有着十分重要的传承地位,而且在思想领域有着重大的建树。曾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至今闪烁着它的光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能够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在《大学》的开头,便阐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生命智慧;获得生命智慧的途径在于认识自己, 通达人情事变。通过对人情事变的认知,研究后才能获得生命智慧;获得生命智慧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治国、齐家、平天下都是怎样做人的问题,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是修身的问题。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体表现在行为、节操之中,可行为节操由意念志向所决定,如果意念志向夹杂着私情物欲。表现在行为节操不符合道德规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诚,心灵自然能够体现在各种行为事物之中,心志不为物欲所诱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实道德的修养前提是通过学习,获得知识,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这段话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开创一个道德的世界,就必须有一个道德的国家,国家由家组成,家由个体的人组成;最终归结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大学》一书,深刻地阐述了修身、治国的道理和方法。其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儒家思想的敲门砖,至今仍是我们的道德榜样。《大学》所体现出的儒家的基本理念——以德为本,以修身为本,以义为利——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大学》所说的“修身”即改变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改变环境。其中的思想政治及教育理念,是人生在世与自身和环境打交道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过程中,要么改变自己,要么改变环境,或是两者同时改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它明确提出了人的修养的三大层次:最基础的修养底线——“明明德”,修养个人的品德;较高的修养——“亲民”,以自己良好的品德服务社会,为民众的事奔走,亲力亲为,以自己的躬行引导和影响民众向着道德的方向前进,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至高的境界——“止于至善”,达到德化的极致,实现人生“尽善尽美”的道德至境。

《大学》以人为中心,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孔子说:“己欲达而达人。”《大学》从现实的人、道德的人、理想的人三个层面,关注人的心灵建设,净化人的思想,纯洁人的灵魂,是对人的终极关怀。《大学》始终以人为主体并对人的终极性问题予以关注,注视人的现时现世行为,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历程和道德目标,从而实现理想人格。

《大学》所论述的主题是“道德”,重在关照人和人生面临的具体问题以及应取的态度,提出修德的“三纲要”和“八条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命题,使之更加贴近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生活日常需要。作为平民百姓,修养道德可使自己的言行规范,堂堂正正地做人,心正、身修、家齐,实现生活的幸福,体味人生的美好快乐,从而达到国治、天下平的德化社会。对于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的人来说,修养道德则可以使其品质高尚、行为端正,具备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素养,进而担负起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最终建立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

“大学之道”是关于如何做人的大学问,其核心——“正心修身”的思想,自古至今,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辉。无论人们此前有没有读过《大学》,但是,那种深深融汇在我们心灵之中的民族道德意识和人生信念,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一切。

据了解,中国的河南大学、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等高校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均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修身育人,努力达到完美的境界。予师生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让学子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对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当前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立德树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拥有强大精神力量专业技能化应用型、德才兼备的人才。进入新时代,文化在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作用充分凸显。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和文化创新,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大学之道,在于知行合一,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只有坚持守正创新,聚焦新的文化使命,才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科教兴国、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大学之道,也是道德之道,科学是发展的,人类是进步的,世界是多变的,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是,总有一种东西是永恒的,那就是陪伴我们一生的道德。良好的道德情操令我们受益终生,卑劣的道德则可能使我们沦为囚徒。因此,重视道德的修养和培养,奠定师生良好的人格基础,深具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曾子曰:“君子爱日以学,及时以行。”“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这是社会对教师的高度评价。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现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在校生超过3亿,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4000万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心智逐渐健全,思维进入最活跃状态,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蒙以养正,圣功也。”就是说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走正路。要挖掘传统儒家文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既要有惊涛拍岸的声势,也要有润物无声的效果,这亦是当代大学的教育之道。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句话回答了我们哲学当中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慎终是要搞清楚我们要去哪里,而追远则是要知道我们到底从哪里来。古人早已道破我们生命的真相。既要知道自己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要珍惜生命,也要知道我们肩负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服务社会、振兴家国的历史责任和赤诚胸怀。

明了大学之道,我们就不会因为走的太久,而忘记了当初为了什么而出发。

(作者系中国民主同盟江西省委文化委员、文昌书院副院长 赵子建,摘自其文化专委会培训课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