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他完成了山水画的发展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的全盛期。

 昵称40044036 2023-11-11 发布于上海

《画人诗传·六十·荆浩》

诗文/卢秀辉

为荆浩浩然歌

秘在麟台苑,著书画论评。

道子遗迹蠹,二者直饶明。

墨湿无涯重,俱无有笔盲。

氤氲古林旆,红绿隔能旌。

割据末唐许,争衡梁晋横。

苦伤儒术羽,衰败乏簪缨。

落叶隐身接,修斋碧嶂清。

猿猱钟磬疾,老眼问禅轻。

幽谷翠岩角,水湄宜气英。

暮鸦朝拂甲,霞壁近忧营。

波动梵净警,竹侵罗刹晴。

春花凡骨列,芳草静居迎。

荆浩管锥健,大愚求画呈。

诗中湮没惜,止要两松楹。

纸涌云屯令,残更渲染生。

枝柯恣意过,次第绮峦行。

翻晕洇章侣,躬耕勤给卿。

翰音师法激,谢赫思规程。

笔记自然洽,皴肌兼备伧。

诸虑乖失智,舍短用长诚。

绘手乾坤合,香通运转并。

如飞如跃冶,不质不形倾。

品物浅深共,阴阳易阔盈。

写真浓淡杂,似盖腕阑平。

谈律闲翁阃,秋冬舜泽城。

韵推高士坐,敻绝畅条鸣。

肃体醉醒异,霜华荏苒惊。

僻听鸡咽志,忽恸野夫情。

终幻济源化,千年识胜赢。

岭溪从此舞,首致透光精。

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他完成了山水画的发展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的全盛期。

荆浩(约850—911年),字浩然,号洪谷子,泽州沁水县(今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人。唐末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北方山水画派之祖。

荆浩博雅好古,善画山水,自撰《山水诀》一卷,为友人表进,秘在省阁。常自称洪谷子,语人曰:“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吾当采二子之所长,成一家之体。” 梅尧臣观荆浩所画《山水图》,有《王原叔内翰宅观山水园》诗,诗曰:

石苍苍,连峭峰,大山嵯峨云雾中。

老松瘦树无笔踪,巧夺造化何能穷。

古绢脆裂再黏续,气象一似高高嵩。

上有荆浩字,特归翰林公。

愿换廷圭一丸墨,谁言卖钱须青铜。

范宽到老学未足,李成但得平远工。

黄金白璧未为贵,丈人师臣无不通。

唐末五代是荆浩所生活的时期,正是朝代交替的时期。自安史之乱后,唐朝朝廷开始对藩镇姑息,河北陷入了藩镇割据。德宗曾经意图削藩,结果处理不当,又酿成大乱,最后只好下罪己诏,与叛镇妥协。唐宪宗削藩取得进展,称元和中兴,也是昙花一现,回光返照。唐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复叛,三镇事实上已经独立。而黄巢起义一把大火,扰动了全国形势,藩镇割据已成常态,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军阀,势力较大者如朱温,李克用。河北三镇摇摆于朱李之间,最终成为附庸。朱温与李克用的争斗称为梁晋争衡,朱温击败了李克用,控制了唐昭宗,后来,朱温派蒋玄晖等人刺杀昭宗,立哀帝。907年,朱温代唐建梁,唐朝灭亡。

这是乱世,对文人来说,百无奈何。荆浩的一生,几乎伴随着末唐,他在五代生活的很短。但是,那时候的唐朝还有什么用,只有一个名义而已。在乱世,没有阻碍荆浩积极进取,他业儒术,博通经史,也曾赶赴长安求取功名。唐乾符元年(874年)前后,荆浩由家乡来到开封,得同乡裴休的关照,曾为唐末小官。后来他归隐于太行洪谷山以治画为乐,是他不得已而为之。

裴休任宰相五年,罢相后在开封遇到高僧圆绍,二人志同道合,裴休居住在开封夷门仓垣水南寺。圆绍将寺庙扩建成横跨夷门山的巨院,唐僖宗亲自题赐院额曰“双林院”,荆浩曾为双林院绘制《宝陁落伽山观自在菩萨》壁画,是一幅人物与山水结合的水墨画。

朱温与李克用的争斗,朱温击败了李克用,控制了唐昭宗后,荆浩因政局多变,退隐不仕,开始了“隐于太行山之洪谷”的生涯,自号洪谷子。洪谷位于开封之北二百里左右的林县。林县唐时名林虑县,太行山脉于县西绵亘一百八十里,总称林虑山,由北向南依次叫黄华、天平、玉泉、洪谷、栖霞等山。山势雄伟壮丽,幽深奇瑰,历代多有隐逸者。北宋山水大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太行枕华夏,而面目者林虑。”认为林虑乃太行山脉最美之处。

荆浩回到洪谷山后,邺都青莲寺住持和尚大愚,乞画于荆浩。邺都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北,位于林县之东,三国时为曹魏都城。大愚特意写了《乞荆浩画》一诗,寄给他以表达求画心意。他在诗中说:

六幅故牢健,知君恣笔踪。

不求千涧水,止要两株松。

树下留盘石,天边纵远峰。

近岩幽湿处,惟藉墨烟浓。

图片

荆浩《匡庐图》

荆浩接到大愚的求画诗后,给他精心的画了一幅松石图,以屹立于悬崖上的双松为主体,近处是水墨渲染的云烟,远处则群峰起伏。荆浩还写了一首《画山水图答大愚》一诗以赠,诗中可知荆浩对自己这幅水墨淋漓的作品相当满意。诗曰:

恣意纵横扫,峰峦次第成。

笔尖寒树瘦,墨淡野云轻。

岩石喷泉窄,山根到水平。

禅房时一展,兼称苦空情。

荆浩在洪谷山这样幽美的环境中,躬耕自给,常画松树山水。他与外界交往甚少,开始了真正的隐居生活,专心画事。他还写成了著名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与《画山水赋》。《笔法记》假托在神镇山遇一老翁,在互相问答中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的所谓绘景“六要”。“六要”是古代山水画理论中的经典之作,在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基础上有所发展,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标志古代山水画的完全独立与艺术成熟,荆浩因此被尊称为古代山水画宗师。荆浩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将唐代出现的“水晕墨章”画法进一步推向成熟。

荆浩总结了唐代山水画的笔墨得失,认为李思训大亏墨彩;吴道子笔胜于像,亦恨无墨;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只有张璪笔墨积微,真思卓然,不贵五彩。荆浩在山水画的师承上不只取法张璪,同时亦在吴道子与项容等人的笔墨得失之间,舍短用长,加以发展。他的山水画已经开始达到笔墨两得,皴染兼备,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的一次大突破。

荆浩之前的山水画,很少见到表现雄伟壮阔的大山大水及全景式布局。由于太行山气势磅礴,使他的审美眼光发生重要变化,认识到“山水之象,气势相生”。故他放眼于广阔空间的雄伟气势,终于创立了“开图千里”的新格局。荆浩所作山水画更为丰富生动,其特点是在画幅的主要部位安排气势雄浑的主峰,在中景和近景部位则布置乔窠杂植,溪泉坡岸,并点缀村楼桥杓,间或穿插人物活动,使得一幅画境界雄阔,景物逼真和构图完整。

荆浩的这种全景式山水画,奠定了稍后由关仝、李成、范宽等人加以完成的全景山水画的格局,推动了山水画走向空前未有的全盛期。他那表现北方山形特点的“云中山顶,四面峻厚”的雄伟风格,对于北宋前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艺术成就极为推崇,认为他是“唐末之冠”。

荆浩在《笔法记》中说:“随类赋彩,自古有能;如水晕墨章,兴我唐代。”六朝以来,山水画都是青绿设色,勾线填彩。从盛唐、中唐开始出现水墨山水画,属于开创者行列的有张璪、王维等人,然整个社会尚未形成风气,唐人更重视人物画。到了五代,水墨山水画日益成熟,经荆浩进一步发展,上升为理论性的“有笔有墨”,并对水分运用也更加讲究。用笔与水墨相结合,更有助于表现大自然变化万千的气象,在绘画审美观上是一种拓展,在技法上也显然有助于消除那种刻板的笔迹。

荆浩说:“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墨者,高低晕淡,品物浅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笔。”他强调用笔的变化,用墨的韵味天趣,达到“人以为天成”的效果。荆浩用笔的特点,融入了篆隶书法的骨力,在皴法上还处于探索之中,有的说他“皴用小斧劈,树石勾勒,笔如篆籀”;有的说他“将右丞(王维)之芝麻皴少为伸张,改为小披麻”;还有的说“其山与树皆以秃笔细写,形如古篆隶,苍古之甚”,这些说法表明荆浩在用笔方面比较丰富,不单一而为。宋人方回有《次韵受益再题荆浩山水图当是洪谷子自写所居》,诗曰:

太行荆浩之乡里,佳处立参仍坐倚。

崖树涧石皆写真,想见今毫吮沁水。

当年自号洪谷子,画成署名细如蚁。

此岂自图其所居,屋上峰峦插天起。

栅门鸡犬锁寒林,僮马盘山暮烟紫。

高者佛寺平者川,关仝范宽焉得比。

我少学画中弃之,时到古斋漫随喜。

好古人多识古希,不意永嘉闻正始。

在历代绘画史籍和著录书中,记有荆浩作品约共五十余幅,其中山水画占绝大部分,也有少量人物画。以上作品除匡庐图尚存,其他均已失传。至于目前传为荆浩所作的五幅画——美国纳尔逊美术馆收藏的雪景山水、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收藏的江山瑞霭图、台湾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渔乐图等,其真伪都存有争议。荆浩好作秋冬之景,历代著录中有《秋山楼观图》、《秋山瑞霭图》、《秋景渔父图》、《秋山萧寺图》、《楚山秋晚图》等。元代黄公望称赞《楚山秋晚图》“骨体敻绝,思致高深”,并赋诗一首:

天高气肃万峰青,荏苒云烟满户庭。

径僻忽惊黄叶下,树荒犹听午鸡鸣。

山翁有约谈真诀,野客无心任醉醒。

最是一窗秋色好,当年洪谷旧知名。

荆浩的《匡庐图》有宋高宗所书“荆浩真迹神品”六个字。此图全幅用水墨画出,画法皴染兼备,充分发挥了水墨画的长处。画幅上部危峰重叠,高耸入云,山巅树木丛生,山崖间飞瀑直泻而下,大有“银河落九天”之势。山腰密林之中深藏一处院落,从院落之中一路下山,山道蜿蜒盘旋,道旁溪流宛转曲折,最后注入山下湖中。山脚水边,巨石耸立,村居房舍掩映于密林之中。水上有渔人撑船,不远的坡旁路上,有一人正赶着毛驴慢行。画中只有两人,人物在画中只作为陪衬,营造了一幅雄伟刚劲与寂寞幽静相互交融的远离人间烟火的空灵世界。

图片

卢秀辉画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