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一种精神叫“自找苦吃”

 hab图书馆 2023-11-11 发布于河南

文/侯爱兵

你能吃苦吗?你会去“自找苦吃”吗?有人说,生活条件好起来了,“吃苦精神”已经过时了;也有人说,被动的“苦”都吃不完,谁还会去“自找苦吃”呢?然而,有的人却相信“吃苦”的价值,相信终会“苦尽甘来”,所以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找苦吃”,并在“吃苦”的过程中磨砺自己、成就自己,使自己越来越强大,最终尝到“甘甜”之味

01

志从苦中砺

中国农业大学90后博士研究生徐俊平,2019年来到内蒙古河套灌区典型的农牧业大县——杭锦后旗。一年在地里待8个月,播种、施肥、除草、浇灌,每个环节他都牢牢盯着;他在前头干,村民在后头跟着学。玉米红蜘蛛病高发期,徐俊平一上午骑着车跑3个村民小组,把防病知识和村民讲了一遍又一遍。赶上饭点儿,热情的村民非要留他在家里吃饭,没有拘谨,他端起饭碗就吃。他已经记不清自己在村民家吃了多少顿饭,用他的话说:“吃百家饭,结长久情。”4年多来,徐俊平实验种植44个玉米品种,其中4个最优质的品种被迅速示范推广,玉米亩产提高200斤。接受记者采访时,徐俊平说:“志从苦中砺,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自找苦吃是脚踏实地、主动担当。能够在农村一线落地生根,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让我更加明白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徐俊平博士在田间地头“自找苦吃”,练就兴农本领,铸就鸿鹄之志,因为他懂得苦是成长的滋味,更是人生意志、品质的淬炼。吃苦励志,苦生芳华。“自找苦吃”就是在该吃苦的时候不怕吃苦,在该吃苦的时候去主动吃苦。如果选择“佛系”,那就无法攀登事业的高峰;如果选择“躺平”,那就难以领略极致的风光。人生的黄金时期在青年,要摒弃“骄娇”二气,把吃苦当“吃补”,善于“自找苦吃”,向下扎根,向上开花。

02

才从苦中长

针灸起源于中国,如何将这种传统医学技术纳入现代医学,是神经生理科学家的责任。20世纪60年代,为了获得针刺麻醉的第一手资料,以真切了解针刺镇痛的生理机制,年近六旬的神经生理学家张香桐果断地“以身试针”,他在自己身体上进行一次不用任何麻醉药物、只靠针刺来镇痛的左侧肺切除的模拟手术。那天张香桐身上足足扎了60多根银针,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模拟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被针刺过的上、下肢都不能自由活动,左手几乎完全丧失运动功能,甚至连打领带、扣扣子都不行。张香桐的老保姆在一旁心疼地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去自讨这份儿苦吃。”张香桐却不以为然地笑道:“以一人之痛,可能使天下人无痛,不是很好吗?”张香桐揭示针刺镇痛机理的科研成果,最终荣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中科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美国茨列休尔德奖”。

《稻盛和夫给年轻人的忠告》里有一句话:“吃苦的本质,是长时间为某个目标聚焦的能力。”才从苦中长,真正有价值的吃苦,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追求驱动自己全力以赴。张香桐针对问题“吃苦”,聚焦国家所需、群众所盼、未来所向,不惜以身试针,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才干、创造新成果。“自找苦吃”不是为苦而苦,要用目标指引行动,“苦”得有方向、有节奏、有重点,才能“吃”得有收获、有价值、有成就。

03

业从苦中成

著名天文学家南仁东当年放弃国外300倍的高薪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天眼”建设。对于这个风险高、耗时长、见效慢的工作,很多人说南仁东:“放着国外好好的工作不干,何必自讨苦吃呢?”他不为高薪所动,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作为项目总工程师兼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从来没有一天坐在办公室里发号施令。前期选址,他坐着单程需要50个小时的绿皮火车,从北京到贵州,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一趟又一趟进入喀斯特山区,寻找“天眼”的最佳位置。很多地方没有路,只能攀着树枝一步一步挪,当地人都害怕,南仁东却从来没有退缩过。工程开工后,南仁东常年不离工地,不仅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而且经常亲力亲为,能上钢架去拧螺丝,能拿扁铲去削平钢材,能在高空梁上打孔套丝,也能看示波器调整设备。不认识他的人,都以为他是一个民工——面容沧桑、皮肤黝黑,穿着T恤、牛仔裤。为了“天眼”,南仁东辛苦付出24年,8000多个日夜,可是他从没抱怨过一句。作为“天眼”的缔造者,南仁东被授予“人民科学家”“时代楷模”“改革先锋”“最美奋斗者”等国家荣誉称号。

业从苦中成,选择“自找苦吃”,就选择了收获“甘甜”的可能;找到那个你愿意为之吃苦的赛道,一路的苦就可能化成甜。南仁东将建造“天眼”的任务扛到肩膀上后,从壮年到暮年,以一种“不惜命”的血性担当,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精品,让中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领先全球20年。“自找苦吃”就是在难事来临的时候,主动参与,挑大梁、敢担当,不避事、不惧事;就是风险猝然来临的时候,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接得住、扛得起、压不垮。

04

越优秀的人,越喜欢“自找苦吃”。真正有大志的人,都是在为自己心中的目标“自找苦吃”。尽管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已今非昔比,但甘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精气神不能丢。铸就“自找苦吃”的精神品格,仍然是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发于《演讲与口才》2023年20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