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獻之『淳化閣帖·第九卷』

 老猴zyx 2023-11-11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淳化阁帖》是公元992年中国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组织编集刊印的,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故名《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流传至今年代最久远的一部丛帖,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圣经”。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所谓法帖,就是将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墨迹经双钩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再拓印装订成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收录了中国先秦至隋唐一千多年的书法墨迹,包括帝王、臣子和著名书法家等103人的420篇作品,被后世誉为中国法帖之冠和“丛帖始祖”。其中,第一卷收录先秦至唐19位帝王的书法,包括东晋明帝司马绍《墓次帖》、康帝司马岳《陆女郎帖》、哀帝司马丕《中书帖》等。

本文细说第九卷王献之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顾从义本、潘允亮本、肃府本等较著名:

●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拓本,钤“乾隆御览之宝”、“懋勤殿鉴定章”等印。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完整难得。 

● 宋陈思《宝刻丛编》,清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容庚《丛帖目》等书著录。   

● 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为宝物,价值连城。

一、懋勤殿本(现藏故宫博物院):   

传世《淳化阁帖》宋拓本著名者有:安思远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潘允谅藏本(现藏上海图书馆)、潘祖纯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懋勤殿本(现藏故宫博物院)、《宋拓王右军帖》(现藏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等。以上诸本除懋勤殿本、潘祖纯藏本同出一石,其余均出自宋代不同的刻石(木)。  民国廿三年(一九三四)故宫博物院曾于乾隆清宫东庑(此帖原在养心殿)陈列《淳化阁帖》一部。第一册卷首与第十册卷尾钤有“懋勤殿鉴定章”、“乾隆御览之宝”印章,内夹黄纸签条有“宋拓淳化阁帖一匣十册,上等”字样,帖中未见其他印章与题跋。此本即马子云先生提及的“懋勤殿本”。此十卷本为刻石,为宋纸、宋墨、宋拓无疑,与传世另一宋拓“潘祖纯本”出一石。

二、潘祖纯藏本(现藏上海博物馆):   

此帖宋代流传未详,明代秘藏于潘家,历经天泉翁(潘祖纯伯祖)、潘凤洲(潘祖纯伯父)、潘祖纯三代收藏,明万历庚申(1620)季夏,经吴兴方仁宇重新装裱于观生堂。清代经卓蔗老、梁国治、李宗瀚、李联琇、李翊煌递藏。帖中有潘祖纯、查升、李翊煌、许福昺题跋,以明万历丙午(1306)潘祖纯题跋最早,故称之为“潘祖纯本”。清宣统元年(1909)经李翊煌手石印行世,民国二十四年(1935),许福昺又用珂版印行,印刷极为精美,但流传极稀,唯罗原觉、曾克专、张彦生诸先生稍有论及。现藏上海博物馆。 

上述两种宋拓本亦非同一时间所拓,“懋勤殿本”要早于“潘祖纯藏本”。因相传《淳化阁帖》祖本刻于枣木,年代久远,枣木本开裂,后用银锭加固,故有无银锭纹是祖本的凭证。南宋人对此亦深信不疑,往往在宋刻原石上加刻银锭纹,以充祖本,故在宋代拓制“潘祖纯藏本”时,就已经有银锭纹出现,而“懋勤殿本”拓制时还未刻银锭纹。浙江图书馆现存残石上还能找到银锭纹两处。


《淳化阁帖》主宰了中国书法近千年的发展方向。有专家认为,《淳化阁帖》的历史功绩,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阁帖”是目前可以确认的中国丛帖之祖。 

二、“阁帖”保留了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大量重要作品。

三、“阁帖”所收晋以后的书法艺术作品,反映了晋人生活、习俗,可以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 

四、“阁帖”行世以后,宋代的翻刻本已有三十多种以上,从元、明、清以来的各种再翻本不计其数,由于受“阁帖”的影响,从宋代开始亦掀起了 一个“阁帖”系统以外的汇刻丛帖高潮,而明、清两代刻帖之风愈盛,大大促进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传播。

五、宋代从欧阳修的《集古录》开始,苏轼、黄庭坚等一批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和评论“阁帖”的优缺点,米芾的《法帖题跋》、黄伯思的《法帖勘 误》更是比较尖锐地抨击了部分舛误。从宋代陈与义的奉敕校释,到清代王澍的《淳化秘阁法帖考正》,直至现在,先后参与研究的学者不下百人,从“ 阁帖”是否丛帖之祖、其内容有否从原迹勾摹上石、有否翻刻以前石本、是上石还是刻木,乃至内容的舛误、文字的释读、各个覆刻本的传承关系以及由 “阁帖”影响而出现的各种刻帖的研究等等,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学科——“帖学”。


王献之的人生

王献之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与他自幼的勤学苦练是分不开的,他七八岁时便开始学书法,师承父亲王羲之。幼时的王献之聪慧过人,有一次,王羲之的一位朋友让小献之在扇子上写字,小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掉落在扇上,把扇面弄脏了,于是,他灵机一动,一只小牛便栩栩如生出现在扇面之上,众人对小献之的机灵和精湛的书法绘画水平赞不绝口,这让他沾沾自喜。一天,小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王献之心中不服,但啥都没说,一咬牙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时,才露出较满意的表情,并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儿,把字稿全都退给了献之。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拿给母亲看,母亲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小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这样下去,何时才能练好字啊!”母亲见他的傲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成功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字。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献之共有二女。郗道茂生有一女,名玉润,夭折。新安公主生一女王神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痴呆皇帝之一晋安帝司马德宗的皇后。善书。太元二十一年十四岁被纳为太子妃。丈夫十六岁。同年即位,立为皇后。司马德宗是个白痴,连话都不会说,也感觉不到冷热,就像一个木头人一样,一举一动都得被人摆弄。有证据显示皇后对皇帝大概没有丝毫关心之情,因为整日整夜陪伴在皇帝身边照顾皇帝的是皇帝的弟弟司马德文。无子。义熙八年崩于徽音殿,时年二十九,谥安僖皇后,葬休平陵。六年后,她的傻丈夫被勒死了,权臣刘裕嫌他总也不死,就把他解决了,东晋王朝也随之走向了末路。桃叶未生育。

古籍中记载: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子敬云:“不觉有馀事,惟忆与郗家离婚。”

在王献之病重不起时,才会举行上章悔过的宗教仪式。“人之将亡,其言也善。”面对仪式主持者的提问,王献之认为自己一生中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只是与郗家离婚这件事情让他一生不能释怀。郗家指高平郗氏家族,王献之的前妻是郗昙的女儿郗道茂。


壮士请留言!

图片

图文来源:网络...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