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牧诗歌中地名的作用

 黑龙江波涛 2023-11-11 发布于广东

地名本来只是一个地理符号,然而当它出现在诗人的诗歌作品中时,却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符号,而且往往还代表了与诗人、时代背景等密切相关的多种含义。因此,分析杜牧诗歌中地名的艺术功能,探析杜牧诗歌中的地名与其诗风转变的关系,对于进一步了解和评价杜牧诗歌有着重要的意义。


杜牧一生经历了长安、同州、澧州、荆州、洛阳、洪州、宣州、扬州、润州、越州、浔阳、蕲州、南阳、武关、商山、襄阳、黄州、池州、睦州、钱塘、湖州等地。所到之地无不给诗人杜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地名也以各种各样的形式频繁地出现于诗人的诗歌作品中,并且呈现出各自不同的作用和价值。

一、杜牧诗歌中地名的艺术功能

地名出现于诗歌作品当中时往往能升华出远远超过于地名本身所指的独特蕴含。在优秀诗人的笔下,诗歌中的地名不仅为纪行、叙事、写景所需,而且还为加强对仗、增强意境、含蓄感情等功能所用,从而使诗歌的审美效果得到很好的升华。对于读者来说,不仅要了解诗歌中地名的地理信息,以了解诗人的行踪变化和描绘对象,而且还要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诗人个人的人生、政治、命运遭际,来揣摩出诗中地名所营造的独特意境及其所蕴含的诗人的深沉情感,进而把握其独特的审美效果。综合来看,在杜牧的诗歌作品当中,地名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艺术功能。

(一)使诗歌对仗更加工整

近体诗对于对仗的要求十分讲究,上、下两句中相对应的字、词一般要求词性相同,语义相近或相对。在杜牧诗作中,有不少通过地名的运用来使诗歌对仗更为工整的例子。

例如“白鹿原头回猎骑,紫云楼下醉江花”(《长安杂题长句六首》其六),诗中“白鹿原”、“紫云楼”两个地名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本诗对仗更显工整,尤其是“白”与“紫”这两个表色的形容词的出现,使得这句诗更具一种独特的韵味,却又不见雕琢的痕迹。

杜牧诗歌作品中,类似的例子还有:

高阁倚天半,章江联碧虚。(《张好好诗》)

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终始郭汾阳。(《云梦泽》)

青冢前头陇水流,燕山山上暮云秋。(《青冢》)

(二)美化诗的意境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故而能在情与景之间、虚与实之间,“诱发和开拓出独特的审美想象空间”。我国的许多地名,尤其是那些古地名,往往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故事或者传说。因此当它作为诗歌的一部分出现,并融合了诗人特定情感时,就可能营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从这个角度来说,诗歌中的地名就具有了美化诗境的独特艺术功能。杜牧诗歌中,这样的例子较多。

例如《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二十四桥”乃扬州名胜(有两种说法,一说认为是红药桥,另一说认为唐时扬州有二十四座桥)。诗人借“二十四桥”的传说,为读者幻化出了优美的诗境:在皎洁的明月下,二十四桥上冰清玉洁的美人正在吹箫,箫声悠扬动听,飘荡在江南的夜空中。再如以下五首诗: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一片宫墙当道危,行人为汝去迟迟。单圭苑里秋风后,平乐馆前料日时。(《故洛阳城有感》)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过勤政楼》)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题乌江亭》)

诗中以“赤壁”、“铜雀”、“华清宫”、“洛阳城”、“勤政楼”、“乌江亭”、“江东”等历史地名入诗,使诗的气势更为壮阔,拓宽了诗歌的深度和厚度,从而使诗歌具有了富于哲思、意旨高远的特点。

(三)借地名抒怀言志,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和委婉曲隐

英国著名的诗人雪莱曾经说过,“诗人的语言主要是隐喻的”。明朝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也提到“物色在于点染,意态在于转折,情事在于犹夷,风致在于绰约,语气在于吞吐,体势在于游行,此则韵之所由生矣”,可见隐喻性对于诗歌审美效果的重要性。在诗歌中恰当地引用地名,往往能起到这种效果,使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变得更加含蓄深沉、委婉曲折,从而使诗呈现出韵味无穷的特点。杜牧诗歌中很多地名的引用都具有这一艺术效果,或抒怀言志、发泄怨恨,或表达怀念和留恋之情,或追慕古人。

1.发泄怨恨

《初冬夜饮》一诗中,诗人用“淮阳多病”的典故,以汲黯自比,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暗示自己如同汲黯虽有经世之才,但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二是说明此时诗人心情抑郁不欢,有如当年同样怀才不遇的汲黯(“当时杜牧受宰相李德裕排挤流放于黄、池、睦等州”)。诗人借这个典故含蓄地表达了遭受排挤的悲愤和游宦的辛酸失意,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气氛。如若不引用“淮阳多病”这一与地名相关的典故,那么诗中所寓之怨恨牢愁的表达就会显得生硬许多,并且不耐咀嚼。

无独有偶,为了含蓄地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杜牧在《朱坡绝句三首》(其一)同样运用了类似的手法,只不过,在这一首诗中,诗人借用的是“屈贾谊于长沙”的典故。

2.寄寓留恋和怀念之情

为了寄寓自己对往事、故地、故人的留恋和怀念之情,诗人在许多诗歌作品中运用长安、扬州、宣州、樊川、池州、黄州等地名入诗。例如《怀钟陵旧游四首》(其一)就以“钟陵”(唐县名,即今江西南昌)入诗,寄托了诗人对钟陵生活(公元828年至公元830年,杜牧为江西观察史幕吏,受到幕主沈传师的器重与礼遇)的怀念。

3.表达追慕古人之情

杜牧很仰慕功成身退,逍遥五湖的范蠡,因此在他的诗歌作品中,常提到“范蠡”以及与“范蠡”有关的“五湖”这一地名。例如: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诗人在风景依旧,人物皆非的感慨中表达了对逍遥于五湖的范蠡的追慕之情。

再如《云梦泽》有云:“直是超然五湖客,未如终始郭汾阳(唐朝名将郭子仪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因功封爵汾阳郡王,世称郭汾阳)”。这首诗中,诗人引用了“五湖”、“汾阳”两个地名,分别代表了范蠡和唐朝名将郭子仪,两人均在功成名就之时,选择了超然而退。诗人此处运用这两个地名,意在借地名背后的典故来抒发诗人对这两位功成身退的古人的欣羡和追慕之情。

二、杜牧诗歌中的地名与诗风的转变

杜牧的诗歌,总体风格上以“俊爽豪宕”、“雄姿英发”著称,在中晚唐之际独标风姿。然而由于各个时期时代政治背景以及诗人经历的不同,杜牧的诗歌风格也呈现出阶段性的变化,这一点可以从杜牧诗歌中的地名得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一)及第前后与八年幕吏时期:风格劲健、感情细腻之作均有

这一时期的杜牧,一方面既胸怀壮志,具有远见卓识,关注历史与现实。另一方面,又有喜好风华、倜傥风流的一面,在幕吏时期,常游秦楼楚馆,结识了张好好等歌妓。

反映在诗歌创作上,这一时期是杜牧诗歌的形成时期,既有关注历史与现实的风格劲健之作,同时又有充满深情的细腻之作,这可以从杜牧这一时期诗歌作品中的地名中反映出。

关注历史与现实,风格劲健的诗歌有《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感怀诗一首》等,这几首诗中,与历史、政治息息相关的地名特别多,如“长安”、“新丰”、“渔阳”、“蓟门”、“咸阳”、“关西”(即函谷关以西)等等,从侧面反映出了杜牧这一时期部分作品的劲健风格。

例如《感怀诗一首》乃因诗人感慨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当时正值朝廷讨伐叛镇李同捷)之祸而写,篇末诗人发出了“关西贱男子(此时乃大和元年,即公元827年,'杜牧尚未及第入仕,故自称贱男子’),誓肉虏杯羹。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的感叹。诗人借此诗抒发了其豪情壮志,写得慷慨激昂,风格劲健,表现了诗人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强烈忧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感情细腻之作以《扬州三首》、《赠别二首》、《张好好诗》为代表,多抒发诗人对故地、故人的留恋之情。因此诗歌中多次出现与冶游秦楼楚馆相关的地名,如“扬州”、“迷藏”(即迷楼,是隋炀帝游乐之所)、“两重城”、“高阁”(即滕王阁)、“东湖”(在南昌城东)、“谢楼”(即谢朓楼)等等。例如《赠别二首》(其一):

聘聘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此诗作于大和九年,诗人将离扬州赴京任监察御史之时,赠别之人乃扬州歌妓。诗人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歌妓的年轻(“十三余”)、体态轻盈、婀娜多姿(“聘聘袅袅”),有如二月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俏丽动人。诗歌风格不可谓不细腻。

(二)两任朝官与再寓扬宣二州:多题咏、写景之作,艺术风格趋于成熟

这一时期,杜牧到过的地方较多,因此写景、题咏之作较多。诗歌风格也趋于成熟,律、绝皆有佳作。

反映在其诗歌中的地名上,这一时期杜牧诗歌中涉及题咏、写景的地名较多,仅以此类地名入题的作品就有很多,如《润州二首》、《洛阳长句二首》、《汉江》、《题元处士高亭》、《题乌江亭》、《和州绝句》、《题横江馆》等,分别涉及地名“润州”、“汉江”、“高亭”、“乌江亭”、“和州”、“横江馆”(在唐和州横江),并且诗句中又各含其它相关地名。其中的诸多咏史怀古之作皆议论精警,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例如《题横江馆》:

孙家兄弟晋龙骧,驰骋功名业帝王。

至竟江山谁是主?苔矶空属钓鱼郎。

诗人目睹眼前景色,联想到了孙权、孙策兄弟及晋龙骧将军王浚建立功勋、辅佐帝王之事。不禁发出了“至竟江山谁是主?”的疑问和感慨,这不仅是吊古抒怀,更是诗人对历史所作的深沉而清醒的反思与感悟。无论曾经的历史多么轰轰烈烈,到头来也只是“苔矶空属钓鱼郎”。其怀古之作议论之精警,由此可见一斑。

(三)徙转黄、池、睦三州:多反映时事、抒发政治理想报负乃至牢骚愤慨之作,内容充实,“风格慷慨激昂,劲健畅快”

在这一时期,杜牧一方面,常为被排挤的愤慨心境所困恼,并时常抒发壮志未酬的牢骚。另一方面,又积极关注社会现实和国家大事。因此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风格较前一时期更为慷慨激昂,劲健畅快。

例如作于这一时期的《君斋独酌》、《河湟》、《皇风》等几首诗,均多次提及“河湟”(上文已提到,收复河湟,一直是晚唐政治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一地名。这一类诗,取材于藩镇割据的社会现实,反映了诗人感时抚事,忧虑朝政及百姓的人生态度。因此内容非常充实,显现出情绪激昂,格调高迈的风格特征。

此外,为了发泄这一时期怀才不遇的愤慨,杜牧作于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还多次引用“淮阳多病”、“屈贾谊于长沙”等与地名相关的典故,“淮阳”、“长沙”等地名意象从侧面为我们揭示了此时杜牧部分诗歌的特点,即常抒发政治抱负不得以施展的牢骚愤慨之情。

(四)一麾出守与终官中书舍人:诗风委婉含蓄、蕴藉流美,极富艺术魅力

公元八四八年,杜牧到达长安,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此时已历尽人世沧桑,饱尝官场况味,因此,尽管此时诗人对朝政仍有不满,但已无壮年时那种慷慨激愤的牢骚与不平。不过,尽管如此,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心仍然没有减少。为了“协调”这一矛盾,杜牧常在诗歌中运用与当时政治、历史有关的地名或者典故等来含蓄地表达他对政治时局、百姓生活的关注,写于这一时期多数诗作往往颂中有讽,因此诗风显得委婉含蓄、蕴藉流美,艺术上臻于完美。例如:《长安杂题长句六首》、《街西长句》、《过勤政楼》、《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乐游原》等,诗中所云之“长安”、“东第”(帝城东的府第,指贵族王侯居所)、“北宫”(又叫桂宫,在长安未央宫北。是贵族王公游玩的地方)、“街西”(指唐京城长安街西)、“勤政楼”、“乐游原”(又称乐游苑,汉宣帝建)、“昭陵”、“五陵”等地名,表面上为歌咏所用,实则寄寓着诗人对晚唐衰败的慨叹和对时局、朝政的不满与讽刺。例如《登乐游原》: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沉销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本诗以含蓄的手法寄寓了作者对朝政的不满,诗中后两句所写地名虽为“五陵”(汉高帝五个帝王的陵墓,即汉高帝长陵、汉惠帝安陵、汉景帝阳陵、汉武帝茂陵、汉昭帝平陵),实则借汉喻唐、讽唐。风格上给人以沉郁顿挫、感慨不尽之感,极富蕴藉流美之特点。

探析杜牧诗歌中地名及其艺术功能,一方面,能为了解和评价杜牧诗歌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另一方面,又能通过地名这一切入点为杜牧诗歌风格的转变提供有力的佐证。

作者:汪文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