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诗歌报教师作品专栏(17)本期荐读诗人阎安、易飞、李仪

 中诗报 2023-11-12 发布于河南

中国诗歌报(中诗报),让诗歌温暖人生! 

【本栏主持人:陈啊妮】

【诗人简介】阎安,1965年8月生于陕北,现居西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诗歌委员会主任,《延河》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系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入选者。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出版个人专著《与蜘蛛同在的大地》《玩具城》《整理石头》《蓝孩子的七个夏天》《自然主义者的庄园》《时间中的蓝色风景》等15部。诗集《玩具城》《自然主义者的庄园》英文版先后由英国峡谷出版社和美国查克斯出版社出版发行,在全球37个国家上架销售,另有200余首诗歌作品被译成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日语、韩语、克罗地亚语,在相关国家30多种专业文学刊物发表推广。诗集《整理石头》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此外先后荣获“2008年度中国十佳诗人”、2013两岸诗会桂冠诗人奖、首届“白居易诗歌奖·乐天奖”、第二届“屈原诗歌奖”等奖项、荣誉。

【陈啊妮点评】阎安的诗歌的现场绝大多数并非我们日常的生活场,而是近乎纯粹的自然时空。在那些想象的高度和深处,诗人找寻或构筑了另一个精神故乡和诗性道场。当然,诗人也有写到日常如我所能见到的场景,但诗人作了“自然化”想象力处理,即回归到没有人群喧嚣和社会概念的干扰的情况,即如华兹华斯那般做了卓越的“赋予、抽出和修改”及“造形与创造”方面的努力。

诗人的想象之箭并非某刻只瞄准一个方向,时间和空间,存在与虚无,大海和山谷,幽林与星空,一场大雪和一对蝴蝶等等,统统收藏于诗人袖管之内,更多的时候它们是立体多维呈现的。阎安的想象力是超群脱凡的,是“另类的”,但又是收放从容自如的,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弥漫全部宇宙的”真、善、美的诉求,让万物和一切达致前所未有的神妙综合之境,继而从心灵深处充满对自然的敬仰、感恩与敬畏。

也就是说,他的诗歌是一种智慧的象征语言,当然是比逻辑缜密的理性陈述达致更深更精准的传递,他的心中有“小我”,更有深刻的宇宙潜意识的“大我”,有世界语息的宏阔,也有细如针尖的情感凝噎。他的描述、想象、挣扎与批判涉及神学、世相和道德范畴。他赋予光明和黑暗,生与死,铁和泥,石头和碎玻璃,及日常劳作以全新的象征主义视野。他的诗歌是复杂而厚重的可深究的范本,最重要的是,他的自然主义哲学认知和思辨性的神秘想象更是当下难得的独立者。

空气和气球

文/阎安

在空气里飘着的地球是轻的

轻的就像一只气球

但地球上的大象和山峰是重的

重得就像地球

藏在大海湿淋淋的盔甲深处

就像一粒安睡在死亡之中的种子

顶着地球的重量

在颅骨中缓缓升起

地球气球般漂浮着的轻

好石头

文/阎安

好石头住在遥远的山谷里

有白色泉水白哗哗冒出来的地方

好石头住在白云像白鹤一样飞过的悬崖上

有神秘鸟儿独来独往和时间谈心的地方

好石头住在白石头的白里

住在蓝石头到不了人也到不了的地方

好石头就像蛋黄住在蛋壳婴儿住在子宫

就像月亮里的金黄住在月亮上

我喜欢玻璃的原因

文/阎安

我喜欢玻璃

是其中包含着无数比刀子更尖锐

但却不事杀生的锐角

我喜欢碎玻璃

是每一块碎玻璃所代表的锐角

都无法借助平面去完成丈量

我喜欢碎玻璃上的裂缝

是因为那是无法丈量的锐角的裂缝

是按照乌云酿成闪电的原理而诞生的裂缝

是只有可以徒手搏取闪电并以之为美的人

才能像驾驭花卉一样驾驭的裂缝

三种事物及其与地平线的关系

文/阎安

三种事物同时穿越地平线

一只蚂蚁

一只土拨鼠

一个有着旧钢铁或者灰烬表情的人

一只蚂蚁在追逐云朵

一只土拨鼠在追逐旷野

一个人在追逐地平线

而能够超越蚂蚁和土拨鼠

继续走向下一个地平线的人

仍然是那个人

他离大片的草地越来越近

离星空越来越近

全世界的鸟都飞向黄昏

文/阎安

全世界的城市都向郊区扩张

全世界的鸟都飞向郊区的黄昏

那里有幸被竹林子包围着的桃花潭

有幸被更茂盛的树林子笼罩的旷野

是全世界的鸟选择黄昏

去会见亲人和亲戚的地方

青翠的树林子和竹林子

占据了大片的庄稼地和村庄的撂荒地

一个赶走了大批人口和住户的地方

一个用树林子半是掩盖半是装饰的荒凉地带

无数阴影般的鸟  像无数个黑暗的碎片

它们铺天盖地从黄昏中飞来

在郊区和树林子特有的幽暗中

像要发动一场起义似的沸腾着

全世界的鸟都飞向黄昏

被树林子和竹林子深深占领的郊区

没有塔尖可以缠绕

也没有月亮可以缠绵的郊区

巨大的鸟群仿佛刚刚醒来一样

仿佛要把整个郊区、整个树林子

和它的全部旷野

在黑暗中的荒凉全部叫醒

带向另外的地方

变成一条鱼的构想

文/阎安

我要变成一条有个性的鱼

两腿要变得轻盈

并渐渐合拢

渐渐长成鱼腥味的大大的尾翅——

我不拒绝这起码的变

浑身的鳞甲也不能少

我甚至还深深羡慕着

这大海馈赠的装束

但我要留下我作人的眼睛

在深海里   我是鱼

但我仍然能用人一样的眼睛

打量海   海的世界

和那无边无际的鱼的世界

我还要设法保留我的手

哪怕是在暗处

在我离岸为鱼前

我要用我残存的手

最后一次摸摸我居住过的大地  人

的大地    而在大海里

我要用我鱼的手掌

一遍又一遍地抚摸

映入大海中的云朵

和云朵之后幽蓝的天空

我是鱼   我不想再说什么

不想再有语言

但我要用手掌暗暗地推动波浪

波浪碰击海岸的声音

是大海的声音

是我居住过的大地的声音

我想念的声音

我要变成一条有个性的鱼

一条也许在海里和鱼群里被当作是怪物的鱼

空白与惆怅

文/阎安

我一直在寻找一块空白之地

(哪怕它只是一片无人问津的荒凉)

或者一片旷野

(哪怕它正被奇怪的云雾笼罩)

那是我在梦中反复经历的

没有山河背景,没有天空背景

没有城市背景,也没有历史、姓氏

和性别背景的空空如也的空地

那是一个异乡人迷失在外地之后

沉迷于某种非人的困惑

寻求解脱无望

试图将身体也一同放弃

试图排除掉所有的主人公

以及所有鸟的高度和飞机的高度的

沉迷之旅

一个眺望者  一直在另外的地方

可以同时眺望自己和眺望眺望者的地方

我通晓通向梦境中的空地的路径

同时也通晓摆脱之道

摆脱的办法是:

我已亲眼看到了星辰的坠落  那么轻

像往世和时间中的细雨

用无形的黑填补了所有有形的空白

却又像梦境和灵魂一样杳无踪迹

使任何捕捉都只能归于徒劳

两个静物

文/阎安

一把剪子和一面镜子

被同一个男人同时拿在手里

他(一个男人)的铁青的面容

暗合着某类动物才有的深邃目光

一把剪子和一面镜子

一个在左边   一个在右边

它们喜欢在火光和日光里显现的面孔

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孔

一把剪子和一面镜子

在一个男人手里是冷静的

在一个女人手里是潮热的

在夹杂着尘埃的风里是可以生锈或溃烂的

但在我的手里  一把剪子和一面镜子

它们类似于性格犹疑的两个道具

拥有时隐时现的性别   热烈的颜色耷拉着

仿佛难以确定发现力量的方向

瞭望者

文/阎安

戴宽边草帽的瞭望者

他的可疑的行程  在夏天的北方

走向高潮  他的忽而被群峰突出

忽而又被幽暗的峡谷藏匿

的行程  在渐渐靠近沙漠时

明显地慢下来了

一边是草原   一边是沙地

的情景令他迷惑   他看见

一条河流摇摆着尾巴

和一条受惊吓的慌不择路的蜥蜴

他们结伴而行   消失般地奔赴远处

我是在一辆比河流跑得更快的卡车

一晃而过时看到瞭望者的   我看到了宽边草帽下

他的阴影都掩饰不住的迷惑

和他的在高潮中夹杂着些许落魄

而忽然停下来的旅程

【诗人简介】易飞,湖北监利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编辑、专栏作家。有长篇小说、诗集、非虚构文学作品等十余部约300余万字。诗作入选多种年度选本,“易飞新闻小说”(三部)进入“辽沈热书”畅销书榜,《憨的智慧》列2016全国十大励志图书榜首。近年在《扬子江诗刊》《草堂》《北京文学》《诗刊》《诗潮》《诗歌月刊》《清明》《芳草》《汉诗》《长江评论》等发表大量诗歌和评论。

【陈啊妮点评】诗人内心世界总是比常人来得细腻敏感甚至多情。一个诗人的童年经历必将深刻影响他今后的创作。如同对小说人物的刻画,栩栩如生的不仅仅是至亲的形象,亦或就是“我们”自己的“在场”,真实自然的把时间,空间凝固在一粥一饭的回忆中,而事件本身带给我们相似的回忆和感伤。一首好诗就需要有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就易飞的诗歌思想成色,表现手法,结构的精炼而言,在看似云淡风轻的背后,深谙智性的思维构架,大意味与深刻性就自然流露了出来。直感即“诗意”,对生活理性的审视中,我想诗人绝非是感性的发现,在潜心倾听生活本身蕴藏的意思,然后用具象的“在场”表达出来,因为直觉总是大于思考,这样诗歌的哲思意味就瞬间丰盈和深刻多了。

喝粥

文/易飞

奶奶喜欢喝粥

喜欢轻轻地吹起一圈一圈的涟漪

然后一点一点地啜

她还喜欢数碗里的米粒

我们家的粥清汤寡水

米粒像星星沉在碗底

只有几片白菜叶子浮在上面

奶奶喝粥的时候动作优雅

不发出一点声音

而我总是咕咕嘟嘟

像屋后的池塘冒泡

母亲看我喝完,总是一言不发地走到锅边

用铲子在锅里刮

奶奶走后的一天清晨

我陪母亲到某寺听《地藏经》

方知喝粥可除饥、除渴、消食、调便、除风患

参禅者调此五事用功证悟

僧门煮粥极为讲究——用口吹

泛起波浪方为上品

于是觉得奶奶神明。再捧粥饭

如进圣餐

多年以后,母亲也走了

我独自上山

见一群僧众盛装捧钵,神情庄肃

“喝粥去!”

我听见群山和鸣,群树落满禅叶

阳光从山顶朗照

便想起奶奶有仪式感的动作

和母亲铲子与锅摩擦的声音

(原载《诗刊》2021.6)

此山中

文/易飞

从山顶往下望

我们刚刚经过的农舎

在山腰升起了细小的炊烟

满山荒凉中有了人间烟火气

农舎前来了几个面目模糊的人

似乎一样的装束

在门口交头接耳

很快被风吹走

他们在用力比划什么

一会儿指向山顶

一会儿指向山谷

他们身后的背景

是一片浓绿的山茶坡

茶花摇曳,忽明忽暗

山谷里的风旋转着

很快浮起了大雾

他们一直在雾中说话

越来越小,渐至于无

很快,大雾

漫上了山顶

瘦金体

文/易飞

铁钩银划,比瘦还瘦

汴梁的月亮成为砚盘,再瘦的

笔也能搅碎。长空依然如洗

那个人并非善类,被贬杭州

然笔法高超。这故事令人悲愤:

他如此轻易地击中你

又在一笔一划中涂抹江山

江南固然胜景,细腰全在掌控

你尽情挥霍了美色与年华

连那个会踢蹴鞠的人也

能在竹帘下春色尽收

艺术在上,家国在下

瘦金体变不成长矛。金人战马

已过幽州,临黄河

纸上点划何其轻,鼓角争鸣

何其烈。画里瑞鹤翱翔

画外烽火告急

你本文弱

还要练习骨瘦于柴,直至无缚笔之力

靖康耻未尽,澶渊盟复来

那个人惟妙惟肖摹写龙体

代昭告天下——

请君入瓮。钦此!

所有的事情开始荒谬

握朱笔者叧有其人

钟 摆

文/易飞

早起发现:客厅的挂钟

指向了十二点

——找不到原因

哪一天开始

它想走就走,想停就停

我见过寺庙里的钟

提醒施主做早晚课

也见过广场上的巨钟

在整点准时敲下

还见过棋盘钟,被裁判

按下后,开始紧张地读秒

但客厅的钟是指向我的

早上按约出发

它指向十一点

我怀疑自己赶不上了

下午下班回来

它指向四点

我担心提前收场

但它指向的可能是晚上

我为此战战兢兢

深夜归来,我快速

穿过客厅,躲进房间

但心里好奇

它指向了哪里

滴—答—滴—答

时针分针秒针

像被谁上了发条

又随时被谁按暂停

夹杂着月光和晚风

向我暗示什么

莲 花

文/易飞

疏勒河像一条细小的腰帶

穿行于茫茫戈壁

消失在苍茫的地平线

公元2007,我来河边

捡到一块石骨

且灰且白,不过几两

同行专家认定是人骨

看不出年龄性别族类

几百年还是上千年

此骨冰凉,手握觉有一段

历史在漫天风沙中

此骨何人?

此地当为西域

或为王子或为走卒

或为妃子或为村妇

或为大人物如巍巍祈连

或为小人物如小小蝼蚁

一样风化如此

此地也当为玄奘西去

鸠摩罗什东来之路

他们善护过的山河

广种慈悲。一节遗骨

可顶半部经书

似有梵音袅袅

开半座雪白莲花

理毛线

文/易飞

母亲要我坐在对面

张开双手,把一大捆杂乱的

毛线架在我手上

我束手就擒

手要半举,像投降

母亲找到头绪

一根根毛线从我的手

跳到她的手

刚开始沉重,两臂酸疼

后渐渐减轻

母亲接过了重量

并一根一根安放好

直到我两手空空

十几年过去了

寒冷的冬天如期而至

现在我想换过来

让母亲坐在对面

张开枯槁的双手

手要半举,像投降

我把毛线一根一根接过来

给她松绑。再也没有指望之后

我要自己理清头绪

照片里的母亲

依然把线头

拽得紧紧的

【诗人简介】李仪,天津作协会员。早年下乡到内蒙古,后在河西走廊当兵,退伍后在河东区委宣传部工作。1977年开始在各级报刊发表作品,散文《黄河绝唱》获第二届“延安文学·散文奖”,先后有《读者》等国内七家刊物转载,并被浩然文学馆永久收藏;组诗《走进龟兹》获新疆阿克苏地区征文二等奖;《延安文学》原发散文《夜宿风陵渡》获第二十七届“东丽杯”孙犁散文奖;散文《昌马组章》获“飞天全国散文诗歌大奖赛”二等奖;散文《重庆夜景》进入重庆市小学课本。出版散文自选集《在西北行走》和散文教学课件精选《李仪·聊散文》

【陈啊妮点评】李仪的诗歌读来自然温情,在深刻中夯实独立的思想情感,能代入读者沉浸式的生命共情思考,这些思考是“自我”的,也是以诗人的独特视角去展现的,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智者的艺术审视:理性、厚重、通透和慈悲,同时又充盈浓郁的人性观点。李仪的作品始终是娓娓道来的,切入点很巧妙,从不刻意雕琢意象与修辞,仿佛面对面言说的细腻情感,这种淳朴不是简单的文字效果,是诗人与生活,语言与生活的相互主动选择,或奔赴,乃至抵近某种情感和精神的高度自洽。诗人首先都是宽厚仁慈的,对万物和生命充满悲悯与热爱,李仪是真诚和真正懂生活的诗人,从他的诗中可以抚触一种憨直的神情,自由的奔放,心弦的震撼以及领悟的思想力量。

心路

文/李仪

往东是墙

往西是墙

往北是墙

往南还是墙

——难道就没有一条路可走

茧壳束缚的是蛹

铁轨是火车行驶的线

尸布包裹的是没有生命的肉体

养鸡场的鸡笼是鸡的坟墓

——也许是规律,也许是宿命

但是——

打破一堵墙试试

喊桃花

文/李仪

站在三月的肩头

我喊你的乳名

喊一声,我的心

就充满无尽的柔情

站在河的对面

我喊你的乳名

喊一声,我的魂

就化成一缕轻风

从早晨喊到晚上

从梦里喊到梦醒

我喊一声,你就红一片

我喊一声,你就拽住了春风

哎——桃花

我是泥土,你是桃花汛

残荷

文/李仪

夏日

我在早晨的湖边流连

看你那圆圆的盘

看你那碧绿的伞

嗅不够——

馨香钻入我的心田

晨雨淅沥

似在倾诉无尽的思念

生命的早晨

每人只有一个

转瞬,你已临了暮年

可我仍在早晨的湖边流连

把思念融进那泓秋水

一缕一缕

盘旋在你的身边

人到老年

文/李仪

感官消弱。说不清

大河的涛声和戈壁的灸热

大黄风已经远去,沙尘暴也已模糊

只有牧羊姑娘的歌声

时时在耳边回响

记忆失措。童年比现实顽强

老胡同的青砖墙,斑驳不堪

课桌上三八线的自信掩盖不住走夜路的慌张

扬旗起落汽笛鸣响,少年的心

知道了黄河的滚烫

几乎所有的梦想,都被河水冲刷

几乎所有的修辞,都被重新排列

每一个标点都在夜里醒来,成为

大漠的风沙、长城的砖石、河水的浪花

然后,为乡愁打底

人到老年,是一只离群的狼

宿命在嚎叫中日益清晰

与思想者的对话

文/李仪

天空是忧郁的

大地是忧郁的

飘着细雨的城市是忧郁的

他托颌沉思,也是忧郁的

远方吹来的风被雨裹挟

是忧郁的

翠绿的新叶被寒流冻在树上

是忧郁的

百灵鸟不再鸣叫

是忧郁的

枣骝马不能奋蹄

是忧郁的

我说:一切都会好起来

等明天,明天太阳升起

黑暗和寒冷就成为过去

他说:即使阳光明媚

地狱之门也将打开,请通过我

由此进入的众生

说着,思想者看着窗外

他想站起来,可是

复又恢复万古不变的姿态

蜡烛

文/李仪

一只船  在大海中漂泊

乌云压来  巨浪

把它掀上峰顶  转瞬

又抛下谷底

太阳出来的时候

它驶向彼岸  然后

大模大样地走进城堡

在森严的宫殿中徘徊

终于  它走进一座

见不到阳光的房子

变做一颗蜡烛  燃亮自己

让房间充满柔和的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