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蒹葭苍苍

 夜间列车 2023-11-12 发布于江西
那一次,在鄱阳湖的深处,我与成片成片的芦苇撞了个满怀。
那是秋冬之际的鄱阳湖,湖水逐渐退出自己的领地,把大片大片的空间交给其他植物。芦苇,这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地拔节生长,成为这湖底短暂的主人。
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规模巨大的芦苇群。一望无际的鄱阳湖,密密麻麻地生长着芦苇,成群结队,连片成网。一阵风吹过,一枝枝芦苇便在风中飘摇起伏,像是正在翻涌的波浪。人们在芦苇丛中肆意地奔跑,好似在鄱阳湖里游荡。
芦花在风中飘飞着,似春日的柳絮,似秋日的棉花,似鹅毛一般大小的雪片,又似空中漂浮的细小云朵——好一片“芦花飞雪”的美妙景色。如果遇到好天气,夕阳余晖把芦苇荡染成一片金色,就愈发显得美丽了。
提起芦苇,或许还会想起晚风中,小舟泛起,在芦苇荡里穿行,那是一首流动的诗歌,那是一曲动人的唱晚。茫茫苍苍的芦苇,点染了深秋的意境,仿佛是一幅水墨丹青,只一笔,便使得天地间有了幽然而深远的韵味。
人们对芦苇的情感,却是两极分化的。褒贬之间,芦苇随风摇曳。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如是说。人的生命之于茫茫宇宙,渺小而脆弱,但是如果你有了思想,就会变得很强大,而且充满自信。在这里,芦苇被赋予生命,承载着人类前行的力量。
世人对芦苇微词,来源于墙头草,顺风倒之类。于是,芦苇就成了没有气节的叛徒、汉奸或走狗的代名词,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对联,更是把这个观点发挥到了极致。
我更愿意把芦苇的随风而倒理解为它的自我保护。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芦苇从中吸取教训。它们忍辱负重,只为秋日艳阳里的一片辉煌,只为绚丽灿烂的芦花飞雪景象。它一直在隐忍,低调地生活着,直到完成它在人间的使命。
芦苇是多情的,即便是对着微风,它也会点头致意。所以,《诗经》将自己最为柔情蜜意的篇章给了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比起芦苇,蒹葭这个名字显得诗意得多古人多情,寥寥几字,就将随处可见的普通植物,赋予悠远隽永的诗意。
穿越千年时光,“蒹葭”二字仍然熠熠生辉。古今中外,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芦苇,不知道你见到它时,会不会脱口而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会不会流露出一种“寻而不得”的怅惘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