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古追今——第三届甲骨文书法遗韵展

 南山ren 2023-11-12 发布于江苏

导 读

图片

社会发展需要人去推动,历史前进需要人去创造,文化传承需要人去创新,艺术繁荣需要人去推广。特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一些“冷门、绝学”的事项,譬如甲骨文的研究探索与甲骨文书法的推陈出新,更需要一部分认知敏觉、思想超前且敢于担当、勇于开拓的人去完成。这是对社会、对历史、对文化、对艺术的责任和使命,也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万年的华夏文化能够生生不息,正是因为有着这么一部分人在前仆后继的递接着薪火棒!

甲骨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自1899年中国文化瑰宝“甲骨文”被认识释读以来,在“重见天光”中终成一门国际性的学术研究对象,也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大学问。由于甲骨文的本身“高冷”和学习研究的“劳神”,以及需要深厚的文化底子做支撑的时候便让众多爱好者望而却步了,于是能够涉入此门涉入此学的人就比较少。因而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当下,特别网络数字化环境中更需要一部分有识人士做好甲骨文播化世界的事情。

事实上,甲骨文发现120多年来经几代人努力,在学术研究上业已取得了不小不少的成绩成就,有的可以说是辉煌的。但是对甲骨文书法艺术实践与创新者就比较少了,毕竟在秦篆、汉隶、唐楷和“二王书风”的笼罩下使甲骨文书法出现了很大的一片荒漠。然而即是“甲骨文荒漠”还需有识人士去绿化它,去恢复它的无限生机,继续递接好薪火棒。因是,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除了学界公认的甲骨学重镇人物“甲骨四堂”之外,也有“甲骨四少”“甲骨五资深”“甲骨六外”“甲骨七领军”“甲骨八老”“甲骨九新秀”等涌现而出,一代接一代,师师相承。然,观其学问薄厚,察其书法风貌,皆因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认知而产生不同的差异。不论怎么说,前人开路后人走、前面有车后面有辙的这一规律是没有变的,文因世风、代因时兴、人因道传的艺术呈现是没有中断的。

原计划在前两届《庆祝——当代甲骨文书法名家作品专题展/12人》(2021年)《大国风采——中国当代甲骨文书法艺术展/60人》(2022年)的基础上筹划着举办本年度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展,孰料立冬的清晨,惊悉一代甲骨学“硕儒”、中国殷商文化研究会创建者首任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宇信老先生仙逝,在沉哀中我们及时调整展出方案,与艺界网总编辑、新媒体传播人郝富强磋商,选择了“罗振玉、王国维、丁佛言、丁辅之、简经纶、郭沫若、董作宾、朱芳圃、徐中舒、唐兰、商承祚、游寿、潘主兰、陈恒安、胡厚宣、陈梦家、沙曼翁、饶宗颐、杨鲁安、徐无闻、马如森、贾书晟、王宇信、刘顺”这二十四位甲骨文学者能所见到的书法作品推出此展,以伏案告慰王老先生及甲骨学界诸先辈的遗墨有韵。

在选择查询过程中,还有非常重要的甲骨文学者,如刘鹗、孙诒让、王襄、容庚、于省吾、叶雨森、柯昌济、姚孝遂、杨树达、孙海波、屈万里、陈邦怀、陈邦福、陈邦直、金祥恒、李学勤、杨升南及海外的方法敛、明义士、林泰辅、岛邦男、伊藤道治、贝冢茂树等,由于没有诸先辈的个照,或因年代久远未曾发现甲骨文书法样貌,实为憾!因此只能类其点面的呈现了,期以通过对诸先辈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网络艺展形式,让海内外广大学人对诸先辈有所思忆缅怀,慎终追远念悠悠,溯古追今望玄天!2023年11月9日午夜杨牧青于京华。(备注:本文作者杨牧青,系世界和谐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甲骨文明协同创新发展工委主任、学术主持。本文属艺界网特稿,未经同意勿它用,若转发请注明来源,部分图片选自网络佚名,向原图片作者表示致谢!)

图片

图片

罗振玉(1866-1940)


罗振玉,字叔蕴、叔言,号雪堂,晚号贞松老人,江苏淮安人,著名古文字学家、金石学家和敦煌学家,是“甲骨四堂”之一,是走向殷墟小屯第一位文化人考察调研者,对甲骨文的研究著述颇丰并有开创引领之功,如《殷虚书契》《铁云藏龟之余》等。

图片

图片

王国维(1877-1927)


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著名学者、一代国学大师,是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是“甲骨四堂”之一,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鬼方昆夷考》《殷周制度论》等,用甲骨文字证史开创了“二重证法”之先河。

图片

图片

丁佛言(1878-1931)


丁佛言,原名世峄,龙口市宋家疃人,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师承前人,法古而不泥于古,四体皆工,甲骨、钟鼎造诣尤深,有“南吴北丁”之称。

图片

图片

丁辅之(1879-1949)


丁辅之,原名仁友,后改名仁,字辅之,浙江杭州人,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之一,是著名的“海派甲骨文书法家”重要人物,在甲骨文书法艺术和甲骨文音韵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对甲骨文的研究产生过重大影响。

图片

图片

简经纶(1888-1950)


简经纶,广东番禺(今属广州)人,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尤善甲骨文,其契风怡淡超远,自然天成,著有《琴斋印留》四卷、《千石楼印识》一卷、《甲骨集古诗联》《琴斋书画印合集》等。

图片

图片

郭沫若(1892-1978)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是“甲骨四堂”之一,其学术研究范围甚广,著有《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殷契粹编》等,担任主编的《甲骨文合集》更是甲骨学界巨著,其功至巨。

图片

图片

董作宾(1895-1963)


董作宾,原名作仁,河南南阳人,著名甲骨学家、历史学家,是“甲骨四堂”之一,著有《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历宏》等,特别提出的“甲骨文五期断代法”在学界内外广为遵循其说,其功甚巨。

图片

图片

朱芳圃(1895-1973)


朱芳圃,号耘僧,湖南株洲人,著名史学家、古文字学家、民俗学家,精通甲骨文、金文,擅长音韵学、考古学、古建筑学,著有《孙诒让年谱》《殷周文字释丛》《甲骨学商史编》《甲骨文字编》《中国古代神话与史实》等。

图片

图片

徐中舒(1898-1991)


徐中舒,安徽省安庆市人,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博涉民族史、地方史、明清史、中国文学史等领域,著有《金文嘏辞释例》《史学论著辑存》《论巴蜀文化》《左传选》等,主编大型辞书《汉语大字典》《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等,特别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是甲骨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巨著。

图片

图片

唐兰(1901-1979)


唐兰,原名张佩,浙江嘉兴人,著名文字学家、历史学家、金石学家,他在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主要著作有《殷墟文字记》《天壤阁甲骨文存》《中国文字学》等,其《古文字学导论》是研究古文字的经典之著作。

图片

图片

商承祚(1902-1991)


商承祚,字锡永,广东番禺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涉学多家门,对传统文化有其独到的见解建树,著有《殷墟文字类编》《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及考释》《古代彝器伪字研究》《十二家吉金图录》《说文中之古文考》《长沙古物闻见记》等。

图片

图片

游  寿(1906-1994)


游寿,字介眉,福建霞浦人,她在考古、文史、书法诸多领域成就卓著,书法富于金石气,被誉为“二十世纪杰出书法家之一”,主编《殷契选释》,著有《李德裕年谱》《金文与〈诗〉〈书〉论证》《拓拔魏文化史稿》等。

图片

图片

潘主兰(1909-2001)


潘主兰, 福建福州市人,著名书画家、篆刻家、诗人,是甲骨文书法领域内有着巨大影响的书法家之一,荣获“第一届中国书法兰亭终身成就奖”,出版有《潘主兰印选》《潘主兰诗书画印》《七发集<素心斋部分>》《寿山石刻史话》等。

图片

图片

陈恒安(1909-1986)


陈恒安 ,原名德谦,字恒堪,号宝康,贵州贵阳人,治学严谨,通古文字学,精研甲骨、金文、竹简、帛书等文字,出版《陈恒安书法选》,撰有《殷契书法漫述》等。

图片

图片

胡厚宣(1911-1995)


胡厚宣,幼名福林,河北保定望都县人,著名甲骨学家、史学家,担任大型巨著《甲骨文合集》总编辑,并著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等。

图片

图片

陈梦家(1911-1966)


陈梦家,笔名陈漫哉,浙江上虞人,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对甲骨文、殷周铜器铭文、汉简和古代文献有深刻的研究,著有《梦家诗集》《不开花的春》《铁马集》《梦家诗存》等。

图片

图片

沙曼翁(1916-2011)


沙曼翁,满族,原名古痕,祖姓爱新觉罗,著名书法家、篆刻家、金石学家,荣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其对书法的发展与推动之功甚大,得意门生也较多,甲骨文的书法艺术风貌从他开始与前人有所变化。

图片

图片

饶宗颐(1917-2018) 


饶宗颐,号选堂,广东潮安人,学贯中西,是海内外公认的“学术泰斗”,集汉学家、经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敦煌学学、文化史学家于一身,在敦煌学、甲骨学、古文字学、词学等方面研究颇深,精通梵文,有“南饶北季”之称,著述颇丰,均收编在《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20卷等。

图片

图片

杨鲁安(1928-2009)


杨鲁安,原名杨继曾,回族,生于天津,祖籍河北沧州,终于内蒙古,著名书法家、收藏家、篆刻家、文物鉴赏家,在国内外书画界、收藏界享有盛誉,所藏甲骨、玺印、写经、瓦当、铜镜、钱币、历代碑帖拓本及原拓古印谱录等甚多,其中不乏绝世精品,并涉及戏剧评论、金融财政等方面研究,出版有《甲骨文书体辨识与摹写》《秦印简说》《吴昌硕书印之道别探》等。

图片

图片

徐无闻(1931—1993)


徐无闻,字嘉龄,号无闻,原名永年,四川成都人,著名学者、书法家、篆刻家,是二十世纪巴蜀书法、篆刻的代表人物,主编有《甲金篆隶大字典》《殷墟甲骨书法选》等。

图片

图片

马如森(1932-2017)


马如森,辽宁辽阳县人,师从著名学者孙常叙(晓野)先生,深究甲骨文字,躬身甲骨学,执教院校,著有《殷墟甲骨文引论》《殷墟甲骨学》《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甲骨金文拓本精选释译》《中国篆书》《商周铭文选注译》等。

图片

图片

贾书晟(1933-2023)


贾书晟,别署小山,生于山东龙口,执教于北京院校,善书法篆刻,发表《什么是甲骨文书法》《怎样才能学好甲骨文书法》《关于甲骨书艺发展的思考》等论文。著有《汉字书法通解·甲骨文》(第一作者,文物出版社出版,国内首部甲骨文书法教材),《常用甲骨文字形表》《甲骨文常用字通假字表》等。

图片

图片

王宇信(1940-2023)


王宇信,北京平谷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对甲骨文等古文字以及中国古代史等均有研究,特别在殷商文化史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参加《甲骨文合集》编纂,总审校《甲骨文合集释文》,专著或合著有《甲骨文字诂林》《商周甲骨文》《甲骨学导论》《甲骨学发展120年》《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西周甲骨探论》《甲骨学通论》等,特别主编的《甲骨学一百年》被誉为“百科全书式”著作。

图片

图片

刘  顺(1950-1998)


刘顺,河南安阳人,擅长真草隶篆四体书法,能诗文、善绘画、工篆刻,尤以甲骨文书法见长,被誉为“安阳甲骨文书法奠基人之一”,出版有《刘顺书法篆刻集》《刘顺诗抄》等。

图片

编后语:
我们在紧张有序的编辑过程中,对每一位先辈的图文资料进行选择、修改、审核、统筹的时候,不禁生出一股莫名的伤感敬仰之情!谨此诸先辈的行迹影事,以启后学之未来,惟愿中国的瑰宝甲骨文能够传遍世界,有益人类社会发展,在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气派中彰显中国文化与艺术的雍容大貌,祝福华夏文化源长渊久!
图片

图片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平为《艺界网》题写“祝艺界网:越办越好,覆盖全国,走向世界”。(张平,历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专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