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七律勉励子由,前四句一气呵成,首联便是经典名句

 读书工 2023-11-12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感情深厚,不但相互关心,还经常诗歌往来唱和。1061年即嘉祐六年,24岁的苏轼要到陕西凤翔去做官,苏辙送苏轼至郑州,分别后回到京城开封,立刻作诗寄给苏轼。

苏辙这首诗的题目是《怀渑池寄子瞻兄》,其中有两句是“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诗中苏辙不但表达了对兄长苏轼的惜别之情,而且还有对人生的探讨。
苏轼这次去凤翔任职,当再次路过渑池时,想起弟弟苏辙的诗歌,感觉他们二人对渑池有一份特别的缘分,于是写了一首诗《和子由渑池怀旧》来回应。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歌题目为什么说渑池怀旧?因为他们对渑池有缘,可以说是三次相遇第一次是苏辙曾被安排为渑池县主簿,因为接着考中了进士没有去上任。
第二次是当初去京城赶考,苏洵他们父子三个曾在僧房里借宿,并且结识了老和尚奉闲,还在僧房墙壁题诗纪念。而第三次就是苏轼这次去凤翔,又要路过渑池。
苏辙原诗的重点在怀旧,但是苏轼认为与渑池的这些关联纯属是一种偶然。所以他在诗歌首联里就直截了当地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到处奔走,路途中充满了无常和变数,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就像鸿雁踏在雪地上一样。意思就是说,即使与渑池有几次相遇,那也是一种偶然。
所以颔联接着说,“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那鸿雁一生飞来飞去,路途遥远,转眼就飞到了别处,它怎么还记得曾经在哪里留下了痕迹。
苏轼的言外之意就是劝诫苏辙,人生的旅途长远而艰难,这才刚刚开始。你不要因为渑池之事就耿耿于怀,产生伤感,而要像鸿雁那样忘记昨天,去追求明天。

接着诗歌又紧扣主题,回到“渑池怀旧”上来。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的骨灰被人们放进了新作的佛塔。
那个僧房的墙壁也已破败不堪,再也看不到原来他们三人的题诗了。世事无常,人生短暂,这些都是自然规律,现在只能顺其自然,不能感情用事,受到往事的束缚。
诗歌尾联“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以再次勉励苏辙作结。过去他们父子三人一起刻苦读书,备考赶考,路上尝尽了千辛万苦,连驴子也累跛了。

苏轼提醒苏辙,那些发奋读书赴京赶考的往事还记得吗?现在二人虽然都是进士,读书的目标已初步实现,但是不能忘了初衷,要做出一番事业路途还很遥远。
总之苏轼这首和诗借雪泥鸿爪的比喻来劝诫弟弟苏辙,不要沉湎于琐碎往事,以免产生伤感情绪。要不忘初衷,继续努力。
诗歌的创作手法独特,诗人虽然深究人生底蕴,但并不悲观低沉,而是给人以启迪,充满了昂扬向上的力量。特别是诗歌的前四句,气势磅礴,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就像崔颢的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一样,连用比喻和顶真,格律和对仗也来不及讲究了。诗歌开门见山,首联就是经典名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发人深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