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子由渑池怀旧 ? 苏轼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原诗为《怀渑池寄子瞻兄》: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
人生充满了很多偶然,也充满了很多奇遇。苏轼兄弟与河南渑池的缘分,就叫人称奇。
苏轼写诗,起笔往往飘然而来,使人匪夷所思,犹如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来势汹涌却不知其踪,所谓“凌空如天马,游戏如飞仙”。
苏轼从“雪泥”引发议论,开首发语奇特,却也并不突兀。“雪泥鸿爪”,表现了苏轼独特的人生观。虽有些许的迷惘无措,但性格中的自信、自适、旷达与豪放已经显露无遗。苏轼的与众不同,或在于此。
在苏轼看来,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谁知道它飞到哪里去了哩。
人生是那么偶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也无法操控自己的死,一步一步向前走,却不知远方在哪里。每个人都被命运所操控,而命运又是如此飘渺和难测。站在今天看昨日,真是感慨万千:老僧在哪里?题字在哪里?想一想当初,兄弟俩为了仕宦而进取,在崎岖的人生路上苦苦奋斗,如今又怎样呢?苏轼对人生的概括,对生命的理解,既道出了人生的苦衷,也揭示了生命的本质:生命是个过程,未知与偶然正是它魅力之所在。
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雪泥鸿爪”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后人往往用此成语比喻人生无常,如梦如寄。例如黄宗羲:“雪泥鸿爪知无定,相对那能不黯然”;如钱谦益的“人生出处遇合,如雪泥鸿爪,岂可以一迹哉”。
“鸿”即我们平常说的”鸿鹄”。其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的能力,非一般鸟类所能比的,故“鸿”字本意就蕴涵一种气势,一种能力,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陈涉曾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如刘邦的《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缯缴,尚安所施!”
写此诗时,苏轼年方24岁,正如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鹄,虽有乌云翻滚,依然不坠青云之志。他借用“鸿”的比喻,表达了自己乐观的人生志向:在偶然的生命旅程中,寻找生命的必然。
古典诗歌的九十九个“最”选自《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