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涵丰富深邃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江山携手 2017-01-09



内涵丰富深邃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和子由渑池怀旧

北宋·苏轼

【原诗】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内涵丰富深邃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注释】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在洛阳西。宋仁宗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三月,苏轼和苏辙一起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应试,曾路过渑池。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冬天,苏轼出任凤翔府佥判,其弟苏辙送他又过渑池,返京后寄给他一首诗,题为《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遂写了这首诗和他。

何似:像什么。    鸿:鸿雁。

留指爪:指留下爪子的印迹。     计:考虑到。

老僧:名奉闲。据苏辙诗《怀渑池寄子瞻兄》注说:“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新塔:从前和尚死后,遗体火化,造一座小塔葬其骨灰。    无由:没可能。    旧题:指上次寄宿奉闲处曾题写在壁上的诗。

崎岖:道路不平。    蹇驴:跛脚的驴。    嘶:鸣叫。苏轼自注云:“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二陵即河南省渑池西边的崤山。内涵丰富深邃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赏析】

诗的首联说,人生随处漂泊好似什么?应当似那飞行途中的鸿雁暂时歇息在雪泥上。苏轼有许多好诗,开篇即如天外奇峰,陡然飞来。这首诗开篇不写兄弟离别和渑池怀旧,却突兀而起,对于漂泊人生发出提问,起笔超拔,有高屋建瓴之势,顿时紧扣读者心弦。次句回答提问,表达他对漂泊人生的感悟,但并不是直接抽象地议论说理,而用了“飞鸿踏雪泥”这个从来有人用过的生动新颖的比喻,将他的哲理感悟蕴含其中。这个比喻是由苏辙原诗的“雪泥”二字引发的,苏轼浮想联翩,变实写为虚拟,创造出虚幻飘渺、神奇浪漫的喻象“飞鸿”,真是诗心灵慧,妙不可言。

为什么飘泊人生恰似“飞鸿踏雪泥”呢?颔联作进一步描写和阐释。这两句说:鸿雁偶然在雪泥上留下指爪,但雪消泥融,它的爪迹很快就会消失;鸿雁是向东还是向西飞,它自己不会考虑也无法计较,就渺然不知去向了。南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七》引北宋江西派诗人韩驹《陵阳室中语》,称苏轼写诗“长于譬喻”,即举这首诗作例证。从“飞鸿踏雪泥”到“泥上留指爪”,再到“那复计东西”,苏轼对“飞鸿”这个奇幻的意象层层铺写,妙想联珠,以飞鸿的行止状态,对人生的偶然无定、生命的短暂及命运的难测,作出生动含蓄、富于诗意的表达,引发人们无尽遐想与思索,彰显出苏轼敏妙超凡的艺术想象力。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能比喻;人所不能形容者,东坡能形容。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形容之后,再加形容。”“雪泥鸿爪”正是“人所不能”的奇比妙喻.又是“比喻之后,再用比喻”,堪称苏诗善用比喻的绝佳例子。

苏轼诗的前四句,在句法、格律上有意创新出奇。次句句尾“雪泥”与三句开端“泥上”用了顶真格,使首联与颔联紧密衔接,“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元杨载《诗法家数》)。三四句以“泥上”与“鸿飞”相对,不求时仗工稳而求句意自然连贯。而“何似”与“应似”、“雪泥”与“泥上”、“飞鸿”与“鸿飞”的叠用,也有回环往复、盘旋流畅之妙。清人纪昀评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三》评此诗云:“前四句单行入律,唐人旧格。而意境恣逸,则东坡本色。浑灏不及崔司勋《黄鹤楼》诗.而撒手游行之妙,则不减义山《杜司勋》一首。”评得精切。

苏轼这首诗的后四句,由放转收,整饬归正,扣住“渑池怀旧”题意,在叙事写景中抒情,以自已所见所闻所忆来印证与深化“雪泥鸿爪”的喻意。苏轼作本诗时,奉闲己去世。所以诗的颈联说:老僧己死了,只能见到埋葬他骨灰的新建佛塔;在僧房的断垣残壁上,我俩旧日的题诗也无从寻找了。上句抒发对慈善老僧的深情缅怀,并印证人生短暂;下句表达不见旧日题诗的惆怅,也深化陈迹易消的感触。这一联用反对法,“已死”对“无由”、“新塔”对“旧题”,对仗十分工巧。

尾联这两句说:子由,你还记得当年在崎岖道路上跋涉的困顿情境吗?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惫,连我们骑坐的病驴也悲声嘶呜啊!上句用真率深情的口吻呼唤并提醒苏辙,要记着往日赴京应举在崎岖路上的艰难跋涉;下句用二、二、三句式,抑扬顿挫的音调节奏,连续叠现艰难跋涉的镜头,兄弟二人互相勉励、比肩奋进的情景宛然在目。这是以景结情的实写之笔,但又仿佛蕴含着隐喻、象征意味。年仅二十五岁的苏轼,从昔日与当前的崎岖旅途,已深深体验了人生飘泊的艰难,弟兄远别的悲苦,并且预感到未来人生道路将有更多的坎坷险阻。这四句与前四句虚实相生,桴鼓相应,全篇圆转流动,浑然一体。施补华《岘佣说诗》评:“东坡七律,一气相生旋转自如之作,最为上乘。”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即属“一气相生旋转自如”的七律上乘之作。

如果将苏轼此诗与苏辙原作相比较,更能显出苏轼诗的高明。苏辙原诗渗透着对兄长的眷怀、思念之情,颇为感人。但全篇句句抒写离别情事,拘泥于写实,未能从中提升出对人生漂泊的哲理思考,诗的意蕴显得浅薄。苏辙的想象力远不及苏轼,在叙事抒情中未能营造生动新领颖的意象,故而诗的审美魅力与韵味不足。苏轼和诗要步苏辙诗原韵,写作难度很大,但他才华横溢,笔墨挥洒自如,不受格律的束缚,能以其天马行空般的艺术想象力营构奇妙的“雪泥鸿爪”喻象。情、景、理融于一炉,使这首诗内涵丰富深邃,意境自然高妙,鲜明地体现了东坡的思想与艺术个性。

苏轼这首《和子由渑池怀旧》用自然意象作为人生的隐喻并以此开篇;在章法结构上是先议汉后叙,由思今到怀旧;诗的结尾蹇驴嘶鸣;尤其是诗人的人生感悟、生命体验以及对未来的洞见带给作品某种预言家和先知的味道。内涵丰富深邃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附录】

《怀渑池寄子瞻兄》: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渡古淆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骑佳味少,无言骓马但鸣嘶。内涵丰富深邃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内涵丰富深邃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