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 景 | 天趣自流性古雅——梅练篆刻作品中的古与雅

 杨则川书画印石 2023-11-12 发布于四川
图片

天趣自流性古雅

——梅练篆刻作品中的古与雅

     梅练,字复之。复之先生长我六岁,与其相识、订交应该约在1998年前后。我们起初是未谋面的校友,只知道他是当时学校“梅苑书画社”第二任社长,与我是同乡,至于其面貌,性情等诸多方面,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在字里行间去想象和猜测。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先生颇有崇古之趣。其言平实,其心热忱,尤其是对我这学弟,竟毫不掩饰,倾力相授。不觉至此,我们相交已有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里,我们从素未谋面到同修共进,复之先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作为引领和鼓舞我进入艺术殿堂的重要影响者之一,其功大焉。

图片
图片

      复之先生擅篆刻,且多有登门求印者,故赠其雅号――“梅一刀”。因同为校友,且对我提携最多,所以我以师兄、梅兄、复之兄相称,是为敬也。我十年之中,陆续求得复之先生印石六十余枚,宝而藏之,每每于书斋中焚香展玩,可荡涤一切杂俗。尤其是几方斋号印、收藏印和闲章,既雅且古,令人陶醉。其印其人,里外一致,古雅朴拙,了无心机,至真至诚,无论是印文还是边款,皆“天趣自流而不入于板滞”。


      复之先生的印,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意趣天然。我见过复之先生的奏刀过程,石上运刀,或冲或切,刀从石过,其痕自留,有“大匠不斫”之感,所出印作一任自然,意趣天成。其朱文印线条挺劲流利,白文印停云均衡,有淡尽人工之功,无刻意迟疑之嫌。如其刊刻的五套《陂邑十景》等,均是最好的注脚。作为一名篆刻家,这是十分难得的,方寸之中,天宽地广。明代徐上达说:“尝闻篆刻小技,壮夫不为,而孰知阿堵中固自具神理之妙”。黄惇先生概括说,“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我想,天然意趣的追求定是篆刻审美追求中的第一要旨,因为历代大家都是在这一点上进行创造和生发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曾经在闲聊中了解到,复之先生对刻图章的兴趣从小就有,最先是从在橡皮擦上刻划开始的。我在少年发蒙时期,有过这样的体验,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刻过。了解到复之先生是这样,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竟油然而生。其在师范期间,受书法老师李井方先生引导,方悟篆刻门径。再后来多方交流,买印谱,临刻,仿刻,直至创作,复之先生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磨练才有小获,可以想见,学艺之难。前几年,闻复之兄拜入韩天衡先生门下,作为学弟我由衷的感到高兴,更感受到他近几年的进步之大。


      我收藏了复之先生的二十四节气组印,每每把玩原石和印谱,两相对照,能领悟到其学习取法的多元性。总体风格是统一的,但总体风格中的小意趣又有所不同。他在战国古玺、秦汉印、明清流派印中都有取法,所以我说其印既雅且古。丁敬云:“秦印奇古,汉印亦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亦不可捉摸也”。我认为复之先生的印风基调,正是在秦汉之中用功师法得来,尤其他作白文印,多有“刀笔浑融,无迹可寻”之感,柔而不弱,劲而不硬,方圆有度,迟速合宜。

图片
图片

      今年暑假,又得复之先生所治姓名章、闲章、斋号章十余枚,其风格又有突破,其间可见黄牧甫之趣尚,甚喜之。常钤于书画创作中,并引以为豪。其印于拙作而言,增色不少。赏玩中,仿佛又读出了一种朴拙之貌,包括他近期刻的小印,线条流美畅快,于精神上所体现出的却是一种朴拙气质。


      杜甫诗云:“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仗藜从白首,心迹喜双清”。我之所以非常痴迷于复之先生这类印作,主要是觉得当下书画篆刻艺术中朴拙精神的缺失越来越严重,有的作品,即使表面上有粗拙古涩之态,但其气质非古、非朴、非拙、非雅。古雅可以说是一种外在形式的表现,也可以于自然意趣中体现出朴拙的精神追求。篆刻有制作的痕迹,但如果能做到了然无痕,且又生发出朴拙的质素和古雅的审美内涵,就是上品。复之先生的篆刻创作,正在给我们这种感觉。另外,其书法取法秦汉简牍,也汲取融炼出了高古之风。

图片
图片
图片

      印与人同,治印与做人本就具有同一性。复之先生的印古雅朴拙,其为人也是如此,待人坦诚真实,没有机心,喜恶分明,毫不做作。从治印上讲,一做作,就失本心,机心起而本心失,凭着机心去为学会艺,必然会捉襟见肘。正如黄小松所说,为印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据此推之,为人当在“有情无情之间”,对志趣相投、品行相类者,以情和之;而对于秉性为异,志趣相乖者,大可远而避之。我想,这可能就是复之先生常说的“平常心”吧!


      所谓平常心者,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涤烦去机,慧心自显。“眼前光景口头语,便是诗人绝妙词”,任溪水自流,山花自开,游云自飘,一心与世界相沉浮,一心在方寸之中相俯仰,便是“菩萨行”。清人龚贤论画曰:“画要有士气何?画者,诗之余”。散人自谓:印者,亦诗之余也。“寿如金石佳且好兮”,期盼复之先生在从印从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登越高。

王   景

壬寅冬月初二于双凤西隅

        复之先生篆刻作品选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双凤西隅珍藏·复之先生篆刻原石选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