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趣自流性古雅 ——梅练篆刻作品中的古与雅 梅练,字复之。复之先生长我六岁,与其相识、订交应该约在1998年前后。我们起初是未谋面的校友,只知道他是当时学校“梅苑书画社”第二任社长,与我是同乡,至于其面貌,性情等诸多方面,只能通过书信往来,在字里行间去想象和猜测。当时给我的印象是,先生颇有崇古之趣。其言平实,其心热忱,尤其是对我这学弟,竟毫不掩饰,倾力相授。不觉至此,我们相交已有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里,我们从素未谋面到同修共进,复之先生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作为引领和鼓舞我进入艺术殿堂的重要影响者之一,其功大焉。 ![]() ![]() 复之先生擅篆刻,且多有登门求印者,故赠其雅号――“梅一刀”。因同为校友,且对我提携最多,所以我以师兄、梅兄、复之兄相称,是为敬也。我十年之中,陆续求得复之先生印石六十余枚,宝而藏之,每每于书斋中焚香展玩,可荡涤一切杂俗。尤其是几方斋号印、收藏印和闲章,既雅且古,令人陶醉。其印其人,里外一致,古雅朴拙,了无心机,至真至诚,无论是印文还是边款,皆“天趣自流而不入于板滞”。
![]() ![]() ![]() 曾经在闲聊中了解到,复之先生对刻图章的兴趣从小就有,最先是从在橡皮擦上刻划开始的。我在少年发蒙时期,有过这样的体验,用小刀在橡皮擦上刻过。了解到复之先生是这样,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竟油然而生。其在师范期间,受书法老师李井方先生引导,方悟篆刻门径。再后来多方交流,买印谱,临刻,仿刻,直至创作,复之先生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磨练才有小获,可以想见,学艺之难。前几年,闻复之兄拜入韩天衡先生门下,作为学弟我由衷的感到高兴,更感受到他近几年的进步之大。
![]() ![]() 今年暑假,又得复之先生所治姓名章、闲章、斋号章十余枚,其风格又有突破,其间可见黄牧甫之趣尚,甚喜之。常钤于书画创作中,并引以为豪。其印于拙作而言,增色不少。赏玩中,仿佛又读出了一种朴拙之貌,包括他近期刻的小印,线条流美畅快,于精神上所体现出的却是一种朴拙气质。
![]() ![]() ![]() 印与人同,治印与做人本就具有同一性。复之先生的印古雅朴拙,其为人也是如此,待人坦诚真实,没有机心,喜恶分明,毫不做作。从治印上讲,一做作,就失本心,机心起而本心失,凭着机心去为学会艺,必然会捉襟见肘。正如黄小松所说,为印要在“有意无意之间”。据此推之,为人当在“有情无情之间”,对志趣相投、品行相类者,以情和之;而对于秉性为异,志趣相乖者,大可远而避之。我想,这可能就是复之先生常说的“平常心”吧!
王 景 壬寅冬月初二于双凤西隅 复之先生篆刻作品选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双凤西隅珍藏·复之先生篆刻原石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