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得志(47)居然以密集的步枪射击,打下了一架'佩刀 式'

 兰州家长 2023-11-12 发布于甘肃

谈 判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司”将由曹里怀军长、李人林政委等同志率领的四十七军划归十九兵团指挥。部队按照 防御布势:六十四军、四十七军作为第一梯队在土城里、 高作洞、五里亭地区设防;六十三军和六十五军作为第二梯队在新溪东西地区设防。兵团指挥部住仙女洞。

仙女洞是座落在一个半山腰的小村庄。三三两两的住 家分散在山坡上。村的周围是成片成片的桑树林和白杨 树, 一条小河从山间流过,山口有座水库。这个依山傍水 的村庄,在和平时期肯定会像她的名字一样美好,但眼下一片萧瑟,水都变得浑浊了。

司令部机关设在村后的山洞、掩体里,政治部和后勤 部分别住在山口和山后,相距四、五里路,兵团的几个领导开始分散住在朝鲜老乡家,后来也住进了掩蔽部。

住进这个地区之后,暂时没有大的战事。部队一面修 筑工事, 一面进行前哨争夺战,以夺取有利地形和掩护修 筑工事。机关和领导同志主要是深入部队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相对地说,环境比较安定。

六月的一天晚上,郑维山带着棋盘来找我“挑战”。老 郑下棋和他指挥打仗一样,决心来得快,出手狠,行动迅速。正杀得难解难分的时候,余震喊我接电话。

电话是彭总来的。

彭总告诉我,他刚收到中央一个通报。通报说,六月 二十三日上午,苏联驻联合国代表马立克在联合国新闻部举办的“和平的代价”的广播节目中发表演说,提议朝鲜战场“交战的双方应该谈判停火与休战”,“双方把军队撤离三八线”。

彭总说:“中央和金日成同志交换了意见,准备支持这 个建议。”他停了停,又说:“能够停战,能够和平解决朝鲜 问题当然是一件大好事。这场战争本来就是敌人强加给我 们的嘛!如果对方真同意停下来谈判,那只能说明中朝人 民打疼了他们。他们打不下去了。但我们一定要教育部队做持久作战的准备。要告诉大家,和平是打出来的!”

六月二十五日的《人民日报》在社论中郑重宣布:“中国人民完全支持马立克的建议,并愿为其实现而努力。”

同一天,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田纳西州发表演说,表示“愿意参加朝鲜问题的和平解决”。

朝鲜战争爆发一年之后的这个重大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一九五一年七月初,中国方面由李克农同志率领,乔冠华、浦山、毕季龙、沈建国、丁明等同志与朝鲜方面的 南日将军等组成了朝中谈判代表团。南日将军为首席代 表。邓华副司令和解方参谋长是志愿军代表团的代表。美 国方面(他们称“联合国军”)的首席代表是美海军中将乔埃。

七月十日,朝鲜停战谈判在开城举行首次会议。

开城位于朝鲜中西部。古时是高丽王朝的首都,称开 京,即开国都城的意思。这个距汉城不足一百公里、人口不足三十万的城市, 一夜之间成了全世界注目的中心。当 然,最关心谈判的还是中朝两国人民和处在第一线的广大指战员。

我们主张和平,我们需要和平,我们热爱和平。为着 朝鲜和亚洲以及世界的和平,我们来到朝鲜。但是,我们 也深知争取和平,不是那么容易。朝鲜战争一开始,我国 政府就多次呼吁和平。

一九五〇年十一月,我国政府特派 代表伍修权,在联合国安理会上控诉美国政府武装侵略台 湾和武装干涉朝鲜内政的时候,再一次提出一切外国军队 撤出朝鲜,朝鲜问题由朝鲜人民自己解决的倡议。但那个 时候美国政府并不接受。现在他们在表面上接受了谈判, 但对他们的诚意我们是心中有数的。正如我在前面讲过的,我们对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们并不陌生。

果然不出所料,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就多方设置障碍,使谈判难以顺利进行。

十一 日,美方代表要求带二十名记者前来开城采访, 在我尚来答复的情况下,他们就采取要挟手段,将二十名 记者和六十五名代表团人员组成一个车队开到我板门店防 区。由于这个问题未达成协议,我方联络员理所当然不同 意记者通过。美方代表团竟以此为理由全部撤回,不再参 加谈判,接着,李奇微提出了与记者问题毫不相干的划开城为中立区的问题.

中朝方面是怀着极大的诚意来参加谈判的。为了使和谈继续进行,我方在严正指出对方错误的同时,同意在会谈期间将开城划为中立区,这才使谈判得以恢复。

美方得寸进尺。在讨论谈判议程时,又拒绝把从朝鲜 撤退一切外国军队问题列入议程。接着,又不同意以三八 线为分界线,妄想不战而攫取开城及三八线以北一万二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对这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当然是寸步不让。范弗里 特好象抓住了借口,狂妄叫嚣:“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美国政府的决策者们的真面目,又一次暴露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粉碎敌人的“绞杀战”

八月十八日,范弗里特以三个师的兵力向北汉江以东 至东海岸约八十公里的我防御正面展开进攻,企图夺取我 东线突出部阵地与其中部战线取齐,以配合其在谈判中的 政治讹诈。这就是范弗里特的“夏季攻势”。与此同时,他 们还派出大量航空兵实施其所谓的“绞杀战”,亦称“空中 封锁战役”。轰炸我交通运输线,分割战场与后方,妄图切断我后方供应。

事实又一次证明:敌人绝不愿意公平合理地进行谈判。 一九五一年夏季之后的战场,将进行一场军事与外交交织的、艰巨复杂的斗争。我们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和 毛泽东主席为我军制定的'充分准备持久作战和争取和谈 达到结束战争”的指导方针,在军事和政治两条战线上同 时作战,打谈结合,以打促谈,争取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解决朝鲜问题。

在这之前,杨成武同志率领的志原军第二十兵团已入朝;志愿军高射炮兵也入朝投入了战斗。东线朝鲜人民军 英勇顽强地抗击着敌人的“夏季攻势”。我西线部队和朝鲜 人民一起投入了粉碎敌“绞杀战”和与特大洪水造成的严重困难的斗争。

这年夏季,朝鲜发生了近四十年来未见的洪水灾害。 自七月十六日起,到八月二十七日,几乎每天都有瓢泼大 雨。洪水暴涨,很多桥梁、道路被冲断冲毁,车辆、马匹 被冲走;有时人和车辆正在桥上走,便被洪水连桥带人带 车一块卷人水中。

我们的工事也大量坍塌损坏。在高处搭 起的帐篷,也是“外边大下,里边小下,外边不下,里边 滴嗒'。我指战员天天泡在泥水里,周身没有一块干的地方。

连日的暴雨,及敌人“绞杀战”的破坏,使我方交通阻 断,给养运不上来。有限的炒面都被水泡成了浆糊糊。冬 天是一把炒面一把雪,此时是炒面和着雨水喝。而和着雨 水喝的炒面能得以保障也不错了。没多久,每条炒面袋都干瘪了,有的袋子翻过来用水冲了又冲。无奈,只好以野菜充饥。大雨不停,洪水猛泻,不少树木都被冲倒冲走,又到什么地方去寻找野莱呢!

在这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部队还要坚持抢修工事,还 要随时准备与偷袭的敌人战斗,还要想方设法与敌人争夺 阵地。指战员的体力消耗是很大的。干部战士明显地消瘦 下来,不少同志因无法睡眠而两眼布满了血丝,有的因吃 野菜而面部浮肿起来,有的因长期受雨水浸泡而伤口溃烂 ……但是,我们的指战员毫无怨言,非常乐观。

记得我在 六十五军的一个阵地上,见到过一个满身泥水的排长。他 乐呵呵地对我说:“司令员,朝鲜的老天对我们也格外关 照,生怕热着我们,天天给我们淋浴。”有位团政委还改了 句古诗:“篷内滴水篷外停,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志 司”首长及志愿军后勤司令部领导深知前沿将士的艰难, 更清楚迅速补给粮食弹药是刻不容缓的大事。为此想了许 多办法。但是,我后方铁路、公路、桥梁大多为敌“绞杀 战”所破坏,而且,我满载粮食、弹药等物资的车队是敌 “绞杀战”的主要目标。不粉碎敌人的“绞杀战”,就不能保证我阵地防御战的胜利,也就很难在淡判桌上压倒敌人。

“志司”指示:要坚决粉碎敌人的“绞杀战”,千方百计保证运输补给线,尽快把物资运到前沿。

“绞杀战”是李奇微依仗他们占有的空中优势实行的一 种极为残酷的空战战术。用以破坏我们的补给中心、维修 基地、铁路枢纽、部队集结地及军事首脑机关,常以几十 架、近百架的飞机同时起飞,集中轰炸一个目标,直至使之瘫痪甚至把这个目标消除为止。

美军在整个侵朝期间,依赖其空中优势,始终把封锁 破坏我军后方设施和交通运输线放在战略地位,并且随着 战争的发展一再加强。

据有关材料记载, 一九五〇年十月 我志愿军入朝时,敌在朝鲜战场上已投入战略空军与战术 空军十一个联队四个大队又四个中队,海军航空兵四个大 队,各型飞机一千一百架左右。到一九五一年七月,敌人 投入到战场上的航空兵部队已达二十四个大队又十个中队,各种类型飞机约一千六百八十架。

这次“绞杀战”,范弗里特极据李奇微的命令,动用了 其空军力量的百分之八十,其战斗轰炸机、战略轰炸机几 乎全部投入使用。计划以三个月的时间,全部摧毁朝鲜北 部的铁路及主要公路系统,迫使中、朝方面铁路、公路运 输全部陷于停顿。对于作战中的部队,使之人断粮,武器 断弹药,战斗力将大大削弱以致丧失。

从这个角度看,李奇微的“绞杀战”对我们的威胁将不言而喻

粉碎敌人的“绞杀战”是当务之急。面对我们陆军部队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敢于并善于打敌人成群结队的飞机。

因为我们在以往的战争中没有这样的全面经验,所以需要有一个熟悉敌情,锻炼队伍和创造、丰富经验的过程。

刚入朝时,部队听到了不少传言。说什么敌机不能 打,你打掉它一架,它会上来一群;说敌机飞得很低,低 到机舱里的驾驶员伸手能把你的帽子抓去;说敌机飞得很 猛,有时候连水泥电线杆都能撞倒撞断,等等,等等。

战 士们虽然不相信这些传言,但开始刚接触敌机心里确实底 数不大。面对着四五十架、五六十架黑老鹬一样黑压压遮 住半壁天空的敌机,眼看着一阵炸弹,整个村庄、大片树 林顿时就成了火海的景象,战士们在最初阶段有些紧张情 绪是难免的。

敌人还有个战术,类似我们今天常说的分段 包干。就是划分地区专机负责,日夜巡逻、轰炸。这样, 所固定的飞机对这个地段的地形地物就非常熟悉了。如发 现新的情况,就用火力侦察或俯冲射击。这使我们的射击 就格外困难。

敌机往往还钻山沟搜索目标,飞得很低,沿 着树林边、大路旁飞,我们把它叫作“飞机搜山”。敌机搜 索目标的另一个办法是照相。它把所负责的地段大大照 相,今大的与昨天的对比,发现可疑的地方(如树被砍了, 留下了白树茬),就来一个突然袭击。记得我们刚住进笃 庄洞的时候,由干骡马炮车伪装得不太好,连续吃了两次 亏。几十匹骡马被敌机炸开了群,四野乱跑。为了对付敌机的空袭,我们组织部队,使用各种火器向敌机开火。

我们英勇无畏的战士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他们根据敌机型号和飞行特点,研究它的规律,制定打击它的办 法。

在组织对空射击中,六十三军所属张英辉团长等领导的步兵战士,居然以密集的步枪射击,打下了一架'佩刀 式'。当这架飞机拖着一缕长长的烟柱坠到山脚的时候, 部队腾起了一片欢呼。

兵团抓住这个步枪打下敌机的典 型,向各军发出了通报,要求大家向张英辉团的同志们学 习,群策群力,粉碎敌人的“绞杀战”,打破敌人的空中优 势。步枪打下敌飞机的胜利,也使干部战士们坚定了打敌 机的信心和决心;敌机没有什么了不起,只要我们敢于 打,善于打,想办法打, 一定能够把它们的疯狂气焰打下去!

十九兵团展开了打飞机的竞赛,掀起了打飞机的热 潮。连里、排里有组织地打,三五个人结合着打,有高射 武器的找着打。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摸索中积累经验。 有时,隔三岔五地打下几架,有时一天就打下它三五架。 各部队“擒飞贼竞赛栏”的红箭头不断上升,而敌机临空的 高度也不断上升。再也不敢大摇大摆优哉游哉地低空飞行了。

对付敌人“绞杀战”,我年轻的高射炮兵部队想了不少 主意。比如:把高射武器隐蔽在桥梁、车站等交通枢纽附 近。敌侦察机来了,我佯装不知,待敌机大群来了,给它 个万炮齐鸣,打它个措手不及。这堪称古兵书上的“欲擒先纵”。

《三十六计》中的“无中生有,以假乱真”也都用上了。为大量削弱敌空中力量,我选择有利地形搞一些貌似 大批运输车辆的伪装,而把我高射火器选择有利地形隐蔽 起来。当敌机向着假目标狂轰滥炸时,我高射武器趁其不 备集火猛攻,这样就可以把敌机几架、十几架的给砸下来。

应该说,我高射炮兵的发展速度是快的,其战术的长 进是可喜的。志愿军入朝初期, 一九五〇年底只有一个高 射炮团。到一九五一年的七月下旬就发展为四个师又三个 团和五个独立营。随着我防空力量的加强,对敌机的打击 也越来越大,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份,仅高炮部队就击落敌机三十八架,击伤六十八架。

年轻的志愿军空军,在粉碎敌“绞杀战”中,起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志愿军空军一九五一年一月初次参战;三 月,成立了以刘震同志为司令员的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 九月,正式投入作战。到十二月底,共出动五个师,飞机 三千五百二十六架次,击落敌机七十架,击伤二十五架。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我空军共出动飞机二千四百五十 七批,计二万六千四百九十一架次,击落敌机三百三十架,击伤敌机九十五架。

在激烈的空战中,我航空兵表现出了极大的英勇和非 凡的机智。空四师十二团中队长,年仅二十四岁的张积 慧,摆脱掉尾追的敌机,抢占高度,迅猛开火,击落了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拥有击落飞机二十-架记录、被美军称为“空中一霸”的中队长戴维斯中校, 一举打破了“美 国空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鼓舞了中朝部队的士气, 被志愿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 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

空三师九团大队长王海, 率全队参战,仅一个月时间就击落敌机十五架。王海同志 当时只有二十三、四岁。作为一名航空兵战士作战机智勇 敌,作为一位指挥员又十分灵活果断。

记得在一九五一年 十一月中旬的一次空战中,他率领的六架战鹰时而冲上抢 占高位,时而冲下袭击敌机,连续几次地冲上冲下,打乱 了由百余架敌机组成的队形。仅他们大队这一次就打掉了 敌机五架。

他率领的一大队在整个空战中,始终保持了灵 活机动、团结战斗、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荣立了集体一 等功,被誉为“英雄的王海大队”。王海同志先后亲手击 落、击伤敌机九架。荣立特等功,荣获志愿军“一级战斗 英雄'称号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 章'。

战后,我曾和王海同志就我年轻的空军在抗美援朝 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一话题交谈过。他那浓重的胶东话里透 出了由衷的感慨:“还是朱老总说得对,'勇敢加技术就是战 术’。我们在米格一15型飞机里平均仅有十五至二十二小 时飞行历史的飞行员,与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飞行 员作战并取得了胜利,靠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敢精神,靠的 是在实战中摸索、掌握的技术。二者缺一,都很难取得胜利。”王海同志的体会是来自实践的。这从血与火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道出了人与武器的辩证关系。我想,这对我们今天的军队建设也是很有作用的。

毛泽东主席对我年轻空军取得的胜利很满意。我看见 过毛主席在空四师、空三师战斗报告上的批示。毛主席在 空四师的报告亲笔写下了'空四师作战,甚好甚慰'的批 语。毛主席看了空三师的报告,当即挥笔:“向空军第三师 致祝贺'。

而我们的敌人对我空军的迅速发展也感到格外 震惊,当时的美空军参谋长范登堡在一九五一年十一月二 十一 日记者招待会上说:“共产党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在与敌机斗争的同时,我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工兵部 队及英雄的朝鲜军民千方百计夜以继日地抢修交通运输线路。

铁道兵,在志愿军诸兵种中是一个年轻而又勇敢的兵 种。他们要与敌机斗,要与洪水斗,还要与抢修铁路中机 车缺乏材料工具等困难斗。为预防敌机破坏行车设备,他 们很巧妙地设立了给水所,或利用山上的泉水给水,以保 证机车运行;枕本木材不够,他们就到深山老林中去砍 伐;道钉缺乏,他们就在铁道附近寻找或呼哒呼哒拉起风 箱自筑洪炉铸造。

敌机在我交通线上常常投下一些定时炸 弹,他们要搬掉它,要引爆它,落到水中的还要捞出来。 在这忘我的斗争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登高英雄杨连第就是他们的突出代表。

杨连第是在国内解放战争中获得“登高英雄”称号的。 那时,胡宗南炸毁了陇海铁路的八号大铁桥,截断了我军 前进道路。杨连第创造了单面脚手架,冒险登上上擎蓝 天、下临深涧的桥墩,平整桥墩面,只身连续爆破一百多 次,创造了抢修桥梁的登高奇迹。

他和他的战友们用不到 三个月的时间,修复了一些专家认为要三年才能修复的八 号大铁桥。入朝那年,他已经三十一岁。 一次抢修桥梁, 他自告奋勇徒手攀上十七米高的孤立钢梁,取下了材料, 还不顾艰险在洪水中连续三次架设浮桥,胜利完成了任 务。

令人惋惜的是,我们的英雄在一九五二年五月十五 日,抢修清川江大桥时光荣牺牲。他所在的连队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我们的工兵同志抢修坏桥、铺设新桥、补路修路,也 是十分艰苦、英勇的。对一座桥梁敌机常常是反复轰炸。 为保证运输车辆及时通过,他们就随炸随修。有时要在敌 机的疯狂扫射中进行抢修。

破坏容易修复难。而且往往是 你刚修好,敌机又来炸毁。他们想了许多办法。比如:根 据各种炮弹弹洞的大小,事先做好一个个木板。我运输车 来了,就用这些木板补上;我运输车走了,再把木板撤 回。敌机发现仍然是被炸毁的桥梁,就不再炸了。

有的 桥,他们修成拼接式的,我们的车来了,桥上,敌机来了 就拉开;夜间拼起来,白天就拉开。这拼拼接接蕴含着他们雄以计算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朝鲜后方的人民,更是我交通线上的坚强卫士。敌机 在公路上炸了一个又一个弹坑,有的弹坑宛如一个池塘。 一次夜间行军,掉进去三辆汽车还没把弹坑填满。英雄的 朝鲜妇女们,背上背着婴儿,头上顶着沙士、石头, 一溜 小跑,穿梭一样, 一个一个地填平。哪里出现弹坑,人群 就涌向哪里。没有白天,没有夜晚,有的只是一颗颗支援战争、保卫祖国的赤胆忠心。

在主要运输线上,我们还普遍设置了军民混编的夜间 对空监视哨。在公路干线上,每隔一至三公里设一至三人 的小组,监视敌机。敌机来,鸣枪报警,汽车即闭灯隐 蔽。这样,汽车可以放心大胆地行驶,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这些哨兵管着天空,也管着地面。

敌人为破坏我汽车运输,常通过飞机往路面上撒些四 脚钉。每个钉子有四个锋利的尖头,随便扔在地上总有一 个尖朝上。汽车驶过,轮子准会被它穿透。

第二次世界大 战美国进攻日本冲绳岛时,曾经吃过日本四脚钉的大亏, 弄得汽车到处抛锚,毫无办法。而今,美国侵略者又重演 日本侵略者对付他们的故技。

一到傍晚,敌机顺着公路, 撒下成千上万的四脚钉。路面上有时能铺一层。敌人估计 到我们的汽车该抛锚了,就赶回来一阵狂轰滥炸。我们的 防空哨,随时监视敌机的行动,你在前边撒,我在后边 扫,你撒完了,我也扫光了。我们的汽车照样跑。有次兵团作战科长原星从哨兵那里带回来一些四脚钉,每个房间放几个作蜡烛台,倒显得非常适用。

我们的汽车兵也摸索出了一套与敌机斗争的办法。刚 入朝时我的那次“车祸”,主要原因就是司机不熟悉夜间行 车的特点和规律。战争的烈火炼出了司机们的火眼金睛。

渐渐,在多山的朝鲜夜间行车,就像白天在家门口走路一样了。记得有个车队,在八个月的运输工作中,在敌机的日夜封锁下,四十四个司机驾驶着二十部大卡车,往返于 前方和后方,没出过一个事放,没有一个伤亡,没有损坏 一部车子。

他们说,敌机的路数我们摸透了,不仅打不着 我们,照明弹还帮我们的忙呢!因为,有时敌机投下的照 明弹沿途长达十五里,要一刻钟才能熄灭。而抛下照明弹 时,敌机在上面要绕一个大圈子才能看到目标。我们的司 机借这个光亮猛跑一阵,至少可以赶一二十里路。他们说:“敌机给我们挂'灯笼’哩!”

记得有一部电影,叫《钢铁运输线》。把当时的补给 供应线称之为钢铁运输线,达确实是十分恰当的。我们的 运输线确实是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我们的钢铁运 输线在粉碎李奇微、范弗里特的“绞杀战”中所作的突出贡 献,是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不会忘记的。连范弗里特也不 得不承认:“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运到前线,创造了惊人的奇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