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为大家介绍了黄巾起义兴灭的史实,然后又用一集介绍了文不醜对黄巾起义背后迷局的猜测。从这一集开始,我们将再回到史实的介绍。 随着黄巾起义被镇压,东汉的历史来到一个十字路口。灵帝解禁党锢,士人们回到了朝堂。大家会不念前嫌,通力合作,修补将倾之大厦;还是会相互动手,让王朝崩裂呢?历史证明,当时的帝国精英们集体做出了最愚蠢的选择。 光和七年(184)十二月二十九日,灵帝改元中平,象征着“中原太平”。在灵帝生命最后的五年以及他刚崩殂的那几个月里,帝国经历了五轮士大夫和宦官之间的交锋。而这五轮交锋很少有论史者提及,仿佛东汉末年的历史从黄巾之乱直接就进入了董卓暴政的阶段。 可如果我们不去理解这五轮交锋,我们就很难看清董卓之乱背后隐藏的秘密。 这个系列,我们会围绕士大夫和宦官这五轮交锋展开。在其中,我们会穿插着讲一讲董卓的成长,和其他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士宦首争锋:游说皇甫嵩对上一集有印象的看官都知道,皇帝把宦官当做利剑,无情地打击士大夫。而黄巾之乱后,随着党锢的解除,皇帝的危机感逐渐增强。宦官们也急于消除他们与太平道交往的痕迹,巩固他们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于是便成为了打击清流、祸国乱政的急先锋。而士大夫们也在苦寻出路。 早在中平元年(184)三月,黄巾之乱刚爆发的时候,侍中向栩、张钧就因为上书陈述宦官的危害,被阉党污蔑与太平道勾结,下狱杀死了。
同样是中平元年(184)三月,朝廷点将发兵,卢植、皇甫嵩、朱儁出征。出征前皇甫嵩的护军司马傅燮上书痛陈宦官之祸,大宦官赵忠恨死了他。
中平元年(184)六月,宦官们又诬陷北中郎将卢植拥兵自重,差点杀了他。
同样是中平元年(184)六月,宦官又因为豫州刺史王允发现了他们与黄巾勾结的罪证而想要杀死他。
中平元年(184)八月,宦官怂恿有司弹劾镇贼中郎将朱儁,搞得他十分被动。 黄巾之乱尚未平定时,宦官都这么过分了。要到了天下太平,宦官们还不都得抖起来啊!党锢虽然解除,但士大夫们对自己的前景并不看好。 于是他们先发制人,想要联合武将清除宦官。当时最厉害的武将是谁呢?当然就是刚刚在下曲阳斩杀张宝而“威震天下”的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啦! 皇甫嵩是首倡破除党锢的,因此清流士大夫们对他有天然的好感。但他们还是先找了一位比较边缘性的人物来试探皇甫嵩的口风。毕竟“清君侧”可能要掉脑袋的。清流们找了故信都令汉阳人阎忠来游说皇甫嵩。汉阳郡其实就是后来曹魏所辖的天水郡,也就是出姜维的那地方。天水阎氏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名门,但远在边鄙,和中原士大夫有一定距离,但也有利益关联。基于这种微妙的距离感,阎忠被选中来执行这次任务。阎忠本人可能大家不熟悉,但他的眼光可是很毒辣的。当时武威人贾诩没有名气,阎忠一眼就看出这小子蔫坏,有张良、陈平那样的奇才。当然,贾诩的出场还要再等等。 说回到皇甫嵩这里。当时,阎忠十分贸然地就找到了皇甫嵩。他说皇甫嵩功劳大、人品好,但是不早作谋划就有可能失去眼前的所有功绩。皇甫嵩追问,阎忠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皇甫嵩的功劳,对灵帝宠幸宦官表达了深深的不满,于是他希望皇甫嵩能够率领他现在管辖的军队,大概有五六万吧,过漳水、渡孟津,诛杀宦官,消灭群凶。到那个时候就算他皇甫嵩南面称帝也未尝不可! 皇甫嵩听后吓了一身冷汗,张角几十万人都没成功的事儿,我这几万人就能成功?再说皇甫嵩也不是那种心怀篡逆的人,于是立马回绝了。阎忠知道自己差事没办成,只能成为弃子逃回老家去了。
士大夫们第一次扶植代理人就惨遭失败;可灵帝的代理人,也就是宦官们却不会停下来等待。他们开始了第一轮对士大夫的猛攻。 士宦首争锋:“修宫钱”闹剧中平二年(185)二月,洛阳南宫云台和乐成门连续两天失火,于是中常侍张让、赵忠劝说灵帝对全国的耕地加收田税,每亩收十钱,用以修缮宫殿,铸造巨大的铜人。
注意,此时黄巾之乱才过去两个月,大战之后民生肯定凋敝,百姓生计无着。不仅如此,史书记载,当年一月份的时候,也就是上个月,全国还发生了大瘟疫,很可能是战死人员的尸体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而引发的。可宦官们不管这些,他们急于讨好皇帝,竟然提出了加税这样的馊主意。 你看上去每亩田收十钱并不多,但是如果加上各级的贪污呢?皇帝收十钱,有的刺史就敢收百钱,有的太守就敢收千钱,至于下面的县长县令啬夫里魁敢收多少,就说不清楚了。而且此例若开,就有可能天天都有加税,那老百姓还活不活了? 于是,士大夫们不干了。 乐安太守陆康上书,以“鲁宣公”“鲁哀公”的例子来劝诫皇上。陆康出身自吴郡四大姓的陆氏,他就是以后东吴丞相陆逊的叔爷爷,这会儿陆逊应该一岁多。陆康的奏呈递交上去后,宦官们看不过眼了,说陆康举亡国之君的例子是大不敬,把他押赴廷尉监狱,准备杀死。侍御史刘岱上书为他辩解,陆康才未被处死,只是放逐还乡。这位刘岱是汉室宗亲,以后还会在讨董之战中出现,正是由于他的突然死亡才给了曹操入主兖州的机会,此事容后再表。
说回营造宫殿的事儿。灵帝不仅加派田亩税,还下诏让各州、郡向朝廷进献名贵的木材和奇美的石料。宦官们在验收时,百般挑剔,对认为不合格的,他们强迫州、郡的押运官贱卖物资,价格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各州、郡不能完成定额,于是重新购买木材,而宦官们仍是百般挑剔,不肯立即接收,致使运来的木材都堆积在一起坏朽了,但宫殿是怎么修也修不好。可想而知,宫殿坏得这么恰到好处,怎么能随便修好!
灵帝宣布:朕现在正在修宫殿,各地官员们也在为朕采办木材奇石。趁着这个机会,你们肯定没少贪污。于是他派出宦官和皇家卫士一道,到各地去收取贿赂。 同时,灵帝规定:新任的刺史、太守等都要预先交钱才能赴任。因为灵帝认为他们赴任后就可以马上贪污,而这个“大好局面”是我皇帝为你们营造的。现在我要修宫殿,你们都得出钱。大郡的太守,通常要交二三千万钱,其余的依官职等级不同而各有差别。凡是新委任的官员,都要先去皇帝的西园议定应交纳的钱数,钱货两清方能赴任。 许多士大夫被任命后表示:我没钱,去不了。于是干脆辞职不干。宦官表示:你们什么意思?皇帝去年刚刚宣布解除党锢,现在给你们机会做官你们不去?是不是给脸不要脸?于是强行要求士大夫交钱、赴任。
其实这就是皇帝宁愿天下沸腾,也要故意为难士大夫,让他们在天下人心中留一个贪腐的名声。 士大夫当然要反抗,河内司马氏的子弟司马直站了出来。这个河内司马氏就是司马懿他们家。司马直算是司马懿的同族叔伯,当时司马懿也应该五六岁了。这位司马直被任命为冀州钜鹿郡的太守,因为他平素清廉,宦官们给他打了个九折,让他少交三百万就能赴任。河内司马氏不缺这些钱,可这事儿也太恶心人了,搞得我们好像要当个贪官还抠抠搜搜的。司马直直接拒绝赴任,但皇帝不批准。司马直只得交钱赴任。他走出京师洛阳,向北还没过孟津,就留下了一份奏呈,然后服毒自杀了。他在这封绝笔中痛陈当时的弊政,表示不忍心为官一任,还盘剥一方。此事马上就传开了,皇帝也听说了。 《后汉书·宦者列传》曰:时,钜鹿太守河内司马直新除,以有清名,减责三百万。直被诏,帐然曰:“为民父母,而反割剥百姓,以称时求,吾不忍也。”辞疾,不听,行至孟津,上书极陈当世之失,古今祸败之戒,即吞药自杀。书奏,帝为暂绝修宫钱。 灵帝一合计:得,这事儿让他们士大夫给破解了。要是人人都交钱赴任,然后自杀,这臭名声可就只能皇帝自己背负了。而且清流们还真干得出来这种事儿。行吧,见好就收吧。皇帝征收“修宫钱”的闹剧这才暂时停止。 到此,士宦的第一轮较量暂告一段落。这次较量,明显是宦官及其背后的灵帝更胜一筹。因为这次闹剧其实对士大夫的名声打击还是挺大的。当时任三公的清流名士们都因为要花钱买官位,名声大受折损。比如出身博陵崔氏的崔烈,当司徒时交了五百万,就被时人所诟病,声望大损。类似的情况还有段颎、樊陵、张温等,都因为输钱得官而声誉衰减。
这一轮的士宦交锋并不激烈,但让我们看清了各方的立场。此后,士大夫和宦官之间又会有哪些争斗呢?请看下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