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昱璇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20年11月----贤者味象,圣人观道——“澄怀味象”的艺术阐释 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是艺术欣赏的指导方法。文章通过分析魏晋南北朝的社会背景,参考老庄玄学和易学思想,尝试阐释了“澄怀”“象”“道”等概念,并结合“天人合一”最高审美境界,尝试解读“味象”和“观道”对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作用。 《画山水序》是魏晋艺术理论家宗炳的山水画论著,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篇山水画论,阐释了山水画的美感、创作动机、功能、价值和欣赏方法等。 江陵,群山环绕,长江蜿蜒。晚年的宗炳,被疾病和衰老缠身,不慕朝堂,栖丘饮谷,“每游山水,往辄忘归”。后提出神游山水,“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成为了欣赏山水画和山水风景的指导方法。 一、社会背景:魏晋风度 宗白华先生用“最富有艺术精神”和“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色彩”来描绘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政局尤其动荡,文学艺术却迎来了大繁荣。 三、易学之“象”与老庄之“道” “味象”之“象”来自易学之“象”。“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的“象”指卦象,卦象不是具体形象,而是抽象符号,体现事物的普遍真理。“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象”指事物具体形象,“意”指事物的特征、性质、功能等属性。通过描绘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达事物抽象属性。意象是具有意义的形象,是具象和抽象、主观和客观、普遍性和统一性兼具的综合体。 齐梁文学理论家刘勰提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意”指艺术作品的抽象意蕴、情感和思想,“象”指具体的艺术形象。意象开始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产生关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审美规范。“澄怀味象”,即通过具体艺术形象,品味意象。 齐白石曾在《题大涤子画》上题“绝后空前释阿长,一生得力隐清湘”。阿长,就是指石涛。石涛是广西桂林靖王府的遗孤,为躲搜捕,削发为僧,曾住安徽宣城,数次游历黄山,其多幅作品上都题有“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黄山七十二峰的奇峰怪石、云海飞泉等具体物象,通过石涛的概括、凝练,化为抽象的意象,呈现为《黄山八胜》《搜尽奇峰打草稿》等作品。石涛通过观看和感受黄山,体悟出山水的普遍美感,“搜尽奇峰”就是“澄怀观象”。 观道之“道”孕育自老庄之“道”。“道”,指“天地”、“四时”、“昼夜”和“生死”等宇宙规律和天地脉搏。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第一章 可以用语言陈述的道理,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名称表述的称谓,不是真正的名。道,指构成宇宙实体的动力和规则;名,可以理解为道的称谓或表达符号。“道”是抽象、形而上、不可捉摸的存在,没有确定的形体,是无名之名,通过“象”,也就是意象,得到呈现和表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这句话是指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取法自然。“道”是自然的抽象写照,是人、天、地的终极形态和普遍规律,是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本质。老庄之道是宇宙大道,是天地至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气化生万物,气的规则是道,万物的规则也是道。抽象的道,体现在具象的物象、形象、意象上。 “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是万物的根本。客观事物自有规则秩序,人的实践活动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作用。“澄怀观道”指排除心中杂念,体察天地规则,参悟万物真理。 四、审美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象”是“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载体,“道”是“象”的终极归宿。“澄怀味象”是含道映物的方法和途径,最终实现澄怀观道。 圣人,掌握最高真理。“道”是客观事物和普遍规律的真实反映,是至高境界。贤者,排除成见,澄明心境,观照物象,才能实现观道和含道映物的终极理想。 “味象”之“象”,一指自然物象,二指艺术形象,山水画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一岸一崖、一亭一台都称为象。“山水有质而灵趣”,山水有具体、实在、感性的形体,并能体现抽象、虚拟的至美之“道”。圣人眼见山水之象,心怀人生、天地、宇宙的观照和体察,并且提炼出普遍真理以指导实践。 李泽厚指出审美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命题,指通过审美活动,架设沟通人和自然的桥梁,观照和体悟天下至美大道。金丹元总结出中国哲学的独特框架,即二元成本体。本体是“道”“玄”“元”等模糊概念,二元指阴阳、天地、道器、心物、有无等相对事物。二元在本体内部统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天人合一”的命题正是二元成本体框架的思维成果。“象”和“道”来自天地自然,“味象”和观道是人通过主观行为和客观事物产生联系的方式,是“天人合一”的体现。 观道是在“味象”的基础上,通过对山水景物的直观反映,品味山水景色本体;通过体察艺术手法和艺术形象,提炼创作规律和欣赏原则,指导艺术实践;通过参悟艺术家感情思想和创作背景,提炼社会文化、艺术、哲学和美学思想,指导实践。“味象”,观景物,观艺术实践,观社会实践,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点景是通过亭台、楼阁、道路、桥梁、渔舟等意象,补充画面的主题、意境、形式等内容,具有深化主题、丰富画面、营造意境等功能。如展子虔的《游春图》、李思训的《江山楼阁图》、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都出现了亭台楼榭等意象。通过点景,“出世”的精神追求被意象化和具象化,使人文意象嵌入自然风光,架起沟通人和自然的桥梁,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美学境界。 五、结语 “澄怀味象”,指通过“澄怀”实现“虚静”的审美心境,这是“味象”和“观道”的心理基础。“味象”指通过观察客观物象和观照艺术形象,品味意象,这是艺术观照的贤者境界。“观道”则是圣人境界。“道”是象的最终归宿,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 宗炳的《画山水序》作为山水画论的经典著作,给欣赏山水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山水画是人以自然为对象的艺术创作,是在客观事物基础上概括和凝练出意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情感和审美意蕴的艺术活动。不仅是山水画,各题材的绘画作品,乃至各门类的艺术作品,都要求在“虚静”审美心理的基础上观此岸意象,向着彼岸最高真理和至美大道靠近。 当代社会,风气浮躁,人们精神萎靡,“澄怀味象”不仅是艺术活动的指导方法,也越来越成为人类找回心灵各种层面缺失的方法。人,来自自然,也该回到自然,或者说铭记人的自然属性,在“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境界指引下,寻回迷失的心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