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兰州家长 2023-11-12 发布于甘肃

1,北洋和南洋。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中国沿海有北洋和南洋之分,一般江苏以北为北洋,江苏以南为南洋,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就是按照这个来分的。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公学,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两所大学之一,这两个学校的名称也是根据这个来划分的。

2,老上海的第1个租界。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1842年6月英国人占领了上海县城,然后就开始勘探上海的地形。当时英国人认为上海的未来不在上海县城,而在上海县城北郊挨着黄浦江一带的地方。所以,上海的第1任英国领事巴富尔的第1个目标就是抢占这个地方,避免被其他列强夺走。

巴富尔是一个经验老道的殖民者,他深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段才能让利益最大化。所以,没有跟清政府直接摊牌,而是先把领事馆设在了城里。这就让上海的地方官非常发愁了,英国人在城里很容易和当地老百姓起冲突,而且因为过去老百姓没见过英国人怎么起居,所以当巴富尔等人搬来之后,常常会有当地人来到巴富尔的住处看热闹。

那咋整呢?

上海地方官就多次督促巴富尔把领事馆迁走,只要不在城里,哪儿都好说。

于是,英国人就顺利的在上海北郊建立了一块儿830亩地的租界。

也就是今天的外滩一带。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3,快速上涨的地价。

英国人在这里建立租界之后,起初每亩地耗资60两白银。到1862年的时候,增加到了一亩地6000两白银,十几年的时间增长了上百倍。

在地价高速上涨的时候,当地的英国人也特别希望把租界的范围扩大。1848年3月8号,有三个英国传教士违背相关约定,来到青浦县散发宣传品,结果和当地的水手发生冲突。就是近代史著名的“青浦教案”。

大清的官员为了平息洋人的怒火,被迫同意扩充英租界。于是,在这年的11月27号,英国租界增加了两倍多,达到2820亩。

4,美国租界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鸦片战争之后,美国政府和大清王朝签订了《望夏条约》。1844年8月,美国在上海设立领事馆。并委任一个叫做吴利国(henry wolcott)的美国商人为上海领事。

接到任命后,他就在位于英租界的齐昌洋行升了美国国旗,英国人知道后非常生气,因为按照相关规定,这里只能升大英帝国的国旗。这次升国旗事件让上海道台非常头疼,所以为了平息美国人的怒火,只好口头承诺,允许在虹口这个地方划一块美国租界。

到1893年的时候,美国租界已经达到了7856亩。

5,法国租界是咋建起来的?

法国驻上海的第1任领事直到1848年1月28号才抵达上海,来到之后不久便遇到了“青浦教案”。这事本来跟法国人没关系,但是法国人相当的精明,通过此次事件一方面向英国人示好,另一方面谴责大清政府。法国人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借助这次事件,在上海设立法国租界,所以当上海道台急于平息“青浦教案”,同意增加英国人租界的时候。法国人也在1848年8月6号,向上海道台提交了希望在上海建立法租界的照会。

上海道台叫做吴健彰,和英美的关系非常好,所以看不上法国人,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法国大怒,就向清朝朝廷抗议。朝廷一看,这还了得,连法国人都敢惹,胆子太大了。所以,不光把上海道台给撤了职,还让新的上海道赶紧满足法国的要求。

于是,法国租界在1849年4月6号建立了,位置就在上海县城北边城墙护城河以北,今天人民路和延安东路之间,总面积986亩。

6,英美租界为什么后来就被称为公共租界?

甲午战争结束之后,日本人也想借助胜利之威,在上海建立日租界。已经在这里经营多年的英国和美国肯定是不同意的。

除了坚决反对日本之外,并且给当时的清朝政府施加压力。

同时,还采用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在拒绝日本建立租界的同时,吸纳日本成为上海工部局(公共租界工部局)的成员国。然后,把本来应该给日本人建立租界的地方,划归给英国和美国。

这么一来,等于是英国、美国租界增加了,但同时也合二为一了。面积从过去的10606亩,增加到32110亩,于是这个新的租界被称为公共租界。

到了1910年,也就是清朝被推翻的前一年,公共租界的人口已经超过50万,其中外国人1.3万。

与此同时,法租界的人口也已经达到了11.6万,其中法国人1400多人。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7,上海为什么称为十里洋场?

到了1930年代,上海城区的总面积45平方公里,租界的面积32平方公里,占到了上海市区的大部分。此时,上海人口达到400万,租界的人口165万。虽然租界的人口远低于上海市区的人口密度,但却占据了当时上海最繁华的地段。

8,外滩在英文里是啥意思?

19世纪,外滩的英文名写作“The Bund”。

Bund的意思是,亚洲国家内的堤岸,江边的道路,码头等。

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词来自于印度语,在大英帝国殖民扩张的时候,因为占据了很多印度的沿江、沿海码头。这些地方叫做The Bund或者Bund,然后随着英国对大清王朝的侵略,也把上海、宁波、汉口等类似的地区称作The Bund。

9,黄浦区牛庄路的来历。

牛庄路只是一条300多米长的小路,却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牛庄路名称来自于辽宁省海城县西部,一个叫做牛庄的小村庄。

第2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国在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中,将牛庄定为增加开放的口岸,希望通过这里入侵辽宁。

当时英国侵略者有一个习惯,就是英国势力所涉及的地区,用来给英租界的道路命名。所以,就在英租界内把一条小路命名为牛庄路。

结果后来英国人发现,牛庄这个地方不适合当港口,附近滩涂不能停靠船只也不能新建码头。

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但是牛庄路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10,老上海的出租业。

清末的时候,上海的马车租赁业务价格非常昂贵,当时上海一个成年男子一天忙活10个小时,一个月忙了30天,也不过赚到4块钱,纺织厂的女工一个月只能赚到3.5元。但是,上海的马车租金每天可以达到3块钱。就算是包月,一个月也要60块钱。

所以,只有有钱人才能租得起马车。

黄包车就便宜多了,起步价只有5分钱,超过1英里后,按照每半英里5分钱的价格收费。

11,租界内的第1个巡捕房。

到了1854年的时候,上海工部局耗资1.9万元成立了第1个巡捕房,成员总数30个人。

刚开始招募的是香港的一些社会闲散人员,主要任务是维持秩序和保护租界内的洋人安全。

到了1935年,人数扩大到将近5000人,其中欧洲巡捕489人,锡克族巡捕583人。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12,盛宣怀。

盛宣怀家族是清末上海滩国人中的第一大豪门。

他能发达起来,主要是因为和李鸿章的关系非常好。

他1896年接手的汉冶萍公司,持有的股份就高达670万两白银。

他留给后人的财产中,仅白银就有1000多万两,至于房屋、店铺等不动产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

13,远东首富必须得是犹太人哈同。

如果说盛宣怀是当时华人中的首富的话,那么他和当时远东真正的首都犹太人哈同相比,却差了点意思。

哈同祖籍巴格达,后来家族觉得在巴格达混不出头,所以就来远东讨生活。一开始哈同在另一位犹太大亨沙逊手底下看大门。经过多年的奋斗之后,在上海滩的财力远超过他的前老板。

最风光的时候,上海滩最繁华的南京路有44%的地产在他的名下,资产总计超过1.4亿两白银,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就连盛宣怀在他面前都不够看。

14,哈同的媳妇儿比哈同还厉害。

哈同的媳妇儿叫做罗迦陵,是一个中法混血的中国人。

两个人不仅感情好,而且在哈同崛起的财富之路上,他的妻子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很多时候如果不是因为他的妻子坚持,哈桐不可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

比如,中法战争清朝取胜之后,很多老外吓得从上海撤离,因为他们觉得经过这次大战之后,清朝很有可能会重新崛起,扫清一切列强。那么,他们如果留在上海的话,很有可能会被报复。哈同也认为应该先去香港避避风头,但是罗迦陵认为不需要。她认为大清王朝就是一个废物点心,洋人在上海的利益不仅不会被破坏掉,而且在战后很有可能会得到加强,所以建议应该大肆收购洋人抛弃的资产。

当时,由于洋人大量撤离,导致租界内的资产价格断崖式下跌。最后哈同还是听取了妻子的建议,趁机抄底。没想到大清王朝真像罗迦陵说的那样,所以不久之后洋人再回到上海,上海的租界比过去更繁荣了,哈同也一下子发展成为远东大亨。

罗迦陵和清王朝的关系也非常好,她是裕隆太后的干姐妹,小皇溥仪的干姨,她1909年去京师觐见太后的时候,还获赐了60个太监。

15,鲁迅在上海的十年有多喜欢看电影。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无疑是当时远东第一大都市,拥有其他地区无可比拟的现代化的生活。

鲁迅来到上海之后,除了喜欢买书之外,另一大爱好就是特别喜欢看电影。

而且,他去看电影的时候喜欢坐汽车,到了电影院专门选最贵的座位。

一些书店的老板经常议论:“鲁迅真阔气,出入汽车,时常看电影。”

据统计,鲁迅在上海一共看了142场电影(也有一说认为是134场),除了众所周知的《米老鼠》之外,他还喜欢看泰山系列、金刚系列、《仲夏夜之梦》、《金银岛》、《未来世界》等。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16,喜欢绿色的上海大亨。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一个叫做吴同文的颜料商人。

在战争频繁的年代,他抢先推出了军装所需的军绿色染料,结果迅速发展成为上海大富豪。然后他便以绿色作为自己的幸运色,不光自己的汽车是绿色,房子也涂成绿色。

他家的豪宅是当时匈牙利著名的建筑大师邬达克的收山之作,设计完之后,大师说道:即使再过100年,这个房子也是经典。

因为,涂成了绿色,所以这所房子被称为“绿房子”。

“绿房子”也是上海第1家装了电梯的私人住宅。

17,还在长大的崇明岛。

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海岛,位于长江入海口,这座岛屿非常年轻,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才形成陆地。不过,因为这座岛是由河滩淤积而成的沙岛,所以到今天为止仍然在以每年143米的速度在扩张。再过几百年,估计就能跟陆地连到一块了。

18,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徒。

位于徐家汇浦西路158号的教堂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教堂,正式的名称是圣依纳爵堂。

上海最著名的古代人物徐光启,就是上海最早的天主教徒。万历28年,他在南京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利玛窦的影响下,三年之后正式加入天主教会成为一名天主教徒。

但是徐光启并不是出生于徐家汇,徐光启出生在上海县城。

晚年徐光启在今徐家汇地区购置田亩,并在死后葬于徐家汇,此即徐家汇的来历。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19,上海为什么简称为“申”?

虽然上海这片陆地只有6000多年的历史,但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末期,这里成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

此后春申君修缮水利工程,发展当地经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黄浦江也被称为春申江。

上海别称“申”也源于此。

松江与闵行交界处有个春申村,里面有个春申君的祠堂。

20,在上海的犹太难民。

1933年到1941年,有大约2万犹太人从欧洲来到了上海避难。多年以后,很多犹太人回忆了在上海的生活。比如,托比亚斯写过《陌生天堂:一个犹太人在战时上海的童年》。

一开始犹太难民在上海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但是好景不长。

日本占领上海之后,在1943年5月开始,把1937年以后来到上海的欧洲犹太难民赶到了提篮桥一带,建立了一个大约两平方公里的所谓的无国籍难民区,并且进行严格的集中管制。

21,上海开埠前就很繁华了。

很多人都误以为在鸦片战争之前上海只是一个小渔村,直到上海开埠之后才发展起来。

这是一个错误的刻板印象,上海大部分地区虽然只有6000多年的陆地史。但是早在明清的时候就已经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了,鸦片战争之前这里被称为小苏州。

22,老上海的房租。

上海的房价不是现在才高的,自从上海开埠之后当地不仅地价暴涨,房价暴涨,随着人口的大量涌入,房租也是暴涨。

民国23年,上海里弄房屋平均月租每幢为67.5元。

同年,上海工人平均月工资收入为14.1元,4个月的工资才能负担每栋房一个月的房租。

当然了,大部分上海人根本就不敢想象可以在上海的里弄租一栋房,很多人住的都是棚户区,最多只能遮个风挡个雨什么的。租正经的大房子,也只有鲁迅这样的高收入者能负担的起。

23,法国梧桐,不是法国梧桐。

上海有一种树叫做法国梧桐,是因为这些树是1878年之后法国殖民者带来的行道树。

它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梧桐,只是因为叶子像梧桐树,又是法国人带来的,所以被人们称为法国梧桐。这些树的学名叫做“二球悬铃木”,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树的果实会像铃铛一样垂下来,所以叫悬铃木。

24,洋泾浜,原来真的是一条河。

洋泾浜是上海曾经确实存在过的一条小河,这条小河西起西藏中路,东到延安东路外滩,与黄浦江相连。上海开埠之后,这条河到1914年之前一直是英法租界的界河。

同时,这条河也被两岸的老百姓当作倒垃圾的地方。等到了1914年6月的时候,河基本上变成臭水沟了,于是公共租界的工部局与法租界决定,把这条河填上变成大马路,1950年5月这条路更名为延安东路。

25,上海迪士尼有多挣钱?

上海迪士尼度假区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申迪北路753号。运营之后累计吸引了上亿人前往游玩,仅在2017年,就吸引了1100万人次。

统计显示,前往上海迪士尼游玩的人均消费大约1000块钱。也就是说,在2017年游客就在上海迪士尼消费了上百个亿。

对上海市来说,这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为统计显示,每一名游客在上海迪士尼消费1块钱,就能拉动12~15块钱的上下游产业消费。换句话说,游客每年在上海迪士尼的消费,间接拉动了上下游产业1500亿元左右的消费。

上海迪士尼能够直接为上海提供1.5万人的就业,那么如果算上这些间接拉动的消费,估计为上海提供了十几万人的就业!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26,也许是上海最神秘的建筑工程。

延安中路南北高架桥交汇处有一个雕刻着龙的高架柱子,这是上海唯一用这种方式装饰的高架桥柱子,所以建成之后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这个地方是“龙脉”,底下住着一条龙,通过普通的物理手段搞不定,还请了高僧前来“驱龙”。驱走之后,才把桩打进去。

其实龙柱真没这么玄乎,这里更没什么所谓的“龙脉”。当时参与施工的专家曾经解释过,上面的龙纹雕塑只是装饰,是施工专家在施工过程中的创意。原因是这根柱子太大了,如果只是光秃秃的,看上去不美观,还会影响到驾驶员的视觉。于是就准备在这根柱子上加上一些比较有意义的装饰品,那么咱们国家作为龙文化的发源地,龙的寓意美好,所以就选定用龙作为装饰。

30个关于上海(以老上海为主)的冷知识,看完涨知识了!

27,上海第一高峰在哪儿?

上海的第一高峰不在陆地上,作为一个沿海城市和滩涂形成的陆地,上海的平均海拔只有2米多。

上海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大金山,位于杭州湾北部,上海主城区南部地区的大金山岛上。

这个岛是一个岩石岛屿,面积虽然只有0.23平方公里,主峰却高达103.7米。在上海没有形成鳞次节比的摩天大楼的时代,这里才是上海可以俯视一切的地方。

28,杜月笙也是上海人。

上海青帮三大亨之一的杜月笙,出生在上海浦东地区。不过,杜月笙前往浦西闯天下的时候,普通人还没有形成对上海的身份认同感,上海的人口虽然增加到了300万,但是绝大多数都是来上海讨生活的外乡人。他们在上海成立同乡会,互帮互助,希望能够在这里立足。所以,杜月笙在发迹了之后,于1931年也成立了一个浦东同乡会。

根据上海档案馆的史料,上海共有同乡会119个,浦东同乡会就是其中之一。

29,爱因斯坦唯一涉足过中国的城市就是上海。

时间是1922年,他去日本访问,曾经两次经停上海。

第1次是1922年11月13号上午10点。

巧合的是到上海那天,瑞典驻上海总领事通知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奖。

第2次是回欧洲的时候,时间是1922年11月31号上午11点。

虽然当时上海是国内最繁华的都市,但是爱因斯坦的对上海感官并不是很好。

30,崇明岛上也有江苏的一部分。

崇明岛并非完全属于上海市崇明区,有一部分其实是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的海永镇或启东市的启隆镇。

至于为什么这么划分,是因为早年间崇明岛不是一座岛,而是由很多座小沙岛组成的,长年的淤积之后才组合到一起。于是,过去属于江苏省的地界,就这样跟上海连到了一起。

上海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大家还知道哪些关于上海的冷知识,欢迎在这里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