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白衣钱子 2023-11-12 发布于辽宁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长最短的封建王朝莫过于刘知远建立的后汉,从其称帝开始算起这个朝代一共只存在了四年时间,因此其也是五代时期存在感最低的中原王朝。

和其他朝代王朝覆灭的原因不同,刘知远作为后汉的建立者,却根本不具备统治国家的能力。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刘知远

可以说从刘知远登上帝位开始,后汉的命运倒计时就已经开启了,至于刘知远究竟存在哪些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旧五代史》中搜寻蛛丝马迹。

刘知远的发迹史

刘知远在建立后汉的时候虽然自称是东汉皇室后裔,但事实上他本是一名沙陀人(又名处月,是西突厥十姓部落以外的一部),其祖上甚至连姓氏都没有,足见其家世卑微。

刘知远年少的时候不务农业,加入了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军队中担任校官,其本来并不受将领们的重视,但在后续的战斗中,他接连多次营救了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并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唐代的沙陀军队

第一次是石敬瑭在德胜与后梁作战的时候,他所骑乘的战马甲胄断裂,极大地影响了其奔跑的速度。

眼看石敬瑭就要被追兵赶上,刘知远便将自己的战马送给了石敬瑭,自己换上了石敬瑭的战马为其垫后,帮助石敬瑭突围成功。

此役过后石敬瑭对刘知远刮目相看,他在后唐军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提升,成为了石敬瑭的左膀右臂。

后唐末年李从珂造反时,后唐愍帝被迫出逃,此时石敬瑭正领兵入京勤王,两支人马之后在卫州地界相遇。

当时后唐朝堂上流传着石敬瑭想要造反的传言,愍帝担心石敬瑭日后对自己不利便想先下手为强。

这次又是刘知远看到了愍帝一行人的异动,当即领兵杀害了愍帝一行人,保护了石敬瑭的安全,并为石敬瑭日后篡权扫清了障碍。

在石敬瑭与后唐正式开战后,刘知远对于石敬瑭的决定十分拥护,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后晋建国后,刘知远顺理成章得到了丰厚的赏赐,并且成为了后晋朝堂上举足轻重的权臣。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后晋高祖石敬瑭

但在石敬瑭去世之后,刘知远的心思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对于晋出帝石重贵并不信服,也不愿接受其调动。

彼时已经有后晋大臣看出了刘知远的不臣之心,劝说晋出帝限制刘知远的权力,但石重贵当时正在全力对付北方的辽国,这让刘知远得以继续在太原拥兵自重。

在辽国大规模入侵后晋的时候,石重贵将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刘知远的身上。

但刘知远却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他觉得契丹人一定能够击败石重贵,但他们又没有治国的能力,不能长久统治中原,到时候兵力强盛的自己,岂不是可以坐享渔翁之利。

于是他对皇帝的求援视而不见,选择按兵不动,后晋也因此灭亡。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刘知远画像

但之后事情并没有像刘知远预料的那样,契丹人选择留在了中原,如意算盘落空的刘知远只好向契丹人称臣,还自称“儿子”。

契丹人则赏赐给了他一副木拐,这是辽国人奖赏功臣的物品,这其实是在讽刺刘知远要为后晋的灭亡负有责任。

不过,由于契丹统治者的统治方法不得民心,中原地区爆发了多起农民起义,中原地区瞬间变成了“烫手山芋”,无奈之下辽国人只得撤出中原。

刘知远也终于趁此机会进军开封并正式称帝,建立了后汉政权。

刘知远的失德

在后汉建立之前,中原地区的百姓正处在契丹人的欺压之下,他们对于新王朝是非常期盼的,这对于刘知远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利好。

如果他能够重整政治秩序,后汉本应有不错的政治前景,但刘知远却犯下了“失德、失信、失刑”三个过错,最终葬送了这一大好局面。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古代文人形象

其中对后汉政治形象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失德,在五代时期许多政权的统治者都是武人出身,他们中的多数人深知自己在政治能力上的不足,为了稳固统治,一般都会主动讨好或者拉拢士大夫阶级来帮助自己。

但刘知远却是其中的异类,他曾经和身边人透露过自己“国家大事,莫问书生”的政治理念,这让后汉的政策,充满了野蛮的气息。

由于此前中原地区战事不断,导致当地百姓的农业生产趋于停滞,为了满足生计不少百姓成为了盗匪,通过劫掠周边村镇来获取食物。

这种“流民为匪”的象在每个乱世中都会出现,历朝统治者对于盗匪的态度向来也比较宽容。

如果盗匪们主动放弃抵抗,那么他们往往会被允许回到家乡继续务农,只有那些顽固分子才会被朝廷派兵剿灭。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古代强盗形象

但刘知远在建立后汉后,却提出了一项严苛的规定,《旧五代史》中记载,他命令:

“诏天下凡关贼盗,不计赃物多少,案验不虚,并处死。”

如此严厉的惩罚,在中国历史上的历朝历代都是非常罕见的。

在他的要求下各地官员开始强力打击地方盗贼,一些官员为了政绩甚至将普通百姓定性为盗贼,然后杀害他们以获取朝廷的奖励。

当时平阴地区十七个村落的百姓就被地方官屠戮殆尽,这令后汉的政治形象一落千丈。

除了滥杀无辜之外,刘知远还严格禁止百姓们私藏牛皮,盐,酒曲等物,凡是私藏者一律处死,目的是为了将专营权力回收到朝廷手中。

在五代时期地方政治体系破坏严重,很多政令的传达存在滞后的问题,因此部分百姓并不知道皇帝下达了这一命令。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古代牛皮铠甲

当时刘知远集中回收牛皮是为了制作战甲,这是他在太原拥兵时的临时政策,在其称帝之前并没有推广到全国。

而且中原其他各地也没有禁止使用牛皮的传统,人们也有用牛皮制作衣物的习惯,这让不少百姓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犯了禁令,并被处以极刑。

刘知远的嗜杀,让后汉的口碑迅速崩塌。

其实早在后晋时期,刘知远就已经表现出了好杀的特点,当时吐谷浑部落为了躲避契丹人的欺压投靠了后晋,刘知远为了霸占他们的财产竟杀害了吐谷浑的部落首领和几百名部众。

其贪婪和残忍令人发指,这样的统治者又怎么可能管理好国家?

失信于人的刘知远

除了失德之外,刘知远还存在严重的失信问题,

当年其在辽军入侵后晋时选择隔岸观火,已经体现了其不忠的一面。

在成为统治者后,其对于下属也不能遵守约定,这让后汉时期的官员人人自危,反叛不断,并最终导致了后汉的灭亡。

在契丹入主中原的短暂时间里,中原群臣大多归顺了契丹,在辽军撤离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担心自己会遭到新统治者的清算,因而人人自危。

刘知远对于他们的顾虑也十分清楚,为了减少抵抗,于是在入城前他就派人通知群臣,声称自己会对他们归顺契丹的往事既往不咎,还主动焚毁了朝廷中的部分文书,以达到稳定人心的效果。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李从益画像

但事实上刘知远的这番话不过是表面工程,暗地里他早已派心腹郭从义潜入大梁寝宫,将契丹任命的伪皇帝李从益和其母亲杀害。

李从益作为契丹人的傀儡,对于刘知远的地位其实并没有任何威胁,这让刘知远的这一背信举动遭受了巨大的非议。

如果说李从益的死和他后唐宗室的身份有关,那么冤死在繁台下的一千五百名燕军则完全是刘知远反复无常性格的受害者。

这批将士当年曾经参加过对抗契丹人的战斗,在后晋失利后才不得已委身辽国。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辽国士兵

在刘知远起兵后这批士兵很快就前来归顺,这说明他们和辽国之间并没有任何瓜葛,更何况即使有瓜葛,刘知远也应按照约定保全他们的性命。

但刘知远似乎对这支队伍并不放心,因此在称帝后不久,他就假借这支军队有谋反倾向的名义将他们尽皆处死,这让刘知远的信誉彻底破了产。

眼看着刘知远的许诺如同玩笑,曾经在辽国任职的官员再次陷入了恐慌,其中大将杜重威与幽州指挥使张琏选择先发制人,在邺城发动了叛乱。

但由于兵力不足,邺城很快就被刘知远带兵包围,刘知远之后每天派人在城下喊话,希望两人放弃抵抗投降,但张琏在城墙上回应道:

“繁台之诛,燕军何罪?既无生理, 以死为期。”——载于《旧五代史》

这段话直接将刘知远言而无信的特点揭露了出来,刘知远自知德行有亏,也就放弃了劝降。

随着围城日久,邺城中的粮草难以为继,杜重威无奈之下选择出城投降,张琏自知取胜无望,就要求刘知远对自己做出承诺:只要不杀害自己和身边的亲信,便会主动开城投降。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五代军阀杜重威

刘知远想都没想便接受了他的条件,下令允许他们一家人返乡养老,但就在张琏开城投降之后,刘知远立即派人将他们一行人控制起来,并很快处以极刑。

他言而无信的特点再次被印证,这让后汉大臣对于刘知远的本质有了更清醒的认知。

在刘知远去世之后,后汉隐帝刘承祐继承了他的性格特点,这最终逼反了重臣郭威,也直接导致了后汉的灭亡。

刑法体系的崩溃

除了失德和失信之外,史学研究者们在研究后汉灭亡原因的时候,还提到了一个关键要素“失刑”。

这和失德一节中我们讨论的后汉实施严刑峻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本意在于后汉对于施政官员的监管存在漏洞。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奸臣苏逢吉

前面我们提到过刘知远并不信任士大夫阶级,不过苏逢吉却是一个例外。

他在刘知远在太原任职的时候,就成为了刘知远的心腹,在后汉建立后更一跃成为了宰相,在朝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事实上苏逢吉并不是一个优秀的政治人才,他之所以深受刘知远的器重,主要是因为两人的品行十分类似,本质上都是贪得无厌,心狠手辣之辈。

在刘知远登基之后,他曾经要求苏逢吉帮助自己“静狱”,即释放那些无罪或者罪行较轻的犯人,以显示新朝统治者的宽仁。

但苏逢吉却将牢狱中的犯人一股脑全部处死,并回禀刘知远这样也能“静”狱,刘知远居然默许了他的做法,这足以看出他对于亲信的纵容。

后汉治理盗贼的严苛政策也是苏逢吉提出的,在最早的版本中,他居然规定出现盗贼的人家要接受连坐的处罚,严重者甚至要被灭族。

好在当时其他官员极力劝阻,不然中原地区很有可能出现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苏逢吉剧照

苏逢吉在进入汴京后,一直居住在后晋宰相李崧的家里,彼时李崧被契丹人带到了辽国,一段时间后才得以脱身。

在李崧回到汴京后,主动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宅邸送给苏逢吉,但苏逢吉还是觉得不保险,于是其对李崧的仆人施以重刑,逼迫他诬陷李崧有谋反的行为。

之后他故技重施对李崧严刑逼供,无奈之下李崧只得“承认”自己与二十名家仆有谋反的计划。

苏逢吉还担心这个罪名不够重,又私自将二十人改为了五十人,最终李崧被判处灭族的极刑,其在汴京的财产自然全部被苏逢吉收入囊中。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刘知远塑像

除了宰相苏逢吉之外,刘知远的宿将们也都视法令为无物。

后汉时边镇将领叛变杀害长官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些叛将中大多数都是刘知远的亲信。

所以在叛变发生后,刘知远竟然会直接将叛将任命为新的长官,不进行任何处罚。

这让后汉的政治秩序变得十分混乱,杀害长官的叛将王继弘,更是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吾侪小人也,若不因利乘便,以求富贵,毕世以来,未可得志也。”——载于《旧五代史》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刘知远对于下属的过度纵容,但宽容并不会让他们改过自新,反而让后汉官员们变得自私自利。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将领反叛杀害长官

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这些官员们开始将魔爪伸向了百姓,他们频繁的搜刮让百姓们本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失去了百姓的支持,后汉的统治基础也因此瓦解。

民间文学中的刘知远形象

从政治能力和个人品行而言,刘知远绝对算得上是古代开国帝王中最差的一类,他所建立的后汉政权也一直饱受后世史学家们的批评。

但在民间文学领域,随着《白兔记》等戏曲作品的传播,刘知远却被塑造成了一位有情有义的草莽英雄形象,这让他在民间有着不错的口碑。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白兔记》剧照

这些文学作品之所以会对刘知远的形象进行大幅度的美化,主要和他低贱的出身以及年少时的经历有关。

在明代之前,中国古代的帝王将相中,刘知远的出身最为低微,以其作为主人公可以让观众拥有更强烈的代入感,这是他能够成为故事主人公的关键。

为了满足观众们的英雄梦,刘知远的形象塑造必须正面,但他称帝后的政治举动几乎没有任何高光,于是文学家们从他的身上发掘出了其他闪光点。

即他对于发妻李氏的不离不弃,而且据说刘知远当年还是一名赘婿,这样的感情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于是,以刘知远为主角的剧本大多围绕着他和李氏的爱情故事展开,将叙述重点放在了其早年奋斗的经历上。

故事中往往还有刘知远和其他女性的情感纠葛,但刘知远始终没有抛弃发妻,这让该故事的情节更加完整,刘知远的形象更加高大。

刘知远作为最差开国之君,为何在民间口碑反而不错?

《白兔记》宣传海报

在这些戏剧的刻画下,刘知远俨然成为民众心目中有情有义的草莽英雄的代名词,而他们对于历史上刘知远的所作所为并不关心。

这也就导致了刘知远民间口碑的逆转,他的暴行也被所谓的“深情”所掩盖。

刘知远在成为皇帝后的政治表现,给中原地区带来了沉痛的灾难,这和他缺乏教育以及疏远士大夫阶级有一定的关系,而这也是拜其自幼贫寒的出身所赐。

不过,这个独特的背景也让他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获得了洗白,让他和古籍史书中的形象判若两人,笔者认为这实在有一种荒诞的滑稽感。


#古籍里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