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契丹攻下中原王朝首都后主动放弃,理由是:南方太热了

 夜读史书 2019-11-21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北方游牧民族进犯中原,并攻下中原王朝首都的事件,比如著名的永嘉之乱、靖康之变。这些历史事件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游牧民族的势力在中原地区生根发芽。然而在五代十国时期,却发生了一次游牧民族政权攻下中原王朝首都后,主动放弃的事情。这件事的主角是当时北方草原的霸主契丹,配角是五代中的两个政权:后晋、后汉。

唐朝末期,中原地区形势大乱,各个藩镇拥兵自重,彼此攻伐兼并。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五个朝代和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的十几个政权,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五代十国”。与此同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也逐渐开始兴盛起来,并于公元916年正式建立契丹国。

由于当时中原地区的各个割据政权一盘散沙,所以契丹在军事实力方面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公元936年,时任后唐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起兵造反。石敬瑭知道自己的实力还不足以与后唐全面对抗,于是就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为了表示诚意,石敬瑭向契丹割让了中原地区的门户——燕云十六州,并甘心做“儿皇帝”。在取得契丹的援助后,石敬瑭攻灭了后唐,改国号为“晋”,史称后晋。

石敬瑭在建国称帝后的短短几年时间中,就完全树立了后晋在各地割据政权中的权威,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中央军队。不过,石敬瑭虽然成为了中原地区的霸主,但他的余生都未能摆脱契丹人的控制。公元942年,石敬瑭在后晋首都开封病逝,终年51岁。

石敬瑭死后,其侄子石重贵即位。和石敬瑭对契丹人唯唯诺诺所不同的是,石重贵登基后不久,就与契丹人彻底闹翻了。石重贵下令废除了契丹商人在后晋的诸多特权,并没收了他们的财产。为了表示自己对契丹人毫不畏惧,石重贵还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寄去一封带有侮辱性质的信件。

公元944年,契丹和后晋全面开战。战争拖拖拉拉地打了二年多时间,起初双方互有胜负。但随着战事的延续,国力较弱的后晋终于经不起消耗,开始显露败象。946年末,后晋军队统帅、皇帝的舅舅杜重威向契丹投降,契丹军队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后晋首都开封。

公元947年初,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在开封的皇宫中正式宣布将原来的国号“契丹”改为“大辽”,年号“大同”。这表明辽太宗(即耶律德光)在此时已经有统一整个中国的野心了。

辽太宗南下中原带着大批军队。古代交通不便,后勤供给能力有限,在很多时候军需都要就地解决,说白了就是靠抢,这也是游牧民族数千年来流传下的“传统”,中原汉人对此早就见怪不怪了。然而,在过去汉人和契丹人是敌我关系,所以这样做很正常。如今契丹人已经入主中原,却还延续这一“传统”,这就引起中原百姓对契丹人的怨恨和恐惧。为了抵御入侵者,中国北方许多地方都爆发了反抗和起义,百姓们到处偷袭落单的契丹人,强大的军队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辽太宗感到手足无措,他无奈地对自己的亲信说道:“我不知道汉人难制如此!”

与此同时,原后晋将领刘知远手握重兵据守太原,在契丹人南下的时候他选择坐山观虎斗,保持自己的实力。而当他看到契丹人遭百姓的一致反对后,刘知远决定竖起旗帜公然对抗。北方地区的义军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加入到刘知远的阵营中。这样一来,辽太宗和他的军队就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尴尬境地。

由于形势急转直下,远远超出了辽太宗的预期。在迫于无奈的情况下,辽太宗决定让军队开放了去抢,把整个开封城劫掠一空,然后开始全军撤退。为了顾全颜面,辽太宗宣称撤军是因为南方天气太热,不适合契丹人长期居住。

同年六月,刘知远率军占领了开封,建立起五代中最短命的后汉(947年-950年)。

参考文献:《辽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