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社会工作这十年丨李璐龄:深耕专业,潜心成长

 翊泽6069 2023-11-12 发布于北京

我的社会工作职业生涯开启于2009年。这一年,北京市西城区尝试通过扶持成立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来推动全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我有幸加入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以下简称睦友),成为一名专职社会工作者。倏忽十余年,我在社会工作行业深耕专业、潜心成长,有付出更有收获。我对社会工作的热爱更加深沉,也对这个行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充满希望和期待。

专业成长:从“照猫画虎”到专业理念方法的思考与实践

我服务的第一个场域是西城区银龄老年公寓。当时没有现成的机构养老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可以参考,一切需要自己摸索。我和同事首先做的就是确定在养老机构可以开展哪些专业服务。我们“照猫画虎”,把在学校学到的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运用到养老机构情境中,同时参考在香港实习时接触过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建立了“金字塔”服务框架(个案服务-专业小组/主题活动-康乐小组活动/日常巡视)。

一开始,老人们只愿意参加唱歌、手工等康乐活动,对社工组织的人际交往促进、正向心理等小组没什么兴趣,但他们很宽容,抱着“友情支持”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态度参加。我们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努力与老人多接触、多互动,并根据他们的需求不断完善服务内容,增进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作者带领社区老人一起进行益智游戏

我们边实践边积累,一年后,我们服务的专业性开始凸显。我们从老人的需求出发,尝试用他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专业小组活动,比如新入住老人院内生活适应小组、“活到老助到老”互助小组、“快乐人生”正向心理小组、“康智延年”认知训练小组等。参加小组的老人不再是“友情出席”,他们为成长和收获而来。个案服务也出现主动求助的服务对象。老人生活丰富起来,院内多了生气,社工被老人和工作人员完全接纳。

三年多时间,我们的渐进式发展策略让社会工作服务在院内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经历了从“首要满足广泛性需求”到“兼顾个别化和一般化的需求”,从“康乐活动和日常巡视为主、专业服务为辅”到“各类服务并重”的过程,服务提供方式也从社工“单兵作战”转变为社工-医护-行政跨专业合作。社会工作服务深度和广度不断得到延展,成为院内老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也得到认可。

这段服务经历让我对社会工作有了重新认识。社会工作不再只是课本上的理论方法,而是从一项项服务中生动呈现出来。我切实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回应服务对象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能完全“拿来主义”,更不能为了强调所谓的“专业”而刻板地运用专业方法。真正的专业服务应该始终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不仅要从微观层面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评估和分析,还要认识到社会文化环境对服务对象处境和接受服务意愿的影响。

在养老机构和老人们深入相处中,我发现过往学习的很多社会工作知识大都是西方社会文化背景下得出的,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现实情境,因此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历史发展脉络等进行具体应用的本土化探索,结合现实情境进行需求分析和服务设计,让服务更可及、更易接受,这样才能真正帮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社会工作才能得到服务对象和相关合作方的认可。

机构成长:从单一领域逐步拓展到多领域的深耕与发展

2010年北京将“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扶持专业社工机构”写入市政府折子工程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纷纷涌现。睦友也在这波浪潮中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条件,服务领域从专注于老年服务逐步拓展到社区发展和社会救助领域,服务群体由老年人拓展到全龄人群,服务内容从聚焦微观层面的个人、家庭拓展到关注宏观层面的社区治理和社会政策倡导。

社区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对于社工机构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认识到社工机构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社区发展服务是推动社区共治共享的有效方法。睦友的社区发展服务主要聚焦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共问题,开展社区居民骨干增能、社区自治促进、社区协商技术赋能等相关服务。

2013年以来,我和同事们扎根社区,开展社区社会组织增能及社区领袖培育服务,从回应社区多元化需求入手,运用专业方法,引导居民从接受服务到自我服务再发展为服务社区,居民从被动的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社区发展的共同建设者。在此过程中,“助人自助”理念尤为关键,我们将服务目标确定为让社区自身有能力回应和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而这需要培育和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因此,社工不只是以直接服务提供者的角色出现,更多是以教育者、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其中,为百余个社区社会组织提供了规范内部管理、充实服务内容、建立服务品牌等方面的支持,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和自我服务能力。社工帮助多个街道完善社区协商工作规范,提升社区工作者组织社区协商活动的能力,让居民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公共生活和社会治理中。

社区发展服务与老年服务、社会救助服务形成了有机互联。社工培育出的社区居民骨干和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社区高龄孤寡困难老人和低保低收入等困难家庭的帮扶服务中,成为社区居委会和社工的得力帮手,形成“社工专业助力,社区就近响应”的邻里互助服务机制。

▲作者为社区老年志愿服务队开展赋能活动

随着服务不断发展,睦友也从起初的三四个人发展为30多人的团队,社会工作者持证率在80%以上,其中2人获评全国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睦友先后获得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北京市优秀社会工作服务机构、首都优秀社工团队、北京市敬老爱老为老服务先进单位、“北京社会好人榜”群体代表等荣誉。

睦友的成长除了同工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政府出台了诸多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政策文件,社会工作越来越多地被写入相关法律法规中,这无疑给机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我们通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参与到民生保障、基层治理创新、脱贫攻坚、抗击疫情等工作中,在政府提供的舞台上施展专业才能,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行业使命:从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到促进行业标准规范发展

深耕基层服务,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在托底线、救急难的民生保障中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激励着我和同事们投入社会救助领域,发挥扎根基层、贴近群众、服务精准的优势,服务最有需要的人群。

2015年起,北京市民政局大力推进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睦友承接各级政府购买服务,从早期参与低保家庭入户核查工作,逐步发展到目前与多个街道(乡镇)合作运营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在与低保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的深入接触中,我们发现他们在经济贫困之下还存在着精神压力大、错误认知多、信息渠道狭窄、家庭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疏远、社会融入差等诸多问题,社工协助他们获得经济支持、化解负面情绪、改变错误认知、改善家庭关系等,帮助他们从困境中走出来,重拾生活希望。在社工的帮助下,独自抚养智力障碍孩子的母亲敞开了心扉,实现再就业;被子女抛弃的老人有了安身之所,获得法律援助;“两劳”释放人员放下心理负担,走向社会……

▲作者带领睦友团队赴内蒙古武川县开展“牵手计划”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成立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睦友一直将推动社会工作发展作为机构的使命之一,并用行动践行这一使命。为此,睦友在开展服务实践的同时,还重视对实务经验的梳理总结,以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我和同事在报刊发表实务经验文章,并出席国际国内各类会议进行经验分享,还将十几年实践形成的实务案例进行梳理,出版了《社会工作实务案例教程》一书,被纳入新编21世纪社会工作系列教材在全国发行,为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和同行提供来自一线实务的参考。此外,睦友还先后参与到北京市民政局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资金使用管理、北京市困难群众个案服务指南、灾害社会工作指南等相关政策文件和专业标准制定中,支持行业发展。

作为一名社工,在这十余年国家大发展中贡献自己的专业力量是一种幸运。我们奉献,我们也获得成长。我们一路见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逐渐壮大,同行者越来越多,服务领域越来越宽,受益服务对象越来越多,社会认知度越来越高。在新时代的广阔舞台上,我相信社会工作会有更好的发展,也深感我们这一代社工人用专业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之重。我将继续用脚踏实地的实践诠释社会工作初心,将责任与担当体现到更加专业、更具有温度的服务中,把党和政府的关怀化作看得见的服务和感受得到的温暖,传递给每一位服务对象。

(作者系北京睦友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北京市西城区睦友社会工作事务所总干事,高级社会工作师)

“我和社会工作这十年”专题征稿持续进行中,征稿要求详见:“我们的新时代”图文短视频作品持续征集中!

END

责编:徐蕴

制作:周晓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