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失眠,这篇细致的讲解了“阳入于阴”的机理

 经方人生 2023-11-12 发布于四川

丰富你的干巴理论,进来仔细读一遍吧

李克绍自己的医案:发作性嗜睡病

一、案:孟某,女,42岁,会计。初诊于1984年3月5日。2个月来,每晚于时左右出现嗜睡症状,不能自制,沉睡1小时左右便醒,醒后一切如常。每次不管是谈话,还是干活,均可和衣坐着而睡,时间从未错过戌时。患者曾试图趁嗜睡证发作之前早睡,以做纠正,但取卧位后反不能入睡,导致彻夜难眠。亦曾服过治疗嗜睡证的单验方,都未取效,于3月5日由人介绍,请予施诊。察其形体略胖,健康肤色,舌淡红瘦瘪,脉沉实稍数。询知有大便干燥史,几个月前曾有一段时间感到胸闷,余无异常。

处方:生地黄9g,熟地黄12g,当归9g,升麻6g,枳实9g,炒杏仁6g,陈皮9g,甘草6g,红花6g,白蔻仁6g,生姜3片。水煎服,下午二时服,每日1剂。

1剂药进后,当晚未发作嗜睡,仅在七时许稍有困意,但已能自己抑

制。药进4剂,嗜睡症基本痊愈,困倦感亦向后延至九时左右。察舌质如前,脉滑稍数。前方去白蔻,加白芍9g,细辛1g,服法如前。

3月15日二诊。上方药服3剂,嗜睡、困倦等症均已消失。患者追诉过去经常数日不大便,是无便意,大便虽较硬而不是大便困难,胸部时有满闷感。前方加理肺降气药。

处方:生地黄9g,熟地黄12g,炒杏仁9g,当归9g,炙甘草6g,升麻3g,枳壳6g,红花6g,紫菀9g,苏梗6g,生姜2片。上方药共服4剂,痊愈。

【按语】余治此病,认为必然与卫气的循行有关。卫气昼行于阳则寤,夜行于阴则寐,行阳行阴,是睡或醒的关键所在。但卫气由行阳转入行阴,或由行阴转入行阳,也有一个交换时间,这个交换时间,一是在平旦,一是在日入,故《灵枢·营卫生会》篇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入阳衰而阴受气矣。”还要说明的是:卫气的内外出入,虽然与时辰有关,但其或出或入的顺利与否,则又与人体的内而肠胃脏腑、外而皮肤分肉有关。也就是说,肠胃等内脏正常,皮肤分肉滑利,卫气的出入就顺利,否则卫气的出入就困难,所以《灵枢·大惑论》说:“人之多卧者,何气使然?岐伯曰,此人肠胃大而皮肤湿,而分肉不鲜焉,肠胃大则卫气久留,皮肤湿则分肉不解,其行迟。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故肠胃大,则卫气久留,皮肤湿,分肉不解则行迟,留于阴也久,其气不精则欲瞑,故多卧矣。”由此可见,卫气运行的通道,不管是脏腑还是皮肤分肉,只要艰涩而不滑利,就可以改变卫气运行的常度。

如何治疗卫气运行失常?《灵枢·决气》篇论及治疗失眠证时说:“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以通,其卧立至。”“以通其道”,“阴阳已通”,都说明营卫运行之道的通畅与不通畅,是寤或寐是否正常的关键。

本患者的突然性嗜睡,是可以用卫气运行失常来说明的。日夕是卫气由行阳转入行阴的关键时刻,午后七时,正是申、酉之交,日夕之时。《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说:“日入为秋”,“夕则人气始衰”。《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以上这

文献都有力地说明,申酉之交出现突然性嗜睡,是卫气由行阳将要转入行阴的外在反应。本患者阴虚血燥,大便常秘,清气当升而不升,故嗜睡不能自制;浊气当降而不降,卫气行阴之路也不畅,因此倏地又醒。申酉是阳气已虚之时,此时嗜睡不能自制,说明卫气已有下陷之势,故方中用升麻以助其升;又因肾阴虚,肝血燥,卫气行阴之道涩,故从滋阴养血,升降阴阳着手,拟就本方。本方的基础是通幽汤,方中有升麻以升清,以防卫气按时而下陷,又加入枳壳之降,以“通其道”,使当降者按时而降。总之,是以药物之升降,助卫气恢复其行阴行阳之常。养阴润燥,是调其脏腑以通其道,并使之有伸缩的余地。加白蔻仁者,是宽胸散结,以利升降;加杏仁、紫菀、苏梗等是调肺气,既可改善便秘以利于降浊,亦有助于卫气的运行,因为肺主诸气,肺气一调,既可改善便秘以利于降浊,亦有助于卫气的运行,患者服第1剂后,使嗜睡状态从晚7时推移至晚9时,由不可抗拒的嗜睡,转变为只是身体怠惰,乃是阴阳之路初通未畅之故。本案是以升降阴阳法治疗睡眠失常。卫气行阴行阳,亦必与肺气关。

以升降阴阳法治疗睡眠失常,并非我的创见。《圣济总录》之坐拿丸,亦系升降并用法,该方主治膈上虚热,咽喉噎塞,小便赤涩,神困多睡。方为:坐拿草、大黄、赤芍、木香、升麻、枳壳、黄芪、木通、麦冬、酸枣仁、薏苡仁等份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20丸,麦冬汤下。本案中升麻、枳壳并用,就是取义于此方。

我:上篇和下篇都被发过了医案,不允许重复发,只允许转发别人的,所以就放一起发吧,两篇文章都很好,放一起阅读,学习效果不错。

二、术附汤治肩周炎的体会

《医论医话》李克绍

王某,中年男性,1984年8月9曰在千佛山医院就诊。自述左肩胛喜暖卡怕凉,活动受限已半年余。睡时必须用被严密盖好,否则自觉有凉风外袭。抚摸患部肌肉较无病处明显发凉。曾多方治疗未见好转。诊断:此乃肩关节周围炎,或称凝肩,重者称漏肩风,乃局部受寒,气血凝结所致。予以近效方术附汤(药量酌改)处方:生白术30g,炮附子15g,生姜3片,枣2枚,水煎服。

3剂后疼痛减轻,继服10余剂,痊愈。

二、分析

术附汤见于巜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原文是"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风虚"是病理,"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症状,"暖肌、补中、益精气"是指本方的药理作用。这段文字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风虚"和"暖肌"这两点,才能灵活地运用本方。"风虚"因虚受风,这就提示我们应把治疗的重点放在"虚"字上,"风"则是次要的。"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等,则提示病人脾虚不能运化精微所带来的一系列症状的重点举例。术附汤的作用,既然能"补中益精气",那么头眩等症亦必迎刃而解。但风虚病人,其头眩等症,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例如本案病人,没有这些症状。所以本案用此方的主导思想,是把重点放在"暖肌"二字上。受风后只发凉,没有寒热症状,这当然是虚性反应。张璐云:"肩背痛有因寒伏结者,近效白术附子汤"。这是因为白术生用,善走肌肉,配附子之辛热,走而不守,内温脏腑,外暖肌肉。《伤寒论》之去桂枝加白术汤,服后半日许为什么能"其人身如痹"?方后就说"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云云。正因为附子与术合用,有走皮内、暖肌肉、逐寒湿、镇疼痛的效果,所以《伤寒论》中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等用附子汤,就是因为附子汤中是术附并用的。

白术附子合用,既然有暖肌、袪寒、镇痛的明显作用,所以临床遇到风寒湿痹等症,除了新发者可加入羌活、独活、细辛、防风等治标之药物以外,对于反复发作的慢性病人,一般只是重用术附,更觉药简效速。白术要生用,要重用,至少每剂30克,可足加至60克、90克。附子一般用15克即可。据历年试用,本方在一般情况下,三五剂即可有效,重者需服至三四十剂。尤其对于常服羌活、独活、细辛、防风、川乌、草乌等方效果不大,或随愈随发的病人,改用本方更为理想。因为本方是补益精气之品,不但可以纠正攻邪伤正之偏,而且可以久服无弊。

附:术附汤原方

白术二两  炮附子一枚半  灸甘草一两

上三味,每五钱匕,生姜五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七分,去滓,温服。

(注:药量为汉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