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棹仙简介,子午流注环周图

 北京润雨 2023-11-12 发布于辽宁

吴棹仙中医医经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家、经方家、针灸学家吴棹仙(1892—1976),原名吴櫂仙,四川巴县(今重庆虎溪乡)人,[10]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1]四川名医之一,中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医经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家,经方家,针灸学家,[6][7][9]1915年毕业于重庆存仁医学校,解放前创办了“巴县国医学校”、“重庆中医院”等,1916年悬壶于重庆,[9]1935年,创立重庆国医药馆,任馆长,[1][2]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1][2]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起先后任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1][2][9],1957年后调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10],曾任医经、针灸教研室主任,先后当选为重庆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四川省政协第二届委员、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1][2];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国医生理学》、《国医病理学》[1][2]、《中医处方学》、《养石斋诗稿》等[9]。1956年吴棹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第二届全国政协会议,在会上,他将珍藏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泽东主席,受到毛主席的嘉勉。

吴棹仙(1892—1976),原名吴櫂仙,四川巴县(今重庆虎溪乡)人[10] ,四川名医之一[1] ,成都中医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著名中医学家,医经学家、中医教育家,中医临床家,经方家,针灸学家;[5] [10]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巴县医学堂,后在重庆官立医学校师范班、重庆存仁医学校学习。1918年与人合伙在重庆开设双桂堂药店,吴棹仙得到针灸专家许直礽『灵龟』『子午』针法秘传,使许多病人针到病除,享有“神针”之誉。[1] [2]幼隨家学,儒而业医,1916年悬壶重庆,业医六十余载。[11] 1932年从事中医药学的教育工作,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学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1935年重庆国医药馆成立,任馆长。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和巴县国医学校。任董事长兼所长,成都中医学院医经教研室兼针灸教研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创办“甦生国医院”、“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1954年被政府先后聘任为重庆中医进修学校教师,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等职,1957年后调成都中医药大学任教,[11]吴棹仙作为全国政协第二届会议特邀代表,先后当选为重庆市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四川省政协第二届委员、四川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等。[1] [2]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国医生理学》、《国医病理学》[1] [2] 、《中医处方学》、《养石斋诗稿》等[9] 。其子吴叔亮弘扬父亲吴棹仙的医术,成为四川中医的中坚力量,嫡孙吴传先自幼随祖父吴棹仙习诵国学及中医经典,亦获得吴氏家族之真传。

1956年02月,吴棹仙以“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二届二次全会,将其珍藏多年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泽东主席。曾先后当选为四川省人大代表、四川省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委员;[1] [2]1963年,吴棹仙作为全国4位特邀中医顾问之一,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 

吴棹仙1892年出身于四川巴县虎溪乡一户普通人家,其父吴俊生是当地老中医,吴棹仙从小从小耳濡目染,对医学产生了浓厚兴趣,[1] [2] 熟读国学,13岁时即已能精读熟诵中医经典及相关医注;[10]1905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巴县医学堂,3年寒窗苦读,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之后他考入重庆官立医学校和重庆存仁医学校深造,得诸多名师教诲,在医学研究上颇有心得,医术始自成一家; [1] [2] [3] [10]1916年,吴棹仙正式悬壶于重庆[10] 并于1918年,吴棹仙与友人在重庆合办双桂堂药店,正式行医。因吴棹仙医术高超,双桂堂药店在当地声名鹊起。后来,吴棹仙得到针灸专家许直礽“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两种古传取穴理法秘传,医术更为精进。加之吴老娴熟针灸经典《灵枢》,故能掌握《灵枢》补泻迎随之妙,吴老以针济世,运用“子午流注”之“烧山火”、“透天凉”针技,辨证施治,他能根据患者病情轻重、体质、寒热、脉象等,采用不同时辰进针和不同针刺手法治疗,使不少危重病人针到病除,被人誉为“神针”。[1] [2] [3] [6]1929年,国民政府发布《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主张废中医、存西医。全国中医闻讯,强烈反对。他们在上海成立“全国医药总联合会”,奋起声讨国民政府这一主张,为维护中国医药学而全力抗争。吴棹仙被任命为该会重庆分会的常委,在重庆《商务日报》开辟“医药周刊”,以“虎非鱼子”为笔名,撰写《东方生风辩》《阴阳学说》《营养与卫生》等文,抨击国民政府废除中医的主张,并领导重庆中医药同人全体罢工3日,以示抗议。[1] [2] 此后,吴棹仙一直致力于兴办中医学校,为国家培养中医学人才,力图振兴中医。[1] [2]1932年,吴棹仙与人共同创办巴县国医学舍(后改名重庆市国医传习所),从事中医药学教育,1935年又在学舍内开办女生部。全面抗战爆发前,学舍共培养学生60余人。这批学生后来都成为当地一代名医。[1] [2]1935年,吴棹仙与医药界同人成立重庆国医药馆并任馆长。药馆多方搜求药材,改良旧方,炮制新药,以应社会需要。药馆设施诊处、施药处,聘请内、外、妇、幼、针灸医生轮流值班,惠及贫困病人,造福一方百姓。[1] [2]抗战期间,尽管时局艰难,吴棹仙依然坚持办学校培养人才。他多方考察,历尽艰辛,自筹经费,于1939年创办重庆中医院暨巴县国医学校。吴棹仙为学校编写《国医生理学》《国医病理学》等多本医学讲义,并亲自授课。他不厌其烦,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学生评价他“如天铎,叩之则鸣”。[7]新中国成立后,吴棹仙先后创办了“甦生国医院”和“中华医药科学讲习所”,[11] 1954年被聘为重庆市中医进修学校教师,后任重庆市第一、第二中医院院长。[7]1956年2月,蜀中名医吴棹仙以“特邀代表”身份列席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将多年学术研究成果“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泽东主席,彰显全国[10] ,在会上,他将珍藏的《子午流注环周图》献给毛泽东主席,受到毛主席的嘉勉。

其照片由新华社播发,名扬全国。因记者误将吴櫂仙记为吴棹仙,此后,吴老即使用吴棹仙笔名;1958年,为答解国内外问难,而著《子午流注说难》;[10]1963年,吴棹仙作为全国4位特邀中医顾问之一,参加了全国中医教材审编会议[1] [2] ,于教学之余编写《医经选》、《灵枢语释》、《临症100案》等,洋洋近百万言,惜多已散失。[10]1966年后,文革中,多受冲击。仍常施教于陋室,诊脉于田间;[10]1976年9月8日逝世。 

著有《灵枢经浅注》、《子午流注说难》、《国医生理学》、《国医病理学》[1] [2] ,合著有《灵枢语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