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益求精:《赵绍琴•汪逢春湿温病十法》 评注

 手写的从前6688 2023-11-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无论您远走何方

《赵绍琴·汪逢春治湿温病10法》

评注

作者:洛阳·许宝峰

图片

赵绍琴

图片

汪逢春

图片

汪氏为北京四大名一,湿热十法,意蕴尤深,今不揣浅陋,评注之,敬请士君子雅正,不胜感激。

1

芳香宣化法(上焦)

图片

暑湿之邪迫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

头晕(注:湿阻清阳),身热(注:湿困肌表,必身热不扬),漾漾泛恶(注:湿邪犯胃,胃气上逆,泛恶,不是很重),舌苔白腻而滑(注:湿热初犯,苔尚白滑),胸中气塞,脘闷咳嗽(注:湿热犯肺),周身酸沉乏力(注:湿困肌表),小溲黄赤(注:湿热伤津)。

湿热初起之证,宜芳香宣化法。

鲜佩兰5g(后下),鲜菖蒲5g,大豆卷10g,鲜藿香5g(后下),嫩前胡3g,川郁金6g,白蒺藜、姜竹茹各10g,制厚朴6g,川黄连、通草各3g。

注:藿香佩兰石菖蒲芳香化浊,偏于上焦肺与肌表之湿,前胡,宣肺止咳。白蒺藜针对头晕。竹茹,厚朴,黄连,治胃,泛恶。通草,利湿渗热,针对的是小便短赤。)

评:虽然病邪初犯,上中下全身都有湿邪邪,症状,但相对都比较轻,咳嗽,泛恶,小便黄,都属于一般症状,但是都针对性的用了药,湿热犯上中下三焦,这里所谓的下焦,多偏于大肠,小肠,也就是大小便症状。虽然后面有的上焦不明显,比如以脾胃为主,但还是需要宣肺气,化湿浊,因为肺主一身之气,同时也是病邪的入口之处,出口之所。

图片

2

芳香疏解法(上焦)

图片

暑湿外受,表气不畅

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注:寒湿困束肌表,腠理闭塞,气血不通),恶心呕吐,腹中不舒,中脘满闷(注:寒湿犯胃,胃气上逆,腹中不适,说明脾亦受影响),脉象濡滑(湿邪增重)。

法当芳香疏解,以退热止呕。

佩兰叶12g(后下),广霍香10g(后下),陈香薷5g(后下),大豆卷10g,制厚朴6g,新会皮3g,制半夏10g,苦桔梗、枳壳各6g,白蔻仁5g,煨鲜姜3g,杏仁泥6g,太乙玉枢丹1g(研细分冲)。

注:藿香佩兰香薷,辛温芳香化湿,因为有形寒酸楚症状,而上述只是酸困乏力,症状便寒湿,所以多了一味香薷。半夏陈皮生姜厚朴,针对的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一方面理气,一方面化湿除胀,同时又采用了桔梗枳壳,杏仁蔻仁,两个对药,针对的是中上焦的病变,宣肺理气通降。而太乙玉枢丹针对的主要是胃中湿浊,因为这里恶心呕吐比较重的缘故)

评:这里上焦以寒湿为主,而中焦症状比较明显,也是上中二焦治疗,而以中焦胃部症状为主。

图片

3

芳香化浊法(上、中焦)

图片

暑热湿滞,互阻中焦

身热泛恶,呕吐痰水(注:湿犯中焦胃),胸闷腹中阵痛,大便欲泄未得(注:湿邪郁滞气机,大肠气机不通),心烦急躁,两目有神(注:湿热扰心神,郁滞肝胆),舌苔白腻,口干不欲饮水(湿热重,导致津液不通)。

用芳香化浊法,定呕降逆折热。

鲜佩兰10g(后下),藿香(后下)、制厚朴各6g,半夏曲12g,川黄连3g,大腹皮、佛手各10g,煨姜3g,保和丸12g(布包),焦麦芽10g,赤苓12g,上落水沉香末、白蔻仁末各1g。后二味共研装胶囊,分两次随药送下。

注:藿香佩兰宣肺祛湿,保和丸化湿,又清热散结,厚朴,大腹皮,针对大肠气滞,腹痛,化湿除胀,半夏生姜,小半夏汤针对的是吐痰水,沉胀,白蔻也是化湿止呕,而佛手在这里则有疏肝之效,针对两目有神,这里的有神,是一种假像,属于肝火旺盛的有神,而黄连清心火,治疗心烦急躁,赤苓利水道)

评:这里则是偏于下焦大肠的病变,以降气除胀为主,同时还有心肝病变,但是也兼顾到了三焦,口干不欲饮,烦燥,双目有神,说明湿热已经伤及津液,导致了心肝病变,所以用了比较苦寒的黄连,与疏肝而不伤阴的佛手,这是值得学习的。

图片

4

轻扬宣解法(上、中焦)

图片

暑湿蕴热,互阻肺胃

身热头晕(注:湿热阻清阳与肌表),咳嗽痰多(肺经郁热),两脉弦滑略数,按之濡软(注:湿热为主)。

热在肺胃,法宜宣解,湿浊中阻,又需轻扬。

香豆鼓12g,炒山栀6g,嫩前胡3g,象贝母12g,杏仁泥10g,枇杷叶12g(布包),保和丸15g(布包),鲜芦根30g。

注:豆豉山栀,清胸隔间热,前胡贝母杏仁枇杷叶,宣发肺气,芦根清热生津,保和丸,化湿清热消食)

评:这里显然湿邪不重,郁热为主,以咳嗽,所以止咳清热为主,用了栀豉汤和宣四味,虽然加了具有化湿的保和丸,具有一定除湿功效,但显然是以上焦热邪为主,中焦湿邪为次。

图片

5

宣肃疏化法(上、中焦)

图片

暑湿热郁,蕴阻肺胃

咳嗽痰多,胸中满闷(注:上焦肺经郁热),苔黄垢厚(湿热),大便不通,小溲赤黄(湿热侵中下焦)。

可用宣肃上焦,疏化畅中法。

前胡3g,象贝母12g,杏仁10g,香豆鼓12g(布包),山栀3g,炙枇杷叶12g,黄芩10g,保和丸15g,枳壳3g,焦麦芽10g。

注:这里用药与上雷同,只是芦根换成了黄芩,又加了宽中下气的枳壳)

评:显然,与上比还是以咳嗽为主症,所以方药没有大的变动,只是增加二便异常,比前偏重而已,两者本人以为只是程度不同,不必要细分,个人以为。

图片

6

轻宣清化法(上、中焦)

图片

暑热偏多,湿邪略少

身热咳嗽(注:肺气虚热),汗出口干,意欲凉饮(注:汗出,则说明热邪加重,逼迫津液外出。而口干,喜凉饮,说明热邪伤了津液),舌红苔黄,脉象细弦(注:这里也可以说明,此时是以热为主,而不是湿)。

用清解暑热,清宣化湿法。

薄荷细枝2g(后下),佩兰叶10g(后下),连翘、炙枇叶各12g,白蒺藜10g,前胡3g,杏仁10g,川贝母5g(研冲),鲜荷叶1角,益元散12g,鲜西瓜翠衣30g

注:佩兰,化湿。薄荷,前胡,杏仁,贝母,白蒺藜,止咳。益元散,化湿利尿,清热。西瓜翠衣也是清热解暑)

评:这里止咳,清热为主,少加了养阴生津的,湿邪非常少了,其实,所谓的湿热,或者暑热,有时以热为主,不一定需要加过多祛湿的,还是要以病人的症状为主。

图片

7

辛开苦降法(中焦)

图片

湿热病,热郁中州

湿阻不化,头晕目胀(注:湿困清阳),胸闷周身酸楚(注:湿阻肌表),漾漾泛恶(注:湿阻胃气上逆),苔白滑腻,大便不畅,小溲黄赤(湿邪导致下焦不畅)。

辛香开郁以利三焦,苦以降热兼燥其湿,少佐淡渗分消。

白蒺藜10g,佩兰叶12g(后下),白芷3g(后下),半夏、杏仁各10g,黄芩12g,黄连3g(研冲),炒薏苡仁12g,白蔻仁2g,赤苓、滑石各12g。

注:白蒺藜,佩兰,白止,化上焦之湿,半夏,连,芩,辛开苦降,治中焦为主。赤苓,滑湿,利水道,治下焦。另外又用了三仁,治三焦之湿)

评:半夏泻心汤,三仁汤等,治疗三焦之湿,说明症状较重。

图片

8

宣化通腑法(中、下焦)

图片

暑夹湿滞,互阻不化

小便艰涩,大便不通,上则恶心呕吐,下则腹胀矢气(注:以脾胃症状为主,中下焦病变)。

宜宣化降逆,展气通腑,一方两法,兼顾胃肠。

鲜佩兰12g(后下),鲜藿香6g(后下),香豆鼓12g,山栀、新会皮各5g,佛手片、槟榔、杏仁各10g,前胡6g,通草、煨姜各3g,酒军0.5g,太乙玉枢丹1g。后两昧共研装胶囊分两次用佛手片10g、煨姜3g煎汤送下,药先服。

注:前胡杏仁栀豉宣发肺经郁热。藿香佩兰,宣肺利湿。陈皮,槟郎,酒军,利气胃通肠。玉枢丹,化浊和胃)

评:这里的二便之症状,与三、五、七,类似,但却用了槟郎,大黄,直通大肠的,而放弃了厚朴,大腹皮,化湿除胀的,第一个说明,大便是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湿邪在这里已经不是大便不通的主要因素,是由于长时间导致人体津液匮乏所致,所以需要急下存阴。

图片

9

泄化余邪、轻通胃肠法(中、下焦)

图片

湿温后期,身热已退

症状大轻(湿已不重),余热未除(热邪尚存),湿热积滞退而未净,大便不通,腑气不畅,腹中不舒,苔腻根黄厚(下焦尚有湿热)。

用本法泄化余邪而通其胃肠。

白蒺藜10g,粉丹皮6g,香青蒿4g,枳实3g,鲜枇叶12g,保和丸15g(包),全瓜蒌30g,知母6g,炒薏苡仁12g,山楂炭、杏仁各10g,茵陈12g,白蔻仁0.6g,生大黄末1g。后二味共研细装胶囊,分两次汤药送下。

注:白蒺藜,利气化湿,偏上焦。丹皮,青蒿,知母,滋阴凉血清虚热。瓜蒌,大黄通大肠。茵陈与三仁,利三焦之湿,山楂,保和丸,化湿清热消食)

评:这里热病后期,依旧有湿热,所以用了三仁,还是消食的保和丸,同时,热病伤阴,用了青蒿,丹皮。这里的大便不通,有气滞,也有阴伤,所以用了瓜蒌,杏仁,滋阴润燥。值得效仿。

图片

10

泄化余邪,甘润和中(中、下焦)

图片

湿温初愈,邪退不净,中阳未复,阴分亦虚。

运化欠佳,胃纳不馨,周身乏力(注:热病伤阴,气阴两亏,脾胃虚弱),舌胖而淡,脉多濡滑缓弱(注:脾虚),用泄化余邪,甘润和中法,以善其后,病势向愈,饮食寒暖,切当留意。

川石斛12g,丹皮6g,香青蒿4g,甜杏仁10g,范志曲12g,鸡内金10g,冬瓜子20g,茯苓皮15g,生熟谷麦芽各12g,香砂枳术丸15g(布包)。

注:香砂枳术丸,健脾利气消食,补而不滞,内金,麦芽等,也有助于消食,伤寒论也有,伤寒解后,虚羸少气的描述,这时候除了少食之外,健脾最为主要,同时,食石斛,丹皮,青蒿又兼顾了阴虚的一面,茯苓皮,冬瓜子也可以利水清热)

评:健脾养阴消食,这也是治疗其他疾病恢复期的重要原则,不过要兼顾到气虚的一方面,还需要兼顾到阴虚的一面。

图片

综评

以上为赵绍琴书上所记载的汪逢春治湿热十法,本人有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同道参考。

01

有的分类有些重复,比如以咳嗽为主的四,五,六,实际上湿邪并不明显,而是以热邪为主,咳嗽为主症的暑热之邪,不属于典型的湿热之症。

02

而一二三,根据疾病的程度来说,也很难截然划分,只是湿热在肺,胃,脾的程度不同,只需要在一方上加减即可,没必要单独再列一证型。

03

对于七来讲,显然在这里面属于比较典型的湿热症,三仁汤可以作为主方使用,而且这个显然湿重于热,读已故名医邹云翔附子治湿热的论述,可以酌加附子为好,以利湿热的去除,只要阳气布达,则湿邪可速化,湿祛则热孤,清热亦速。纵使邪热暂得温而烈,但宁热勿寒,湿祛则清热较易。因湿性粘滞,较之热邪,则湿难祛而热易除。而对于寒湿,苍术,配合麻黄是已故老中医许公岩的用法,也可以吸收。

04

对于内伤病的脾胃湿热,很多食以脾胃虚弱为主,导致升降失调,所以,泻心汤的苦降新开,较之温胆汤,或者平胃散合三黄泻心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要好用的多。这是临床需要注意的地方。 

05

对于呕吐,大便结,胸闷等症,经方大柴胡应该也可以用。还有祛湿,只是温病学家以为柴胡辛温,所以基本不用,尤为可惜。而小柴胡汤,通利三焦,对于湿热病也应该有用武之地。 

以上谬误之处,当有许多,还请同道高人多多批评指正。

本文作者:洛阳~许宝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