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涂 山 大 禹 文 化 管 窥

 梦竹a4x53ybct2 2023-11-13 发布于安徽

             

  


                                    李 传 琪

       “七十二道归正阳"之后,淮河以它更博大的胸怀,向着江淮丘陵拥抱而来,越过峡山口,冲出黑龙潭,再婉蜒八十余公里,便进入了怀远境地,此时,有双峰飞峙,跨河而立。这就是历史悠久,名驰中外的荆.涂二山。

                                      (一)

      东岸的涂山之巅,古代称涂山氏国,大禹曾在此会过诸侯,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山顶矗立着一座古庙,名曰“禹王宫”。庙内主要建筑有禹王殿和启母殿。两殿之间的大院内.有两株千年银杏树,数百年前虽被雷火所焚,但至今根部仍活着,从枯朽的树干之中,又长出两株核桃树来,蔚为奇观,这就是有名的“树中树".曾有两句古诗“山外有山都如画,树内生树知何年",如实地描绘了这里的美丽景色。从庙前循级而下,沿途岚秀云袅,崖陡谷深,松柏青葱,岩石斑驳。不远处有一石危立,宛如老妪端座崖壁,这就是有名的涂山一景——“启母石”。相传大禹来到淮河流域治水时,仍是孑然一身,没有成家,人们把涂山氏国最美貌的涂山女嫁给了他。婚后三天,大禹得知江渐一带发了大水,当即离去。他治水十三年,曾三次途经江淮之间,都没有顾得上看一看自己的妻子。涂山女每天都到涂山坡上眺望,等待丈夫的归来。但大禹终因积劳成疾,卒于浙江会稽,涂山女朝思暮想,精诫所至,最后竞变成了一块石头,一这就是关于“望夫石”的传说。


                                    (二)

       由于禹宫声名远播,是必引得历代文人骚客,来此游览吟咏。汉代文学家曹丕,曾在这里写过《浮淮赋》,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此留有名篇《涂山铭》,嗣后,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梅尧臣、宋濂等诸多名家,也都曾涉足于此,并留下了大量诗文。如——

                                 涂山怀古〔苏辙〕

                       娶妇山中不肯留,会朝山下万诸侯。

                       古人辛苦今谁信,只看清流如海流。


                      上已日与二子迨游涂山所见  〔苏轼〕

               此生终安归,旋轸天下半。竭来乘稷庙, 复作微禹叹。

               从祠及彼呱,像没偶此粲。秦祖当侑坐, 夏郊亦荐裸。

               可怜淮海人,尚记弧矢旦。荆山碧相照, 楚水清可乱。

               刖人有余坑, 美石肖温赞。龟泉木杪出, 牛乳石池漫。

               小儿疆好古,侍史笑流汗。归时蝙蝠飞,炬火记远岸。

.

                             涡  口     〔梅尧臣〕

                秋口见滩底, 浅沙交浪痕。白鱼跳处急,宿雁下时昏。

                带月入涡尾,落帆防石根。清淮行未尽,  明日又前村。


                           夜归自涂山下  〔沙琛〕

                唤渡月在林,登舟月在水。两桨击玲珑, 扑簌鸥声起。

                霜浓水气清, 滩石空林徙。玉玦光鳞鳞, 微风烂锦绮。


                                    (三)

       明朝万历年间,朝定祀典,以六月六日向禹王致祭,后来改为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朝拜禹王。每年这一天,各处登山游人,纷杳而至,熙来攘往,始绎不绝。人们咏诗唱歌。表达对心目中的英雄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相传有“东方芭蕾”之誉的汉族民间歌舞—花鼓灯就和禹王庙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花鼓灯,历史悠久,起源明代,但传说中在唐明皇游月宫时就有它的行踪。长时期来,流传于淮河沿岸,尤其是风台,怀远一带。每个村庄、集镇,几乎都有自己的玩灯班子。花鼓灯是一种民间广场艺术,以歌舞见长,尤以舞蹈为佳,在汉民族歌舞中独具特色。

花鼓灯班子的女演员。身穿彩色花裙,头戴各色绒花,一手持彩扇,一手携绸巾,舞动起来优美轻盈,称为“兰花"。男演员一律白毛巾扎头。短褂灯笼彩裤,动作洒脱利落,称为“鼓架子”.另有高举花伞,穿行跳跃其间者.称为“伞把子”.。康熙四十七年正月。《桃花扇》传奇的作者孔尚任,在看了花鼓灯后,作诗赞道:“一双细袖舞纷纷。软似花枝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上掌上有何分”。可见花鼓灯舞蹈是何等醉人情怀了。1953年,涂山下著名花鼓灯艺人“小金莲",“小白鞋",“老蛤蟆".“石猴子”等去北京献艺,敬爱的周总理看了他们的演出后, 当即翘起大拇手指称赞: 好好!安徽花鼓灯是汉族民间舞的代表,是东方芭蕾。.

       “淮水长。淮水宽,淮河九曲八道弯,弯弯曲曲人间路,谁河伴着花鼓怨" 。在旧社会,花鼓灯唱出的是淮河人的心酸:在如今,花鼓灯唱出的则是淮河儿女的欢乐和愿望:“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一颗树不开两样花,团结一心跟党走,实行四个现代化.”1989年,安徽省第一届花鼓灯艺水节在蚌埠举行.花鼓灯艺术之花正根植淮上,香飘九州。


                                     (四)

涂山坡下,最有名的特产.当然应数石榴,据晋人张华的《博物志》记裁,两千前前,汉式帝派张骞出使西城。得涂林安国石榴种,带入中国,名“安石榴".从那时起。怀远就开始载培石榴。据怀远县志记载,本地石榴在唐代已驰名南北。

      怀远石榴主要产在荆涂二山,品种繁多,其中有玉石籽.马瑙籽,白石榴.大笨子.青皮糙.粉皮等六个品种最佳。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鲜美可口,果大皮薄,味甜汁多。古有“一轻入口,甜如合蜜"之说。

      据当地人介绍,吃玉石籽石榴,嚼碎后咽下,能助消化.浆汁可制清凉饮料或酿制上等果酒,皮是天然的染料。入药后有治痢疾.痞鸡,驱蛔虫之功效。怀远还有一种白花白实的石榴.药用价值更高。可治肺病,花瓣能止血并可熬胶。

怀远石榴,年产数百万斤。它不仅供应国内大中城市,还远销欧洲的罗马尼亚.英国、亚洲的马来西亚,南洋群岛、菲律宾等地。

      由于涂山附近的淮河两岸,漫山遍野都是石榴树,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也既以此为体裁,创作了一些侩炙人口的民歌。其中,一首《摘石榴》,即是久唱不衰,广泛流传于怀远、五河一代的民歌代表作。

     20世纪50年代初,当地的老艺人将民间传唱了一百多年的小调,改成三人小戏《摘石榴》,由民间艺人安华芝(饰小姑子)、张相千(饰小生)、王万霞(饰嫂子)精彩演绎。后在华东地区民间文艺汇演中获演唱一等奖。

      1979年,蚌埠市文艺工作者对当地民歌进行采集整理,并由安徽省民歌征集小组专家,对《摘石榴》这首民歌进行删节改编,由三人表演转为两人对唱。后由歌手曹新云和马留柱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民歌大赛展示新曲,大获成功。2001年,五河歌手张红曼、薛胜友演唱《摘石榴》,又获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金奖。2008年6月,此类民歌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逢博吴琼孙国庆魏金栋张燕阿宝等众多明星歌手,也曾争相演唱。2010年2月,著名歌手祖海将此歌唱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为涂山文化走向世界,迈出了更新的一步。

  

  

  

  

  

  



       本文原载《涂山禹文化研究》第三期  2022.9月修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