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小朋友抢饼干想到的传统思想和管理学智慧

 ahappyday 2023-11-13 发布于上海

1、孔融让梨,一个道德绑架的故事

  孔融让梨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但放到今天则成了道德绑架的经典。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就是上面这么一折故事,小时候家长老师用来教育我们要懂得恭让,但这很明显是一个反直觉反人性的故事。

  也就是从近几年开始,网上出现了大量对孔融让梨的批判,而我认识的某位新时代家长甚至开始身体力行,以反孔融让梨来教育小孩。

  这位家长是怎么做的呢?

  比如几个小朋友抢饼干,如在十几年前家长们一定是讲年龄大的小朋友让年龄小的小朋友先选,甚至直接将最大的饼干拿给年龄较小的。

  而这位新时代家长,则任由小朋友们去抢,讲究的是先到先得。

  有一次,某个较小的小朋友没抢到最大的,哭闹起来。其他家长自然是想要息事宁人,劝新时代家长的小朋友谦让一下,把最大的饼干让给这个哭闹的小朋友。

  这个小朋友自然就问,为什么我要让给他。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而家长们出于直觉就给出了我们认为最正确的标准答案“因为你是哥哥”。

  这下新时代家长炸毛了。

  当场先表态,“妈妈支持你”,接着教育“没有什么大的一定让小的,你先拿到的就是你的。”

  这场面当时就尬住了,虽然她说的没错,小朋友也没做错啥,但总是感觉不太对劲。

  这个事情让我思考良久,一直也没有什么头绪,直到最近在听道德经的解读,便豁然开朗。

2、谦让的起源

  一说起谦让,我们会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这个美德来自哪里?来自于孔融让梨吗?我看不是,孔融是汉代的人,而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很多谦让的案例,比如季札三次让国。再往前还有尧舜时代的禅让。

  那么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谦让这个反人性,反直觉的美德成为了我们共同的基因呢?

  这个很难回答,但是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似乎似是而非地跟我们熟知的“传统美德”契合上了,比如以德报怨、君臣父子等等。所以我从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本来面貌来推演一下,他们会如何分梨。

3、道德经里的谦让

  道德经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一读的,理解了道德经也就理解了中国人几千年来一以贯之的传统文化。

  1)首先道德经是给谁看的?

  道德经其实是给士,也就是管理者看的,小到管理十个人的小官,大到管理一国的国君都适用,故道德经并不适用儿童和平民。

  所以孔子也说礼不下庶人,不是说庶人、平民的素质低,而是说不能用礼的标准来要求平民。所以孔子认为君子需要懂礼,那个时候君子已经不是士了,很多就是有文化的平民。所以孔子的万世师表,其中一个含义就是将教育从士这个阶层下到了君子。

  但老子不一样,老子本身就是士、贵族,官位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而那时候掌握了书籍就是掌握了文化和知识,可见老子还不是什么小官。

  由于老子的学识渊博,所以很多贵族、诸侯就来请教他,当然一般的平头百姓可见不到他。久而久之老子就总结出了一套人生哲学,但这个哲学是讲如何做士、如何做好国君的,而不是教你怎么去赚钱养家。

  所以道德经本身就不是给儿童、平民看的。有了这个基准点,我们再来看道德经里的谦让是什么。

  2)道德经不是讲让,而是讲谦

  我们对于谦让的理解是大孩子的应礼让更小的孩子,成年人应礼让老年人,男士礼让女士,等等。实际上这与道德经本意不符。

  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写道德经时就说“道”是说不清楚的,说出来、写出来后,后人一定会误解误读。所以第一句话就是提醒大家,道是天理,而不是我们可以说清楚、讲明白的。

  道德经里有一个比喻,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做领导就要像水一样,利他而不争这个名头。打个现代的比方,就是领导组织大家攻坚克难完成了很好的业绩,但是年终评绩效的时候,他把所有功劳都让给下面的小弟,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这就是好领导的表率,这样的领导大家都喜欢,不只是小弟喜欢,上面的大领导也喜欢。所以做领导就要像水一样,做有利于集体的事,但不去争名头、不去抢功劳。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谦。

  然后我们换一个角色,你作为一个小弟,辛辛苦苦一整年,写绩效的时候说自己没有功劳,都是大家的功劳。同事会觉得你有病,领导会觉得你假。所以做小弟的你不能拿道德经来往自己身上硬套,你得去看孔子的学问。

  谦是不居功,而孔融让梨并不是不居功,他是让,也就是让别人得利自己吃亏,这是大无私精神。而道德经通篇没有讲无私,谦不是要让利,而是要通过谦来获得更大的利,而道德经就是教人如何更大获利的屠龙术。比如水利万物而不争,这是要做水啊,水是什么?水是生命的源泉,所以老子讲谦,目的是要做大领导,而并不是让利、利他。所以道德经通篇不是讲让,也不能让。你想国家元首可以把国土让给别的国家吗,公司领导可以把公司利益让给别的公司吗?肯定都不行。

  所以再强调下道德经是给做领导的人看的,而且讲的是谦,不是让。

  3)老子如何该分梨

  对于老子的学问,梨可以类比于年终奖,发年终奖的时候领导应该怎么做?老子说应该要谦,也就是这个梨是妈妈买的,大儿子洗的,小儿子端上来的,其他家人虽然没有直接贡献,但早上地是某某扫的,饭是某某做的,所以啊,虽然钱是我出的,但是功劳是大家的,这个梨大家人人有份。所以道德经主要是讲领导人如何压住自己的欲望,不要把全部梨都自己吃了,得拿出来给小弟们分享,但是具体怎么分,老子没说。他也不关心这个,就好像公司董事长会管下面部门领导的奖金分配吗?这个权利都是下放的,所以按老子的思路,梨买回来以后就交给妈妈(总监)或者大儿子(主管)来分配,而且要充分放权。即使分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首先董事长的表率要做好,有了表率才能服众,能服众才有权威,有权威就能收拾总监和主管,这样队伍自然就带好了。

  总的来说,老子这里是没有讲如何去让,而是说做领导的你要谦,谦就能带好队伍。

4、孔子的谦让

  说完老子我们再来看看孔子。

  1)孔子是在对谁说话

  前面我们说了,孔子的学问是对君子说的,君子就是文化人。所以孔子的学问也不是教小屁孩的。

  2)孔子讲礼让而不是谦让

  孔子的礼就是规范,君君臣臣是礼,父父子子是礼,长幼有序是礼。也就是做君主的得像个君主,遵守君主的规范。做父亲的也要像个父亲的样子,遵守做父亲的规范。做老大的也要像个老大的样子。但孔子并没有直接说君主的规范是什么,父亲应该怎么做。其实这就暗合了老子的“道”。

  所以孔子的意思也是,礼这个东西说不清楚,说出来写出来就不对了,大家就会误解。而事实也是如此。

  所以孔子没有写什么著作,留下的一部论语也是弟子们平时收集记录孔子的言行举止。而这些言行举止也都是针对特定的人和事,我们不能生搬硬套。

  比如有人问孔子仁是什么,孔子知道这个人比较自私,所以孔子对他说仁者爱人。另一个人也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知道这个人性格比较跳脱,所以孔子对他说克己复礼是仁。

  可见孔子的道不是只有唯一的答案,投射在不同人和事上就有不同的形状和表现。

  而在讲让的时候,孔子的意思是礼让,也就是我这个身份,该我得的我心安理得,不该我得的我一定拒绝。身在这个位置我就做好这个位置的事,而不在其位我就不谋其政,也正是这个道理。

  孔子讲的绝不是谦让,谦让是本该我得,我也觉得自己才能贡献都够,但我就是要假惺惺地让一让。虽然梨很好吃,我也想吃,但是我就要让给别人。这种行为在孔子看来是什么?

  是乱臣贼子啊。

  如果不是图谋不轨,为何要如此惺惺作态?

  所以正经的儒士都是入世派,积极谋取官位,就是要在其位谋其政。但如果被罢官呢,那便回家安心种地也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这就是大儒了。

  反观历史上一些假惺惺的假儒士,喊他做官他偏不,非得要你来再三请他。自己的事情管不好还老去指点别人,这种人最让人讨厌,一般都活不过三集。

  3)孔子如何分梨

  所以孔子说的是礼,是规范,也没有说谦让。

  那如果是孔子家吃梨该怎么办呢?我想大概会这样:

  首先按礼来说,应该是一家之主来分梨,男人不在则应由女主人来主持,女主人不在则应由大哥或者大姐来主持。

  分梨得讲规矩,按孔子的规矩,分梨得按地位高低、长幼次序来分。

  如果有贵人在那贵人拿最大的,如果是有客人在,则客人拿最大的,有老人在老人也优先,接着是对家里有贡献的父母、长子、长姐等,最后才轮到孔融这个小不点。

  所以按礼来说,孔融本就该吃最小的梨。而孔融让梨本身不过是遵从了礼,所以人们赞扬他。

  这看着逻辑缜密,但更加反直觉了。

  如果你是大哥,在分梨的时候你主动去拿最大的,还说家里你功劳大所以你该吃这个大的,我想你爹一定暴揍你一顿。

  所以孔子说礼不下庶人就是这个道理,小朋友什么的,你也不能用礼来约束他。

  而后世很多人拿着道德经和论语就开始教育人了,非得把两口子屋子里那点事儿批判下,还高举克己复礼做绝欲寡人,我看他是年纪大了能力不足罢了。

  孔融让梨这个也是,大家拿起论语就往里面套,说孔融是懂礼。如果孔融懂礼的话,孔融家分梨的人岂不就是乱臣贼子了。真按礼来分的话,这大梨本就不该分到孔融头上。

5、我们该如何给小屁孩分饼干

  前面说了很多,其实就两个要点,一是老子的思想管不到分梨这么细,二是孔子的思想不适用家庭琐事和小屁孩。

  但现在我们又遇到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饼干始终你得给小朋友分了。他们抢怎么办,打起来怎么办。

  其实老一辈的经验和我们自己的直觉已经给了答案。

  当两个小朋友因为抢饼干打起来的时候,该怎么办?

  饼干没收,两个小朋友都不允许吃。要哭一起哭,要饿一起饿。这就是办法。简单粗暴有疗效,而且久经历史考验。

  当两个小朋友都抢东西了,谁吃到大饼干还重要吗?谁对谁错、谁先谁后还重要吗?

  都不重要,维护好家里的和谐氛围是第一重要,维护好你这一家之主的地位是第二重要。

  所以没有什么比抢走饼干更能让他们同仇敌忾,没有什么比揍他们一顿更能维护好你的地位。

  在家里你得让小朋友知道谁才是老大,小团队里也是这样,当两个小弟争夺利益的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评判谁对谁错,各打五十大板就是最好的办法。

  还是那句话,团结的氛围要保住,老大的地位不能动摇。

  所以下一次再遇到小朋友抢东西,我首先就把东西先抢过来,让他们明白谁是家里的老大,同时因为我这个恶人的出现他们能够同仇敌忾,这就不影响团结的氛围。

  最后我还要让他们自己来决定怎么分,要么都吃不到,要么协调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分配方案。让他们明白合作才能共赢。

  小团队的管理应该也是这样,讲那么些大道理不适用,维护好团队氛围,维护好你这小领导的权威就是最重要的事了。

  做基层领导的时候你要用孔子那一套,要守礼,也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不要瞎管别人的事儿,管好自己这块就行了。

  做中高层领导呢得用老子的那套,充分放权,顺其自然,不居功,不自傲,做好表率就行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