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越长大越没出息,是因为父母常做这3件事

 富书 2023-11-13 发布于北京


精读妈说:孩子的出息,很大程度就藏在父母的话语里。父母可以用话语“封印”孩子,也可以用话语“成就”孩子。父母要远离这3句话,用真正的爱去“激活”孩子的潜能,“释放”他伟大的自我。

作者:琳琳子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最近,一个“妈妈骂孩子”的事件,在我们小区群里引起热议。
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孩子偷拿了妈妈一块钱,买了一个冰棍。
妈妈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你不知道妈妈挣钱很难吗?一根冰棍有什么好吃的!
“你知不知道一块钱能买一袋馒头,够我们一家人吃!”
最后还补充一句:“看你没出息的样子!”
很多人引起共鸣,纷纷述说自己小时候常常“被骂没出息”的经历。
有位妈妈的话戳中了大家的痛点:
父母的指责就像魔咒,从小到大如影随形。它就像催眠一样,果然让人越长大越没出息。
著名儿童学家阿黛尔法伯曾说:
永远不要低估父母的话对孩子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往往是一生的。
特别是下面父母张口就来的3句话,更会让孩子越长大越没出息。

常把“我们家很穷”挂嘴边

“我们家很穷。”这是一些父母常挂在嘴边的话。
无论真穷还是假穷,“哭穷”仿佛成了一些父母的教育方式,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不要乱花钱。
弗洛伊德说:“童年的不被满足,哭穷的环境,会让人自卑。”
一位网友说,他小时候家境不好,妈妈常跟他说家里穷。
有一次,他看到别人都有新书包,就想让妈妈也给买一个。
妈妈又开始叨叨:咱家这么穷,能跟别人比吗?你就不能省着花吗?“
从小到大,妈妈日常的诉苦、他吃穿用度和同学的格格不入、加上本就敏感的内心,自卑的种子开始生根、发芽。
他说,他从此看同学的眼光不一样了,干什么都让着他们,似乎比他们矮了一头。
由于他过度地自卑和小心翼翼,还被同学叫做窝囊废。
他的经历,实在让人心疼。
父母都希望孩子将来长大有出息,越“哭穷”的妈妈,这个意愿越强烈。
但是一个从来不被满足需求、唯唯诺诺,时刻活在原生家庭负能量里的孩子,怎么能活出自己的力量呢?
孩子未来的出息,需要原生家庭“富足”的底蕴支撑。
这份富足,并不是指家里非要有一座金山银山,它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
梁晓声在《母亲》这本书中写道:
小时候,他们家很穷。他有一次想买一本一块五的书,就去母亲工作的工厂问母亲要钱。
当母亲用龟裂的手指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角票给他时,梁晓声有点不忍心了。
跟母亲一起做工的一个阿姨说:“你看你妈妈这是怎么挣钱?你忍心朝妈要钱买书哇?”  
但是母亲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梁晓声的母亲从来没有跟梁晓声抱怨过“我们家很穷”,反而义无反顾支持孩子,最终成就了梁晓声。
心理医生曾奇峰说:“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父母不要跟孩子哭穷,这样会磨灭孩子的志气,让孩子自卑一生。
父母要做能为孩子遮挡风雨的屋檐,如梁晓声的母亲,虽然贫穷,绝不打击孩子的自尊和梦想。
俗话说,“人穷,穷一阵子;心穷,穷一辈子”
想要孩子长大有出息,从停止跟孩子哭穷开始。

常把“你应该要……”当激励

前段时间,在小区的游乐场里,看到一位妈妈“激励”孩子的画面。
妈妈指着孩子的鼻子说:“ 都上一年级了,还是只知道疯玩!你要好好学习,好好写作业,知不知道!走,回家!”
孩子大哭反抗!
“你应该好好学习”“你应该努力”“你应该懂事”“你应该怎样怎样。”
“应该”“必须”“一定要”,这些张口就来的话,父母以为是在激励孩子,实际上却很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曾经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男孩,从出生起,他的父母就经常对他说:“你是个男孩,不能动不动哭鼻子,要坚强!”
他受了委屈难过地哭了,父母说:“男子汉大丈夫,一点委屈算什么?不准哭!”
第一次失恋痛不欲生,把自己关在房间不吃不喝,父母说:“这就要死要活了?再找一个不就完了嘛!”
工作中被同事顶替了本该属于他的升职机会,父母说:“有什么好郁闷的,那还是你能力不行!”
他烦躁不已,忍不住回怼:“我就是窝囊废,可以了吧!”
父母感觉莫名其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事?
但是他们没有看到,孩子自己又何尝不是千疮百孔?
每个人负重前行,只不过在前行路上,需要亲人一句安慰的话语,让这颗历经沧桑的心,能有个喘息的机会,有个短暂休憩的港湾。
股神巴菲特说,他的爸爸就从来不会跟他说,你应该怎么做怎么做。
而是经常对他说:“相信自己的感觉。”
巴菲特事业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跟他始终“相信自己的感觉”是分不开的。
一个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没有自己主见的人,很难成为自己人生的主宰。
想让孩子长大有出息,不要再把这些“有毒的口头禅”当激励,而要学会时常鼓励孩子。
如郑渊洁所说:“我认为教育孩子的秘诀就5个字:'往死里夸他’!

每个孩子都是一片大海,束缚大海是不明智的。作为家长,要多鼓励,少批评。”

     常把“我真命苦啊”放跟前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父母最常用的一招,就是卖惨:
“我真命苦啊!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容易吗?你忘恩负义呀,你翅膀硬了呀!”等等。
这些话,会让孩子产生极大的羞愧感和自责感,他们生理和心理上极度反感,情不自禁就想要逃离。
孩子想要逃离,并非不孝,而是面对父母的情绪,实在承受不起。
有位网友说:
“妈妈常抱怨她命苦,说都是因为我才受的苦。我听了真想死,我觉得是我拖累了他们。”
“我21岁叛逆,远走他乡。验证了她'命苦'的这个预言。”
“我觉得我离开,会让他们过得好一点。”
这样的亲子关系,着实让人唏嘘。    
台湾作家林清玄的母亲,从来不跟孩子抱怨哭诉。
林清玄家中兄弟姐妹众多,成长环境很艰难。
但他却说他的童年记忆并没有完全失色,这得益于他有一位用爱将困境化成甜美的母亲,他在《飞入芒花》这篇文章中深情地写道:
其实母亲是个很温和的人,她最特别的一点是,她从来不埋怨生活。“
有一次父亲外出喝酒,母亲带着他们在晒谷场讲故事。
故事讲到一半,母亲突然叫起来:“呀!真美。”
他在书中写道:“我们回过头去,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跑进前面那一片芒花,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哗然飞起,满天星星点点,衬着在月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真是美极了。美得让我们都呆住了。”
母亲在苦难的生活里,依然为孩子创造了幸福和美好,这种温暖被爱的感觉,成为孩子一生的资粮。
心理学家弗兰克·卡德勒说:“生命中最不幸的一个事实是,我们所遭遇的第一个磨难大多来自家庭。”    
不健康的家庭摧毁孩子,健康的家庭成就孩子。
不要再跟孩子抱怨你命苦,因为它除了转嫁你的痛苦、加重孩子的愧疚,并无实际意义。

写在最后
《做不抱怨的父母》一书中说:
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如果父母不能改变抱怨的坏习惯,任由孩子每日听到父母的负面评论,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孩子的出息,很大程度就藏在父母的话语里。父母可以用话语“封印”孩子,也可以用话语“成就”孩子。
父母要远离这3句话,用真正的爱去“激活”孩子的潜能,“释放”他伟大的自我。

孩子将来,一定出息。


作者简介:琳琳子,富书专栏作者,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