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叙萍先生传略

 天山一剑图书馆 2023-11-13 发布于广东

曾建开

       邓叙萍,本名邓国祥,晚号半山老人,芦溪县老一辈诗人。民国时期曾任萍乡《群报》副刊编辑。建国后,在江西省高安县高安中学任教。先生于1909年2月10日([清]宣统元年农历己酉正月二十日)出生,卒于1982年8月14日(共和国三十四年农历壬戌六月二十五日),享年74岁。先生出生于今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长丰乡半山村,自幼聪慧,很会读书,善于思考,学业优秀,后毕业于萍乡中学。中学毕业后,于1927年初次担任教职,时任南溪小学教师。该小学设在今芦溪县南坑街上的原万寿宫内。在这座万寿宫内,它的中殿为许真君塑像,其后为关帝庙,供奉三国名将关云长。当时,国民革命军北伐成功,全国各地革命情绪高涨。先生时年方十八周岁,血气方刚,在“反帝反封”的大氛围下,遂与几位本校同事将万寿宫内的三处神像推倒并焚毁,引来不少学生和群众围观。同年6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朱培德公开叛变革命,勒令江西省总工会、省农会“暂停活动”,查封工会、农会、学生会、报馆等革命机构,取缔工农运动,解散农民自卫军,收缴农民自卫军的武器。同日,武汉国民政府解除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伦等 140 余人的职务。而在萍乡,1927年2月8日至15日召开了全县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 5月7日审判处决了反动县长方芝祥和土豪喻孟甫等人。到了6月5日,李仲任部第一营营长郑瑞卿率部由醴陵向萍乡进犯,捣毁了由左派组成的国民党萍乡县党部、县总工会、县农民协会及各人民团体办公机构,捕杀了一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由此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白色恐怖笼罩人们心头。“六五”事件发生后,因先生等人有焚毁神像等行为,被当局指控为“暴徒”,继而被逮捕下狱,几遭不测,后获保释。


       此后,先生任教于萍乡私立学校鳌洲中学,教语文课。当时的鳌中校长为陈洪昭,陈为今湘东区排上镇毛园村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萍乡处于日本侵略军战机必经航线上,萍乡县城的上空经常响起防空袭的警报,一听到凄厉的气笛声长鸣,学校的教员便要组织众多学生奔出城外,以躲避日军的空袭。由于后来战争事态日渐吃紧,防空警报频繁,萍乡城区的学校不堪其扰,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于是当局决定,将城区的一些学校搬往乡村。同年10月,萍乡中学迁至大西路的黄塘洲。鳌洲中学由当时的萍乡县城北门外力行村青草冲迁往西路的排上石甲坊,将校舍设在当地的一所祠堂内。国难当头鳌中师生无不义愤填膺。至今,石甲坊的一块岩石上仍保存着“抗战到底”的石刻宣传标语,这四个直径达一米以上的空心魏体大字,正是当年鳌中师生用钢錾刻下的抗战心声(1995年前此石刻照片中,标语左边落款为“鳌中”二字,非常清晰)。在这里,先生与小他七岁的李蓁非先生初识,由此成为他终生的好友。李蓁非出生于1916年10月,萍乡上栗人, 1936年考入北京大学。1938年,日寇大举南下,因北平首当其冲,面临沦陷之灾,李蓁非不得不辍学回到萍乡。李也被鳌洲中学聘为语文教师,与先生成为同事,在不同班级任课。李蓁非擅长传统诗词,常于闲暇时作诗,同事中先生与他走得最近。在教学上,先生也常对李蓁非给予指导。先生擅用铁笔镌刻玉印,1941年,他为李蓁非镌刻了一方印章,李很是喜爱,作了一首古风体诗《谢邓叙萍镌印》作为酬谢。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政府曾提倡所谓的“念经救国”活动,当时萍乡宝积寺搞了一次开坛受戒的大型仪式,一时间善男信女四方云集。先生对此种现象深为反感,于是撰写了《辟佛》一文予以抨击,刊发在当时的《赣西日报》上。不料此文引发了佛教信徒张法荃居士的愤懑,张即撰文对《辟佛》一文的观点予以猛烈反击。双方你来我往,火来水泼,水来土挡,针锋相对,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经数月交锋,最后以先生的《论宗教——兼答张法荃居士》一文结案,这场围绕崇佛与反对迷信佛教的文墨官司,以张法荃的败阵而告终。然而张法荃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于是勾结他的支持者——周达之和曾任萍乡县教育局局长的钟古愚,指令鳌洲中学将先生辞退。周达之,今萍乡市湘东区青山镇温盘村人(一说为今上栗县长平乡石溪村人) ,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中华民国第一届参议院议员,归隐后任萍乡县大成图书馆首任馆长。


       先生从鳌洲中学去职后,应萍乡《群报》总编辑杨明新之聘,担任了该报的副刊编辑。杨明新系江西樟树人,其父母在萍乡开设药店,其家原在南坑街上,与先生为少年时的同学。萍乡《群报》起初是一份非官方报纸,于1941年12月1日创刊,一共办了五年,终因经济拮据等原因而宣告闭馆。1946年11月30日,该报停刊,18天后由萍乡县政府接办复刊,由颜承源继任社长。


       鳌中于1940年再东迁至湘东麻山乡三山村。1944年6月中下旬,日军由湖南醴陵进犯湘东老关,进攻大屏山,后又进犯湘东白竺,北陷上栗长平、小枧等地,其一部攻陷萍乡县城,与国民党政府军58军、26军、20军、 72 军发生了激战。在战火弥漫之际,鳌中不得不三迁至东路芦溪镇高楼村。 6月25日,日军一部由芦溪南坑窜至三山。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下半年,鳌中从芦溪镇高楼村迁回老萍乡城区北门外青草冲原址,先生与李蓁非欣喜重逢。先生利用自己的副刊编辑之便,常将李蓁非的诗作刊发在《群报》副刊上。用先生自己的说法,叫做“欲扶雅”。李蓁非的诗作中,也多有涉及抗日时事的篇章,如《贺新凉·武(汉)长(沙)车中》、五律《送友人北上抗日》、七律《闻首都陷》等。1944年秋,李蓁非作有一组七律,以和杜甫《诗兴八首》,先生异常喜爱,于是在《群报》副刊上专为这组诗编排了一期诗词特辑予以刊发。


       萍乡《群报》停办后,先生为谋生计,又曾在多处任教。1956年,先生经朋友介绍,辗转到本省高安中学任教,前后共三年。当时的高安中学与高安师范学校为紧邻,校址设在高安县城南昭明巷的天主堂及太子庙,南临锦江。因学校校舍紧张,先生携妻并外孙租住在校外。1957年,先生爱妻因病而撒手西归,先生悲痛无已,欲哭无泪。至十年后他在给妻子迁葬时,又作《吊亡》六首以寄托哀思。其妻与他朝夕相处三十二年之久,情深意笃, “断弦音寂胶难续,愁绝衰翁鬓满丝”, “人生真似东流水,不见君还见燕还。”先生因失偶而伤感,容颜日渐憔悴,倍觉衰萎,年未五十而鬓发全白,且患耳聋之症,他自觉不久于人世,为防客死他乡,他决意从学校辞职,返回萍乡老家以度残年。


       1958年,先生辞去教职,从高安县回到故乡长丰乡半山村老家。先生膝下仅有一女,名碧云,也是从教,已出嫁在广西柳州。另从周家过继一干儿子,取名邓如恩,后在长丰务农。后来,南坑人民公社的南溪中学缺少教师,该校校长李修莲请先生前往代课。先生在南溪中学一直任教到1965年前后,才真正放下了教鞭。先生一生酷爱读书,家中有一书房,取名“万卷楼” ,四壁全是各种图书和杂志,经数十年积累,已藏有数千册,甚为可观。这是先生平时省吃俭用,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财富”。每当有熟人或同事前来他家借阅图书,他都会热情以待,有时还与来人交流读书心得,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先生置身于书房,常感家中虽无金银绸缎与宝马香车,然拥此书城而胸怀万卷,携古今学者文士一同神游于无穷学海,也足以怡情养性,自觉“富”甲一方。


       先生本欲在家读书颐养天年,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继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后,文革大潮汹涌澎湃,长丰虽属偏僻一隅,也无法免入“荡涤”之列。期间,先生以懦弱之书生,承受大会小会批斗,羞辱无状,斯文扫地。且昔日家中的万卷楼之藏书,尽被当作封、资、修的货色,或焚之一炬,或拉往造纸厂“回炉”。最令他痛惜的是,那些他花了好几年时间才好不容易搜集到手的楹联手抄稿本,也被抄走。及至四人帮倒台,先生才幸得平反,恢复名誉。而此时,先生已年近古稀。 1968年春节前夕,先生前往柳州探望了已别离多年的女儿和女婿。上一次先生见到自己的爱女,还是在十年前妻子亡故的悲痛时刻。这次先生在女儿女婿家中度过了自己的五十九周岁生日,女儿、女婿为他做了简单的花甲生日寿宴。他感慨万千,作《六旬晋六初度在柳州》七律十首,其一云:“六旬晋六始今天,喜有儿婿作寿筵。十载别离常挂念,一朝欢聚庆团圆。百年寿算祈天赐,千里家山望眼穿。不是有家归不得,此间山水足流连。”


       由于先生长期浸润在文学书海之中,且其青年、中年时期又深受好友李蓁非爱好诗词的影响,因此他的文学修养深厚,尤其是对于传统诗词的理解能力、赏析能力大大超出一般语文教师之上。1957年1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诗刊》杂志创刊,且在该期刊物上首次刊发了毛泽东主席创作的十八首诗词。此举在当时引发了全国各地排长队争购《诗刊》创刊号的热潮,为此, 《诗刊》杂志社不得不将创刊号加印了两次。这也激发了先生对毛主席诗词的仰慕与热爱。在此之前的1956年,他在《中学生》杂志当年8月号上就已读到了时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部长的谢觉哉所写的一篇文章: 《关于红军的几首词和歌》。谢文中,首次透露了毛泽东主席在1927年作的一首《西江月·秋收暴动》。先生在与同事讨论毛主席的十八首诗词时,他的同事便建议他写一篇对毛主席诗词的赏析文章,以便向有关杂志社投稿,帮助更多的人理解毛主席的诗词作品。先生采纳了这一建议,先后创作出两篇评论文章,一篇为《读毛主席诗词的一点感受》,长六千字,另一篇为《读毛主席的四首词》,四千九百字。前者发表在《解放军文艺》杂志1957年第7期上,后者发表在《长江文艺》 1957年第6期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由此,先生成为建国后毛主席诗词的最早几位鉴赏者之一。先生时任高安县高安中学语文教员。


       翌年,先生因身体状况不佳从高安中学退职,回到故乡长丰半山。此后因闲暇时间较多,且又能不时与在萍乡师范学校任教的好友李蓁非相聚,便开始努力学习传统诗词创作。萍乡的诗词社团活动,实际上是由先生最早肇始的。早在萍乡诗社成立之前的1978年前后,先生组织退休回到南坑的童耀远、南坑大队瓷厂的吴文彬(原市地方剧团编剧)、南溪中学代课教师李鉴庄等人开展诗词创作活动,他经常挎着一个带拉链的黑色人造革挎包,往来穿梭于这几人之间,收集诗作。渐渐地,这种文化活动的影响有所扩大,参与学习诗词创作的人达到十余人,如原国营五陂下垦殖场小学校长黎彬立(南坑人),也是它的成员。但是,当时他们并没有正式成立过诗社组织,当然也就没有章程之类的文献资料,只是一些爱好此道的熟人,作为文化活动业余消遣。这批作者中的一些人如吴文彬等,后来成为萍乡诗社的重要骨干。


       先生那时经常去他的侄子邓世纯家。邓世纯住南坑老瓷厂后面的五瓮桥附近时,王小年夫妇租住在邓世纯的家里。后来王小年迁住南坑老街时,又与邓世纯家是隔壁邻居。先生在南溪中学任教时,王小年曾是他的学生,后来王小年担任南坑人民公社电影院院长,先生与其联系频繁,两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先生等人以王小年家作为他们集中活动的地点。1981年,先生欲通过王小年将他的诗词手稿打印成册,遂将他的诗词手稿托付

给王小年。此事因当时的条件尚未具备,故在先生生前,他的这一愿望未能实现。王小年将此手稿一直保存到2013年,才转交给芦溪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缪德荣先生打印。先生一生共创作出诗词六百余首,先后结集为《绿叶集》、《海云轩诗稿》(未梓)。1976年6月至7月间,先生曾将自己的诗稿重新整理了一次,并将手抄诗稿送到李蓁非处,请其提出修改删削意见。


       先生历来对于历代楹联及其故事非常爱好,于晚年辑有《楹联漫话》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于1987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全国。惜先生已于1982年8月不幸去世,他生前未能看到自己的作品问世。尽管如此,此书的出版,也总算可以告慰先生英灵于九泉之下了。


(2013年10月10日至11日第四稿。此文原刊于2013年《芦溪诗词》总第5期中“诗家往事”栏目,及2017年12月出版的《芦溪楹联选》一书第二十三辑:《联论与联话》)


2023.11.13 12:4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