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无声理发店”不一般

 美发课堂APP 2023-11-13 发布于福建

这个“无声理发店”不一般


选择 “ 置顶公众号 美发课堂为您推送学习内容
关注公众号每天进步一点点
今天美发课堂为大家带来
这个“无声理发店”不一般
——来自
网络

网络

推荐指数:♥♥♥♥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阅马场附近的“无声理发店”
看他们无声地传递爱和美
从不说“欢迎下次光临”
却赢得无数回头客
武昌阅马场附近的一家理发店,是武汉首家“无声理发店”,店主和店员都是聋人。他们凭着巧手,赢得无数回头客。

在这家从店主到店员都是聋哑人的“无声理发店”,同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靠手语,而店员和顾客之间的交流则依靠写字或手机打字。在很多人看来,这肯定会给他们的工作和经营带来困扰和麻烦,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理发店的生意不但越来越好,而且回头客也越来越多,即便店面搬过一次家,很多老顾客也主动寻来,成了店里的“铁杆粉丝”。

顾客写道“剪短一点就可……”
进店没有“欢迎光临”的问候,离店时也不说“欢迎下次光临”,可就是这家在外人看来“不讲客套”的理发店,却赢得了无数回头客。

在无声的世界里巧手翻飞为客人理发
家住武昌徐东的严姐是四川人,来汉十多年,是这家店的老主顾,当日通过微信预约,指定发型师王卓超帮她洗头。
严姐准点上门,恰遇一名路过的男顾客进店要剪头发,店内其他理发师还没到。严姐主动说:“先给他剪,我等一下。”王卓超戴着助听器,是店内唯一能简单交流的发型师,他向严姐伸出大拇指,笑着艰难地挤出几个字:“谢、谢、姐。”

叶雪静和理发店成员合影
武汉姑娘叶雪静2岁半时,因高烧永久失去了听力。婚后她和同是听力障碍的丈夫在快餐店打工,收入很低,于是开始自学理发。

创始人叶雪静说:“对美的追求让我觉得,理发不仅是一个生存技能,也可以帮助更多像我一样的人,变得更美、生活有质量。”

出师后,叶雪静自费赴青岛继续学习。2018年,她参加了湖北省第十届“金楚杯”美业职业技能大赛,和健全人同场竞技,获得优胜奖。得奖后叶雪静决定自己开店,2019年她成为武汉市第一个聋哑人开办的美容美发工作室的先锋,起初店面只有20平米,随着生意越做越好,去年9月,她把理发店搬到了首义路,店面扩大到130多平方米,还增加了养发、美容、美甲等项目。

叶雪静表示:“还有不少和我一样的有听力障碍的人,想拜我为师,跟我学技能。现在店里的店员都是听障人士,他们能吃苦,也做得很好,顾客也都很满意。”

武汉市民王先生是理发店的常客。他向记者说:“理发的时候发现,手艺啊什么都还不错,就一直在这个地方理发,大概有大半年了。”

多年来,叶雪静和店员们为武昌区阳光家园、福利院,以及手语园的残疾人提供义剪服务。未来,她想开更多的连锁店,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

叶雪静向记者诉说着自己的愿望:“我想在武汉市能够开更多的连锁店,帮助更多的残疾人就业,让更多和我一样的听障人士变美,更有尊严和生活质量。”

 
看到叶雪静获奖的信息,两名爱好美发的聋人王卓超、袁凯桢特意从山西赶到武汉。三人一拍即合,“无声理发店”2019年开张,之后又吸纳了3名聋人员工


安静,是这家“无声理发店”最与众不同之处。除了吹风机的声音,这里听不到别的嘈杂声。
“不像有些美发店,进店洗个头,发型师就不停推荐办卡、烫发,少了这些打扰,人的心情也会舒畅很多。还可以趁着这段时间闭目养神,蛮舒服!”老顾客严姐说。
安静是特色,手艺才是吸引回头客的关键。在严姐看来,发型师手艺好,用心用情服务,才是很多老顾客愿意上门的主要原因。
严姐说,她经常来光顾,一是想照顾他们的生意,更重要的是发型师手艺确实不错,特别是王卓超,编发技艺更是一绝,“每次我来店里洗头,小超都会耐心地编发,帮我打理发型。”
不少听障朋友也会专程赶到店里剪发,他们靠手语交流,彼此信赖,进店理发就像是来看望老朋友。
对所有的关爱,叶雪静和店员们默默记在心底。虽然听不见声音、也说不出话,他们却用一双巧手和微笑服务,于无声处传递着爱和美。

“无声理发店”的伙伴们是一家人

爱自己。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始终是向上人生的重要基石。被店员称为“雪姐”的叶雪静,在外打工被老板相中留用,但她立志自己创业,靠着不服输的韧劲,2019年开办了武汉首家“无声理发店”。她的美誉和名声,吸引同伴投奔而来。叶雪静把店员当亲人,大家把理发店当成自己的家,相互扶持,彼此温暖。如今,他们阳光自信,塑造出江城一道别样的靓丽风景。这一扇明亮的人生之窗,如其说是上帝为他们打开,不如说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推开。

在叶雪静的“无声理发店”里,5位残疾员工与她情同手足。他们不仅是共同工作的同事,更是相互扶持的一家人。
店员们都叫叶雪静为“叶姐”,而不是老板。她不仅帮这些身残志坚的小伙伴们“端牢了饭碗”,更像家长一样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在店里,王卓超总是比其他人更忙碌。因为他是技术总监,也是店里唯一能借助助听器和健全人顾客进行言语交流的店员,遇到有特殊要求的客人,他的沟通能力便能派上用场。


沟通,曾是无声理发店和顾客之间的大问题。叶雪静至今仍记得,第一个健全人顾客是因为急着做头发进店的。因为不会手语,顾客用手机打字,再配合简单手势,让店员明白了她的需求。做完头发,当顾客微笑着竖起大拇指,叶雪静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万事开头难。依靠顾客的口碑,理发店的客源多了起来,后来还建了3个微信群,里面的顾客接近300人,大家预约和交流起来很方便。此外,店里还准备了纸板,将水温、发型、颜色等顾客常用需求写在上面,就可以实现基本的交流。遇到顾客有纸板外的要求,店里还备有写字板和手机。
对于叶雪静和店里的发型师来说,细致与默契,让他们和顾客沟通起来无障碍。

店里最小的员工是2000年出生的张海涛,来自湖北随州,学理发的时间不长,之前在富士康打过工,也在快餐店工作过。在网上刷短视频看到这家“无声理发店”,他今年3月来到店里,跟着师傅们学理发。小伙子学得很快,目前已能独立理发。

在没有顾客的时候,叶雪静和小伙伴们会认真清扫地面,或交流如何把技术练得更好。柜台边摆放着一排发模,是他们练习的工具。当小伙伴们练习时,叶雪静会在一边指点,并提出意见。

除了日常工作,她还会自掏腰包送他们外出学习。店里的“元老”袁凯桢今年春节之后去上海学习美发技术,不巧遇上疫情,被隔离在酒店里。他每次和王卓超视频通话时,都会问到店里的情况,叮嘱大家要学好技术。

对这些“无声理发师”来说,他们也有梦想。王卓超和袁凯桢希望把理发店的规模做得更大,将来开更多分店。袁凯桢这次去上海学习,也是为了学习管理经验,为开分店做准备。张海涛则希望,通过在店里的学习和积累,将来回老家开理发店。

对小伙伴们来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叶雪静铺下的基石。

“人生坎途中,她是我们的领路人。”王卓超嘴里断断续续冒出这句话时,笑容朴实又真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