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种误人子弟的试题,还是少一些好!

 直通一线王国己 2023-11-13 发布于甘肃


这种误人子弟的试题,还是少一些好!

西安名师袁海刚创建的微信群《志合不以山海远》里,一位老师发出来一张图片,并问道:

“重庆八中的这个完形谁做过啊,看不懂啊!赐教一下?”

图片是这样的:

我看到这个老师的提问时,已经是第二日的早晨时光了。

我回复道:

这是唐姆索耶历险记最后部分的一个概括。但显然不是很好的概括,没头没脑的,难怪你觉得读不懂了。可能对照答案填上空缺词后应该能更好理解一点。但这种没头没脑的东西拿来作完形填空题目,实在是太不合适了。

我说的实话。

完型填空题的产生,是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主张人类的思维和行为受到内部模式和结构的影响,这些模式和结构在个体的大脑中形成了一种“格式塔”(Gestalt)。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不能简单地通过将其分解为单独的元素来理解,而需要将其视为整体,因为整体的性质并不仅仅是其部分的总和。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以整体性和组织性为基础的,而非纯粹的感知和思维的加总。譬如,当你看到一张画作时,你不仅仅会看到其中的颜色、线条和形状,而是会将这些元素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视觉形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们在看到这幅画时不仅会注意到其各个部分,还会将这些部分组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体验,而这种整体性的认知过程正是格式塔心理学所强调的。

基于这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完形填空题目产生了。从以上对格式塔心理学的简单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完形填空题目的篇章至少应该具备一下特征:

故事情节的相对独立性:这个独立性是指,它不依赖于其它信息来源,如是否读过某本小说、散文或者其它的论说文章,也能够完全理解这个文本的内容,并对文本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一定的阅读理解成效。

文章内容的整体性:是说,这个文本的内容从自身出发,具有完全的文本形态,如果是一个故事,则有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尾;如果是一个议论文文本,则有议论文文本完整的结构,如引出观点、进行论证、重申结论等;如果是一个人生感悟,则应该有故事+感悟的完整结构,不至于让读者云里雾里。

文章逻辑的自洽与完整:整个文本在逻辑上具有自洽性,从逻辑链条上来讲,具有完整性,从逻辑论证上来讲,具有不可分割性。

文本理解不需要调动太多的背景知识,如果需要的话,也应该是在调用普遍性的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就能够进行文本阅读理解。这个老师所问的文本,显然,如果没有读过《唐姆索耶历险记》这部小说,就很难对这个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完全的把握。难怪有老师觉得这个文本“看不懂”,因为你需要调用对整本小说的阅读成果如人物形象、故事发展逻辑、情感线索、作者的创作意向等才能够把握这个文本的内在逻辑与人物关系等。这就造成了内部模式与结构缺乏完整性,要对它进行理解并完成填空任务,就会显得困难重重。

也就是说,这个文本完整性的缺乏,造成这个老师的困惑。

这对我们的教学和命题都有启示。

对于教学来讲,我们在讲解完形填空题目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这种完整性。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论说结构的完整性、文本逻辑的完整性等多理解多思考,找到文本结构的规律性。

对于考生来讲,完整性是突破完形填空题目的强有力的抓手,或者关键点。为什么我们在这道题目的答题技巧或者注意事项里面,强调考生一定要先通读全文?这个目的就在于让考生对这个文本形成完整性的理解和信息的提取,这样才能够上下文贯通,瞻前顾后,找到答案。

对于命题来讲,我们要精挑细选文本,对文本的改编和加工更要精益求精,不能随便拿过来一篇文章,挖掉几个孔,设置选项,就作为试题来使用。因为,不同的题目对应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考查重点是不同的,能否真正测试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取决于命题的水平。像文章开头提到的这篇文章,显然是经过改编加工的一个小说情节的概括总结,但因为概括总结的水平有限,再加上题目对文本的长度有限定,结果自然造成这种没头没脑的文本出现在试题里,这是很不应该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