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149.5厘米,横:68.2厘米。吴兆璜、臧华云捐赠。 此为清初拓本,“熹”字下无石花。黄易鉴藏,钤“小松所得金石”印。 碑立于汉元初四年(117年)。碑文记述常山相冯氏祷祀三公山,祈求消除天灾人祸,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使其百姓安居乐业。此碑书法篆隶相兼,为由篆向隶过渡之字体。杨守敬《平碑记》云:“非篆非隶,盖兼两体而为之,至其纯古遒厚,更不待言。邓完白(邓石如)篆书多从此出,其镌刻私印,则纯效其体。”碑现存河北元氏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河北元氏县西北有六座名山,三公山为其一。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中已有著录,谓:“三公神庙在元氏县西北三十里封龙山之下”,庙有“汉三公山碑一通”即此碑也。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县令王治岐于城外野坡访得。乾隆四十年(1775年)黄易客南宫时,适逢三通馆搜求石碑,黄易协助辨识,观其字篆隶相兼,文复简古,与洪适《隶释》所载元和四年三公山碑不同,乃汉中叶所刻,于是属县令将其移至龙化寺,与白石神君碑并立。此碑年款为“□初四年”,首字泐,翁方纲考为元初四年,黄易及后人多从之。 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著录。 
肤寸偏雨 四维遭离 
羌寇蝗旱 鬲我民流 
道荒醮祠 希□□奠 
□行由是 之来和气 
□臻乃来 道□本祖 
其原以三 公德广 
其灵尢神 处幽道艰 
存之者 难卜择吉 
□治东 就衡山 
□堂立坛 双阙夹 
门薦牲 纳礼以 
宁其神 神熹 
其位甘雨 屡降报 
如景响 国界大 
丰穀斗 三钱民 
无疾苦永保其年 
长史鲁国颜□ 
五官掾阎祐户曹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篆书,凡10行,行17至20字不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元氏县令王治岐于县西北30里封龙山下访得,遂闻于世。碑铭内容为冯君到任后,祈祷三公山神保祐丰收国泰民安等。刊刻年月已泐,碑文之首仅存“□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云云。清翁方纲《西汉金石记》考为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 ,后人多沿用此说。今此碑仍在元氏县。 碑文书体名为篆,实在篆隶之间,即所谓“缪篆”者。具体来说,就是减篆之萦折,为隶之径直,与汉印文字极相似,故其书法亦深为清季以来篆刻家所重视。清方朔云:“乍阅之有似《石鼓文》,有似《泰山》、《琅玡台刻石》,然结构有圆有方,有长行下垂,亦有斜直横拂。”(《枕经金石跋》)所言甚是。以字体来分,则大致可有三类:一类为纯粹篆书之形,一类衍变为隶书字样,还有一类尚处于由篆而隶的过渡阶段。第三类字体最多,为碑文之主体。譬如“常”、“官”、“承”、“之”、“公”等字,仍保持篆字形态; “民”、“寸”、“雨”、“流”、“道”、“口”等字则显而已成隶书,“初” 、“四” 、“相” 、“陇”等绝大多数字则篆隶杂糅,成为亦篆亦隶之字。此碑碑文由于兼有篆隶两者特征,故其笔画既具备秦篆之圆转,又得汉隶之方折,书风古朴遒厚,蕴藉有致。每行字数不一,字字长短参差错落,又形成此碑章法率意而成的特点。 元氏县境内除《祀三公山碑》而外,尚有《三公山碑》及《三公山神碑》,三碑名称相仿,极易混淆,不可不辨。《三公山碑》,隶书,刻于东汉光和四年(181);《三公山神碑》(又名《无极山碑》、《通道记》),亦隶书,刊于东汉本初元年(146) 。三碑中以《祀三公山碑》最为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