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房亲戚(小说)

 新用户3134eDv6 2023-11-13 发布于陕西

      单位老刘讷讷地说,昨天晚上他亲亲儿大舅的孙子在他们家族群里发了个信息,说他的爷爷不在了。老刘跟兄弟姊妹几个人一商量,连同其他亲戚,给凑了一万块钱发了过去,算是给大舅最后送了个别尽了个孝。

      其实吧,像大舅这样的关系,搁在哪里都应该算是比较亲近的关系了。但是,听老刘那个话的意思,大舅他们,包括他的子女孙子辈儿,跟老家老刘他们这个大家庭,联系很少很少,这么多年了,几乎没有。对于大家在家族群里对大舅舅妈的问候,人家儿女辈儿和孙子辈儿就没有回应。所以,可以这么说,关系已经跟远房亲戚一样了。其中主要是距离的原因吧,还是离的太远,联系太少了。亲戚亲戚,就是要经常走动经常来往,关系也就越来越亲近越来越热络了。

      “不知道大舅的儿女辈儿和孙子辈儿们是咋想的。”老刘说。“我现在一点儿都想不起大舅的模样了。”

      老刘的母亲一共亲姐弟五个人,大舅当年——老刘挠着头回忆,母亲说大舅很早就在西安西郊一个工厂当了工人。后来,应该是在五几年左右吧,大舅他们工厂给北京开了一个分厂,问谁愿意去就可以报名。当时大舅就报了名随着厂子去了北京。北京跟西安的距离,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那是相当相当遥远的了,从此大舅从来就没回来过。舅爷舅婆下世的时候,家里跟他没办法联系,他都没回来。给人感觉,就好像家里头没有过他这个儿子一样。老刘的母亲和二舅三舅四舅他们还替大舅开脱说:“可能没收到信吧。”——他们几个人带着自己的儿女后代葬埋了父母。

      在过年的时候,家里人总要给大舅一家留着位子和碗筷,好像他们也回来跟大家团聚吃年夜饭一样。家里人还商量,说啥时候一块儿去北京找找大舅,父母不在了,长兄如父嘛。可是,叫他们为难的是,他们连大舅的一点点儿音信都没有,北京那么远,又那么大,在哪里去找呢?再说吧,一帮子农村人,进个县城都晕头转向的,跑到北京就怕回都回不来了呢。于是,计划刚一提出来,就顺便被否决了。一年一年,十年十年,时间长了,慢慢地大家也就认同了这个事实:大舅一家已经不是家里的成员了。

      就这么着,由于一直鲜有往来,更谈不上打电话了(逢年过节都是这样的),于是大舅他们家就慢慢地就跟家里人成了“远房亲戚”。

      那些年,北京的发展速度就像是高铁一样快,西安还像个宝鸡往四川的绿皮火车,慢慢腾腾地摇晃着,慢得跟个自行车速度差不多。快与慢,不只是经济发展上的,还有思想观念上的,以及对事物的认识上的距离,都越来越大。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已经到了淡得像龙头里的水一样了。平常他们过年的时候,甚至都不太像以前一样提起大舅他们了。

      九几年老刘在西安上大学的时候,大舅家忽然就有了消息,他们居然跟家里人联系上了。原来大舅的孙子那一年高考,考到了西安一个大学。可能是大舅,或许是他的儿子,忽然想起了西安那里还有他们的老家亲戚。不知道大舅他们是咋样找到了老家的电话,那个时候电话还很少很少,只有乡政府有一部电话,还要转接。电话是有人过来到家里给说的,是让第二天上午9:00去接电话。就这么着,就有了消息。

      那边大舅的儿子跟儿媳妇操着北京腔说了好多知己话,说这么多年了一直都没回过老家,这一次好不容易才有了音讯,以后要经常联系。然后,才说娃考到西安上大学了。那个意思很明白,让多操个心。

      家里人给高兴的,欢快了好几天。大概是父母把老家的地址给说了,大舅的孙子在一个周末回到了老家。在北京长大的小伙子,走到西安这么个很落后荒僻的农村,娃一点儿都不适应。尽管家里人给专门腾了一个房间,铺的新褥子,盖的新被子,娃还是一夜没睡好。明显的黑眼圈儿,还有一个跟一个的哈欠,让家里人都心里有浓重的愧疚感。“娃一老都没回来过,好不容易回来一回,还没吃好没睡好。”是的,尽管专门去集上买了肉,但是味道还是让娃接受不了。大小伙子,吃了一点点儿就说饱了,不吃了。

      周日下午送娃走的时候,老家一大家人都给娃塞了些钱,好像要把这么多年没给发的压岁钱弥补一下一样。然后,一家人一直送到五里路远的公路上 看着娃坐上了去西安的班车,这才兴致勃勃地回家转。

      “以后,周末想回来就回来哦。回来了给改善一下,吃点好的。学校可能都吃不好。”老舅他们几个还流出了眼泪。

      这以后好些天,大家还在谈论大舅孙子,希望他周末再回来。可是,那孩子一直再没回来过,把家里人给急得,担心娃是不是在学校出了什么事情。他们让老刘抽时间到娃的学校去找一下,看看他咋回事儿。

      老刘那个时候的学校在西安南郊,大舅孙子的学校在东郊。那个周末他去学校打听了半天,才找到了自己的这个表弟,人家正在跟同学打球呢。老刘给捎了些老家人让给带的东西,人家只示意他放在一个椅子上,就继续打球了。

      老刘给弄得特别没神气,只好转身回自己学校了。从这以后,一直到毕业,大舅的孙子再没回来过。只有在老刘毕业参加的那个七月,家里人才很担心地说:“娃也该毕业了吧?是回北京了还是留校了呢?”

      没有人知道。他们写信问了一下北京大舅那边,那边一直没见回复。于是,他们跟大舅那边的关系就像火车到站了一样,静静地停在了原地。

      后来,大约过了三五年吧,母亲提议跟几个舅舅一块儿去北京大哥那里坐坐,就提前写了信,说了一下这个意思。怪了,还是没有音讯。没办法,不知道是那边没收到信呢,还是不大愿意老家人过去。他们只好又作罢,只是时不时地念叨念叨:“不知道大舅他们在北京那里过得咋样呢?”

      老刘已经看出来了,他们家人这就叫剃头担子一头热。你成天操心人家,人家根本就没把你当回事儿嘛。他有点生气地说:“人家北京比咱们过得好一千倍都不止。”

      大概是有了智能手机以后吧,不知道咋弄的,老刘建了一个家族群。大舅那边有了音讯,加入到了这个群里。一入群,老家人就仿佛真进了北京。他们就问这问那的,那边简单地说了两句,就没再说啥了。估计是人家都在忙,老家人又啰哩啰嗦的这个一句那个一句,叫人没办法回复。

      就这么交流了以后,那边又不再发任何消息了。对于这边家族人发的红白喜事,那边也没有任何反应。——彻底潜水了!

      这不,昨天晚上,大舅的孙子忽然在群里发了个消息,说爷爷去世了,活了九十五岁。老家这里就又忙活着问候,那边大概在忙着,没怎么回复。最后,老家两辈儿一商量,决定就跟随礼一样,一家出一部分,给发了一万块钱。——大舅,老刘这一代他们大多数都没一点儿印象,他们的子女和孙子孙女更不知道有这么个亲戚了。——大舅在他们这些人的印象里,就是个名词,他们礼节性地给送了最后一程。

      “也许,大舅不在了以后,我们跟他那边连远房亲戚都不如了,成了有点儿血缘关系的陌生人。——真的,我们现在互相任何一个人都不认识。”西斜的阳光底下,老刘望着窗外纷纷落下的梧桐叶子说。

      我很理解老刘此刻的心情。他谈不上难过,谈不上悲伤,因为他大舅这个人本来在他这里就是雾一样的存在。他说小时候,他跟母亲一道回舅家的时候,其他舅舅舅妈都会亲热地抱抱他,给他红包。吃饭的时候把很多好吃的拿给他。而这个大舅,他从来没见过,只是听大舅经常谈说到。

      老刘说,早些年大家日子都比较穷困的时候,亲戚之间还来往密切。所以,那个时候人们是“报团取暖”,亲戚之间很紧密。现在呢,人们普遍都富有了,亲戚之间来往反倒少了。为什么呢?一个是生活节奏快了,大家都进入了一种抢钱致富的节奏,忽视了亲戚之情。可以这么说,“钱”挤了“情”的位置。

      我感觉,老刘想的很到位很深刻。社会发展了,人情味儿淡了,亲情味儿也淡了。很多人不是也像老刘家一样,把本来很亲近的亲戚走成了远房亲戚么?

(作者简介:陈启,“南山白丁”,陕西西安人,写作爱好者。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专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