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泼池坑里话今昔

 大美洛宁 2023-11-13 发布于河南

作为一个六十年的农村人,作为一个能够住在村前有条小河的人,对于水的使用,随意而任性。相对于那些住在塬区的人,视水如油的用水方式,尤其是他们的一部分生活用水,还要来自泼池,这就更令人费解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水,你生活在那个地方,所以,必须适应那里的一切。至于说人定胜天,那只能是一种大胆的想法,无可厚非。到底实现的几率有多大,不好推测。
泼池坑,顾名思义,就是在村庄的空闲地段,地势凹于其他地段,每逢下雨,所有的水都会流向这里的地方。先是有个不大的水潭儿——就是泼池的雏形了。接着,再下雨,再积水,久而久之,泼池的规模就慢慢形成了。
别看那是个收留雨水的地方,人们对于它的青睐程度是很深的。
首先,它是村里大牲畜饮水的地方。相对于从几十丈的井里绞水来说,这样的水,就显得省事多了。他们牵着一头头各种颜色的牛,不紧不慢的走到泼池坑边,牛一头扎进水里,饮足后,被主人赶着回家,养精蓄锐,等待着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事。
春天里,万物复苏,花开娇艳。去年一年的雨水积淀,和一冬的大雪纷飞,使泼池坑的水格外丰盈。
随气温逐渐回升,沉寂了许久的这里,开始恢复了曾经的元气。先是那些老年人的涉足,在池边洗些不很重要的抹布或者袜子之类的小东西。后来,那些俊姑娘,小媳妇们也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把自己的衣服,床单装在挎篓里,带着结婚时娘家陪的红红的带着喜字的盆子,来这里洗涮。刚开始是一个人,静静的池边,只有撩动的水声和洗衣的揉搓声,显得有几分单调。美好快捷的方式,总是会被传递的。接着,便是被多人的认可和效仿。
那个时候,这个泼池坑就会逐渐的热闹起来。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聚在一起洗衣服,他们知道的好事,奇事在这里被述说,说到兴头上,那一串串高分贝的笑声,连同洗衣服的声音一同飞扬。此时此刻的泼池坑,就是一个欢乐的海洋,一度成为全村人的核心场所。
由于它用水的便利性,泼池坑的水开始被广泛应用。除了有村民在坑里洗衣服外,有的人开始在里面淘麦淘菜。
过去的人们,受贫穷限制,器物的使用没有那么精细,没有谁可以耻笑谁的越辙。那个年代的洗脸盆,被拿来淘菜,在一部分地区那是见怪不怪,也不是一家两家的事儿。
后来的泼池水,也就有了磨粉洗红薯的功效。说是塬区的某个村庄,每年漏粉条的红薯都是泼池水洗的,一时被传得沸沸扬扬。虽然那里的红薯粉条纯正,手工,但由于洗水的来路被疯传,他们的粉条一度被排斥。以至于很长时间,真正卖此地粉条的人,都把故乡当异乡,客户问粉条产地来自何方,他们总是故意把异乡名字说成故乡。
如今,那些曾经影响久远的——泼池坑,大多都销声匿迹了。有的被填平建成了村文化活动广场,有的被村民个人填平,在上面盖了三层小洋楼。
只有那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们,还知道泼池坑这回事,如果问起,他们会如数家珍的说到,那里曾是咱村的坡池坑,作用可大了,谁谁还跳到里面洗过澡呢!顿时,一片笑声飞起。
泼池坑,泼池洼,泼池坑边开红花,村里故事这里有,乡情民意写风流,如若不信看此文,你说有没这来由?
张红粉作品集锦
端汤
走亲戚
英雄归来
立夏的雨
端午记忆
关于说话
粉黛乱子草
悼杨守智先生
老家捎来的蔬菜
起起落落老吴家
今天没有蒸蒸肉
爆棚幸福说与人听
抗击疫情的日子里
哥哥姐姐“进贡”来
造访同轨城——城头村
书法奇人雷老师(外一首)
故乡河底——我一生的牵绊
柿子——一代人的生活记忆
书记邀我回娘家 思乡情思连夜发
张红粉散文——一箱大闸蟹 万千情思起

作者简介:张红粉,洛宁河底人,挚爱文学,一直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