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行湘北鄂南-19,松滋河

 史客郎骑行 2023-11-13 发布于湖南

第八天,2023年9月30日,津市到石首,93公里


今天进入湖北。原计划今天去安乡划城岗遗址、汤家岗遗址,下午到黄山头镇住宿,但提前一周联系黄山头镇的酒店,就已经没有空房,昨天再和当地最大的假日酒店联系,确认没有空房,临时决定取消划城岗一站,中午到黄山头镇后,过省界,前往石首,这样提前半天进湖北。

从津市到安乡县城有两条路,一条路直接向南,到毛里湖镇后向东;另一条路是沿353国道,先向东再向南经官垸镇、官垱镇到安乡。我不去安乡县城,我去汤家岗村,选择后面一条路。

早晨出发后回到澧水北岸的老城区,到建设路看到一家贺记米粉店,进去点了一碗牛肉粉,味道不错。这家米粉店是老俩口于1980年代初开办的,如今是女儿女婿接手,现在有多家分店,好像长沙也有。

吃好米粉,沿建设路向东,不久到小渡口,又回到澧县界。

涔水于小渡口汇入澧水,而澧水也在此向南拐弯,改名为澧水洪道。澧水在此拐弯显得非常突兀,因为此处地形依然保持西高东低,由此向东并没有什么山丘挡路,也就是说没有自然因素阻止澧水继续向东流。

《水经》曰:澧水“又东至长沙下隽县西北,东入于江。”西汉下隽县相当于现在湖北省通城县西,在洞庭湖之东,说明秦汉时期,澧水就是一直往东流,流到下隽县直接汇入长江。当时洞庭湖几乎不存在或者非常小,湘资沅澧四水都是直接汇入长江的。

更早的《尚书.禹贡》云:“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史记》和《汉书.地理志》写为“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醴”,先秦时期“澧、醴”应该是通用的。说明先秦时期是江水汇入澧水,而不是西汉时期的澧水东入于江,而且江水“东至于澧”很可能也不是在下隽,而是更东面的汉口或者说夏口。

这几千年里发生了什么?

姜加虎、窦泓身等人编著的《洞庭湖与古云梦泽的演变》解释了“江水如何东至于澧”:早在新第三纪(相当于距今2300万~258.8万)初,古澧水的扇形体就以合口为顶点,分别向江汉盆地和洞庭湖盆地伸展。古澧水也由此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入江汉盆地,南支入洞庭盆地。澧水北支就是“江水东至于澧”的澧水。而江水(长江)直到距今50万年前,才形成以松滋口为顶点向江汉盆地展布的冲积扇,并逐渐形成“东至于澧”的江水。简言之,古澧水形成在先,江水形成在后。所以《禹贡》所述无误。

根据现代地质分析,古澧水在津市以下河道是沿着两条断裂带形成的:津市至岳阳段是沿着华容隆起南侧断裂带发育的东西向河道,岳阳至汉口段是沿着岳阳-洪湖-嘉鱼-金口-汉口断裂带发育的东北向河道。这是天然形成的河床,故都比较顺直,浑然一体,应该是统一的古澧水。而今天长江在荆州的一段(称下荆江)蜿蜒曲折,与岳阳以下的顺直河道很不协调,显然它们原来是分属两条不同的河流。

换言之,今日长江的岳阳至汉口的江段应是古澧水的下游河段。

穿过小渡口镇,回到353国道向东骑行。这一段路近10公里,笔直向东,有点像新疆沙漠中的公路,区别是沙漠公路两旁都是荒凉的戈壁滩,这儿是一条同样笔直的小河相伴,估计是先挖了这条小运河用以灌溉或者泄洪,再沿河边修了这条路。

笔直之路到毛家岔后分岔,继续向东进毛家岔村,353国道主线则略向东南,到马家岔大桥,跨官垸河。官垸河又称松滋河西支。

古澧水虽然是沿着断裂带发育,河床比较稳定,但水量弱小。《汉书.地理志》记载“历山,澧水所出,东至下隽入沅,过郡二,行一千二百里。”可知汉代澧水长度是今日澧水的两倍,显然是流出洞庭盆地后汇入沅水,而更早期时,应该是沅水至下隽入澧。到战国时期,因沅水水势增大,流出洞庭盆地后,袭夺了澧水下游河段。因为同样理由,该河段后来成为湘江下游河段。西晋初年,荆江主泓道南移至今岳阳附近,并与湘江交会,从此湘江岳阳以下河段成为长江(荆江)的一段,即今日之大江。

入注洞庭湖的河流,按其来水方位之差异,大体可分为南水和北水两大部分。南水主要指湘江、资水、沅水、澧水4条河流,惯称“四水”,另有直接入湖的汨罗江和新墙河等小型河流。北水是指从荆江右岸四个穴口分流出来的4条分支河道的来水,惯称“四口”,即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与调弦河,其中调弦口于1958年冬堵闭,现仅剩三口。

与四水漫长的历史不同,四口来水的历史非常短暂。

松滋口早就存在,距今4万年前后,长江从陈二口附近向东直入江汉盆地,形成以松滋口为顶点向江汉盆地展布的冲积扇,并发育了“东至于澧”的荆江。

在汉水三角洲不断南侵和科氏力的长期作用下,荆江主泓道不断南徙。到西晋初期,杜预开凿杨口,荆江主泓道移至华容地垒一线(侵夺古澧水河道),受地势影响,无法再南徙,于是以向南决口分流来替代河道南徙。最早出现景口和沦口分流,之后又陆续出现其他决口,直到清代中后期出现四口,即太平口、松滋口、藕池口和调弦口分流。‍‍‍‍‍‍‍‍

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松滋溃口,因这一年堵口不坚,三年后再溃,冲成松滋河。江水入口后,东流至大口折向南流,至胡家岗分为东西两支,以西支为主干。松滋河西支流至瑜家洲,与从松滋河东支分出的松滋河中支交汇,至青龙窖后又一分为二,其中西支经余家台、毛家岔、官垸码头、濠口,与七里湖支河五里河相会后,入澧水洪道。‍‍‍‍‍‍‍

站在毛家岔大桥看官垸河,可见河面开阔,据说下游河道最宽处有1000米,河心多沙洲,河水流向常顺逆不定,和我家附近的北横泾、春申塘一样,那被称为感潮,与东海潮汐有关,此处则是受到洞庭湖和长江水位的影响。‍‍‍‍

下桥后转向南,路旁有很多葡萄种植园,现在过了葡萄收获的季节,没看到果实累累的景象,最大宗的农产品应该是水稻,也有棉花。这一片可能是行洪区,看着农户不多,不是很兴旺的样子。

10公里到官垸镇,早先叫官垸码头,1938年设官垸乡,前几年改为官垸镇。353国道在镇西转向东,前方安乡、岳阳。

前方3公里到夹夹大桥,桥下是松滋河中支,没有桥之前需要坐船,码头就在大桥下面。松滋河中支是澧县与安乡县的界河,对面有澧县界牌,再见了澧县。

夹夹这个地名不知有何而来?也许是夹在松滋河中支与东支之间的意思。

下夹夹大桥,骑了一公里,进入施工路段,道路并没有完全挖断,但也近乎是搓板路了。路南有一条沟通松滋东支和松滋中支的小河,河南岸有一条村道,大概有三四公里基本平坦和通畅,骑到尽头,再几百米到大湖口镇。

在街上穿过,遇到一家“张姐超市”,进去买点补给,店主人推荐了一袋小月饼,一口可以吃下去的那种,挺适合骑行途中补充。原本以为从街上过可以避开烂路,其实避不开,还得回到引桥底端,颠簸着骑到大湖口大桥上。

桥下是松滋河东支,从大湖口这个地名看,是否以前洞庭湖的边界达到此处?松滋在大口分为东西两支,东支经沙道观、米积台、孟家溪,到五一村附近分出中支,往西南与西支交会,主流经甘厂、黄泗咀、新渡口到大湖口,继续南流到沙湖口与中支汇合为松滋洪道,再南流与虎渡河汇合为松虎洪道,注入西洞庭目平湖。

毛家岔大桥、夹夹大桥和大湖口大桥,基本在同一纬度,桥下河道的宽度由西向东递减,与长江来水的方向一致。

《洞庭湖与古云梦泽的演变》出版于2015年12月,书中说:目前,松滋河仍处在迅速的演变过程之中。八年后,松滋河已经变了模样,而我今天看到的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版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