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作与印刷品

 明远小筑 2023-11-14 发布于广东
有一年到广州开省美代会。闭幕式后,大家离座了。主席台上的林墉又大声宣布:“现在有个《傅抱石作品展》正展出,喜欢看的同志请饭后在门口等等,有大巴接送。”说完又补充一句:”这展览十分难得,十分精彩。”晚上,我没事,也跟大家一起坐上大巴去看展览。
      展览在一座大厦的二楼,作品不多,有两三件还是未完成的稿子。展览可能就是给画画的人观赏研究的。展厅昏暗,灯光都聚集在悬挂的作品上。

图片

傅抱石 《 青山高几重》

图片

傅抱石   《雨山图》

       傅抱石是现代著名中国画家,他与关山月合作创作的北京人大会堂《江山如此多娇》,已是人人都知道的了。上世纪六十年代组织江苏画家旅行写生,创作的一大批《红色之旅》作品,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傅抱石的名字与新国画紧密连在一起。不过,我并不感到他的画作比其他名家有什么过人之处。
       看了这个展览,使我彻底改变了对傅抱石作品的印象。原因是过去我对他作品的印象都是来自印刷品。他的作品没有程式的堆砌,用笔率真而自然,无拘无束。然而又处处看到古人的精神。特别是淡墨的运用,出神入化,丰腴厚实。这是照片印刷品无法表达出来的。他的画大多都是用四川特产的宣纸。特别耐磨耐擦。他的画看似一气呵成,实际都是反复用笔皴擦、反复渲染的,而且时而十分用力,有不少作品上面还留有一丝丝的毛团。如《泉》这作品很多画册都选入。选辑者自有选择的理由。但印刷出来效果大打折扣,一点也看不出原作那些细微多样的淡墨效果。如果说黄宾虹在用重墨上,其笔法多变、层次丰富“前无古人”。傅抱石则在淡墨运用上颇有心得,独显神妙,在淡墨中求层次、在湿墨中求变化,这并非“一日之功”可成。我觉得,陈金章老师的山水画作品也有同样的效果。

图片

傅抱石    《泉》

这作品就是我在展览里看到的,效果与印刷品完全不一样。

      现在,印刷品似乎都有点过时了,用手机电脑看画的机会更多一些,这些作品尽管声称“高清”,实际与原作的差异一样很大。没有看到原作对别人的作品真不好随便议论,这是我得到的最大教训。
       但一般人哪有那么多机会和条件看到原作呢?即使看印刷品、看照片录像,又总会有自己看法。那只是对印刷品或照片录像的印象而言了,这是我们心中应该清楚的。
       然而,有时又会“错有错着”。在网上看到有个四川画家(好像是何多苓)说过,改革开放初期,美国画家怀斯的作品大量介绍到国内,都是画册照片之类。他很喜欢,甚至到了痴心入迷的程度。他创作了不少类似怀斯的作品,并且在国内深得好评。后来,他到国外看到很多怀斯的原作,发现这些作品与原来的印象大不一样。但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了。如果他早早就看到怀斯的原作,那又是怎样的结果呢?他是个有艺术理想又很勤奋努力的人,最终他都会成功的。但作品面目可能不是现在这样子。

图片

美国画家 安德鲁·怀斯的作品  《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图片

美国画家  安德鲁·怀斯作品  《远方》

图片

中国画家何多苓的作品   《春风已经苏醒》

图片

中国画家何多苓的作品  《重返克里斯蒂娜的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