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图书馆收藏文库 2023-11-14 发布于山东

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初八,皇太极率三万后金骑兵自河北遵化毁边墙入关,首次攻入大明境内抢掠,史称“己巳之变”。

后金骑兵直抵京畿,崇祯皇帝慌了神,于是下诏各地勤王。

西北三镇边军当中的陕西延绥镇率先响应,一万两千大军即刻启程,最终却只有不到三千人到达北京。

原因是:一路上发生五次哗变……

延绥镇原本应有四千骑兵,结果开拔之后发现只有战马800匹。

原本边军披甲率应有70%,结果开拔之后发现只有铁甲500副,即使皮甲、棉甲、纸甲也只剩下1000副。

边军的战时行军军粮配备标准是每人每天一升半米(两斤),但是行军到山西榆次,每人每天只有五合米(不到一斤)。

开拔费一拖再拖,最后才每人发白银七钱四分

中途与农民军开战一次,上官终于把平时束之高阁的火铳发放下来,结果首次发射即有多杆炸膛……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01

明代虽然财政一直不宽裕,但是对于边镇的军费一直都是尽最大可能的保障,虽时有拖欠、克扣行为,尤其是经过兵部、督抚、兵备道等文官之手,层层都需油油手,但是一般到军中之后尚可保持在五成。

边镇因为地位特殊性,可保持在七成。

之所以会延绥镇会出现这种荒唐闹剧,那是喝兵血在作祟。

喝兵血,狭义上讲是吃空饷,即古代军官对于士兵阵亡不上报,扔按原花名册领取军饷,然后挪至个人手中。

这种行为普遍存在于古代军队当中,甚至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

广义上讲,高端的喝兵血应该是克扣盘剥饷钱军粮、倒卖马匹装备、私截抚恤金额、折发军功赏格。

喝兵血基本每个朝代都存在,即使是以治军严苛的秦朝,在1975年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当中记载了“不当禀军中而禀者,皆赀二甲”,可见在秦军当中就有喝兵血的问题。

而北宋的仁宗时厢禁军一个指挥都本应有马军四百、步军五百,然而实际上指挥都却只有马军三十、步军二百,虚报兵额数量令人咋舌。而且厢禁军士兵待遇也会被各级军官腰斩

但是在大明朝,喝兵血问题却是一枝独秀,简直是把吸管直插动脉,士兵待遇何止是腰斩,简直就是脖斩

02

自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到天启七年(1627年),不到十年时间里,大明仅在辽东一地就支出军费6000万两白银。

每年600万两,按照辽东20万战兵计算,人均支出30两。

这其中固然有大量的堡墙设施修筑费用支出,但战兵基本生活保障,哪怕拿出十分之一,也肯定是足够的。

所以,人们以为的明军应该是盔甲严整,杀伐骁勇: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然而,实际上如何呢?

“此辈经年戍守,身无挂体之裳,日鲜一餐之饱”;

“每点一兵,有单衣者,有无裤者,有无鞋袜者”;

“饥寒逼体,绥而病,僵而卧者比比皆是”;

“人仅骨立,衣甲全无”。

甚至都比不上叫花子——要饭偶尔也能吃一顿饱的吧?

明朝投入的巨额军费,不要说战马、甲胄、兵器,就是吃饭都供应不上,钱哪里去了呢?

答案自然是进入各级军官的腰包了。

上至总兵,下到小旗,人人都把喝兵血视作发财捷径。

兵部武库司发放的刀枪、盔甲虽然制作工艺质量一般,但用的钢铁确实都是真材实料,属于上等钢铁。

但是配发到边镇之后,马上就会被整批交给晋商倒卖。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流入后金,回炉重造,变成上等白甲。

按制每年需为战兵配发一件鸳鸯战袄,各级文官根本看不上、也不屑于这种鸳鸯战袄,从来都是按时配发。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结果却是,一件鸳鸯战袄穿十年是普遍现象。

有人要问:武器装备有倒卖渠道,那么鸳鸯战袄军官倒卖给谁呢?没有变现渠道呀!

格局小了!

当时的做法是:鸳鸯战袄大拆解,里面的棉花单独取出来,绣线单独抽出来,内衬铁钉与铁环单独拿下来,最后剩下的布料重新剪裁之后,即可实现“军转民”

一次几十万件,不论是棉花、绣线,还是铁环、布料,累积起来都不是一个小数字。

03

军饷克扣也就罢了,军粮也不放过。

按制:战兵在平时每日应有一升米(一斤半),战时行军则是一升半米(两斤)。

但实际上,能吃到实额六成的,已经是良心上官了。很多时候,都是实额的三四成,每天都是饿着肚子。

就这,还不满足,还要新粮倒换陈粮。西北边军常年吃的都是八年陈粮,能吃到五年陈粮的都算运气好。

而朝廷发的军粮,都是通过太仓执行。

太仓管理一向严格,有巡按御史盯着,很少有缺漏,所以发出的基本都是二年新粮。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新粮价格自然是比陈粮贵,这中间就有差价可言了。

至于和谁合作,那自然还是晋商了。

晋商为后金提供情报,引后金入关劫掠金银财富。

后金用劫掠到的金银财富从晋商那里购买装备、粮食。

晋商从边军那里倒卖装备、粮食。

边军卖出去了装备、粮食,战斗力拉胯,挡不住后金入关劫掠。

由此,陷入一个循环怪圈。

04

以上说的都是边军,朝廷大把的军费支出对象是以边军为主,于是边军的各级军官也就有了喝兵血的机会与条件,主要是倒卖马匹、装备、粮食。当然,也包括克扣军饷。

那么,卫所军呢?朝廷军费支出一般轮不到卫所军,所以就是想倒卖,也缺乏条件与空间。

但是,这不代表卫所军就无法喝兵血。

只是手段不一样。

卫所军平时的武器装备本就很少更新换代,所以缺乏倒卖空间。

而粮饷更是低到发指:以万历二十年(1592)为例,已成家的卫所军士每年军饷折平价银9两,未成家的仅5两。

羸老残疾卫所士兵每年仅折平价银3两。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就这么一点,即使全都克扣掉,军官也富不到哪去。

但是,这难不倒卫所军官。

卫所军属于军户,原本每家都有自己的耕种土地。但是经过各级军官的一番操作,最终都纳入了军官名下。

此外,卫所军官还时不时的把军士租出去,给人打零工,比如:抬大轿、搬墙砖,挖沟渠、种水田,吹唢呐、扛白幡,看赌场、撑河船,打铁具、做席面,杀大猪、晒海盐……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可见,这些卫所兵除了打仗不行,其他都很行。

甚至从宣德朝开始,东南一带还催生出一个特殊的中介职业,即“军介”。

顾名思义,就是如果有需要短中期用工的,就可以找到“军介”,由“军介”与卫所军官接洽,然后出兵——干活。

当时的织工经常混入大头兵,一般都是有紧急订单的时候,临时雇用卫所兵。

至于工资,大部分都是进各级军官的腰包,大头兵只能拿仨瓜俩枣的小部分。

可见,大明朝的喝兵血,不但惦记大头兵的东西,还惦记大头兵的身体……

幸好,那时候还不流行会所之类的。

05

呼应一下开头吧,之所以还有三千延绥镇边军赶到北京,那只是因为这部分有一小半是家丁。

军官也不傻,如此严酷的喝兵血,正常情况下必然会导致军队完全丧失战斗力——上阵是要杀人的,不是去要饭的……

所以,他们喝兵血搞到的钱,拿出一部分单独用到家丁身上:在士兵当中选出10%的精锐,足粮足饷,仅剩的马匹、盔甲等都留给家丁使用,装备齐整。

喝兵血:虽各朝都有,但大明却吸管插动脉,各种花式操作亮瞎人眼

然后打仗时候就用这些家丁出力。

这些家丁确实足够精锐,战斗力强,但是仅适用于小规模作战。

一旦遇到大规模的野战,就力不从心了。

所以,明末边军打小仗势不可挡,打大仗一败涂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