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氯苯那敏:强抗组胺作用药

 小药士 2023-11-14 发布于云南


------------“光芒和激情已被岁月打磨
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小药频道!
小药今天起给大家更新一些重点药物的基本API,给大家罗列出其中涉及到的四大药的相关考点

每天一个药点,每天进步一点~

后台回复:

“我想进群”

加入专属群聊!



氯苯那敏

NO. 154

今天继续给大家介绍H1受体阻滞药

氯苯那敏

      (Chlorpheniramine)
 1.结构特点:

白色或类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微苦,易溶于水、乙醇或氯仿,微溶于乙醚。含有一个苯环和一个吡啶环,分子中有一个氯原子和两个甲基取代基,属于烃胺类抗组胺药。

 2.合成机理及代谢:

氯苯那敏可以由2-氯苯甲醛和N,N-二甲基乙二胺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氯苯那敏主要在肝脏代谢为N-去甲基扑尔敏和扑尔敏N-氧化物,以及两种未鉴定的代谢物。尿中存在13.2%的原形物,5.8%N-去甲基扑尔敏

 3.作用特点:

氯苯那敏为H1受体拮抗药,能竞争性阻断变态反应靶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从而抑制其引起的过敏反应。氯苯那敏还具有抑制中枢和抗胆碱作用,故服药后有困倦感、口干、便秘、痰液变稠及鼻黏膜干燥等不良反应。氯苯那敏抗组胺作用较强,用量小,副作用小,适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如鼻炎、荨麻疹、过敏性皮肤病等。


研发背景

氯苯那敏是一种抗组胺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过敏性疾病,如鼻炎、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组胺是一种生物活性物质,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变态反应、炎症、胃酸分泌、神经递质等。组胺通过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发挥其作用。目前已知有四种组胺受体,分别为H1、H2、H3和H4。H1受体主要分布在平滑肌、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与过敏反应、瘙痒、疼痛、睡眠等有关。H2受体主要分布在胃黏膜、心肌、免疫细胞等,与胃酸分泌、心率、免疫调节等有关。H3受体主要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调节有关。H4受体主要分布在免疫细胞,与炎症、免疫反应等有关。抗组胺药是一类能够拮抗组胺受体,从而抑制组胺的作用的药物。根据其作用的受体类型和化学结构,抗组胺药可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两大类。第一代抗组胺药主要拮抗H1受体,但也有一定的抗胆碱、抗5-羟色胺、抗肾上腺素等作用,因此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和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也主要拮抗H1受体,但其选择性更高,对其他受体的影响较小,因此具有较少的中枢抑制和不良反应。氯苯那敏属于第一代抗组胺药中的烃胺类,其特点是抗组胺作用较强,用量小,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各种过敏性疾病。

氯苯那敏的研发始于1940年代,当时德国拜耳公司的化学家们在寻找一种能够替代苯海拉明的新型抗组胺药,以改善苯海拉明的不良反应,如嗜睡、口干、便秘等。他们首先发现了氯苯那敏的同分异构体扑尔敏,即N,N-二甲基-3-吡啶-2-基-3-(4-氯苯基)-丙烷-1-胺,其抗组胺作用比苯海拉明强,但中枢抑制作用也较强。后来,他们又发现了氯苯那敏,即N,N-二甲基-3-吡啶-2-基-3-(4-氯苯基)-丙烷-1-胺,其抗组胺作用比扑尔敏强,而中枢抑制作用较弱。氯苯那敏的合成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由2-氯苯甲醛和N,N-二甲基乙二胺在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另一种是由吡啶和4-氯芐基氯在碱性条件下反应得到。氯苯那敏于1948年获得专利,并于1949年进入医疗用途,成为当时最常用的抗组胺药之一。

氯苯那敏的研发过程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拜耳公司的化学家们在实验室合成了氯苯那敏的第一批样品后,他们决定自己试用一下,以观察其效果和不良反应。他们各自服用了一定剂量的氯苯那敏,然后等待结果。不久,他们发现自己的过敏症状都得到了缓解,而且没有出现明显的嗜睡等不良反应。他们感到非常高兴,认为自己发现了一种比苯海拉明更好的抗组胺药。然而,他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尿液变成了蓝色。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们怀疑自己服用的氯苯那敏可能有毒,或者是被其他化学物质污染了。他们赶紧去检查自己的身体状况,发现除了尿液变色外,没有其他异常。他们又去检查自己合成的氯苯那敏,发现也没有问题。他们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那就是氯苯那敏会使尿液变成蓝色。他们想了想,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不影响身体健康,就可以忽略。他们决定继续研究氯苯那敏,希望能够推广到临床。后来,他们发现,氯苯那敏会与尿液中的尿酸反应,生成一种蓝色的物质,这就是尿液变色的原因。这种现象并不危害人体,只是一种无害的副作用。

药物化学

氯苯那敏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6H19N2Cl,呈白色结晶性粉末,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极易溶于氯仿和二氯甲烷,溶于不挥发性油和苯。含有苯环和吡啶环,是一种烃胺类化合物。可从某些植物中提取,也可人工合成。常用其马来酸盐,有抑制组胺H1受体的作用

药理学

氯苯那敏是一种抗组胺药,能够竞争性阻断变态反应靶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使组胺不能与H1受体结合,从而抑制其引起的过敏反应。对抗过敏反应所致的毛细血管扩张,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缓解支气管平滑肌收缩所致的喘息。抗组胺作用较持久,也具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能增加麻醉药、镇痛药、催眠药和局麻药的作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

氯苯那敏经胃肠道吸收相对较慢,口服后2.56小时血浆浓度达峰值,首关代谢显著,生物利用度较低(25%50%),蛋白结合率约为70%,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较大,半衰期t1/2243小时,体内分布广泛,可通过血脑屏障

药物剂型

氯苯那敏有片剂、滴丸、注射剂、滴眼液和眼膏等剂型。片剂为4mg8mg;滴丸为0.5%;注射剂为1ml:10mg;滴眼液为0.1%0.2%;眼膏为0.1%

药物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氯苯那敏的不良反应主要有口干、眩晕、恶心、嗜睡、心悸或皮肤淤斑,出血倾向,但较少见。本药可诱发癫痫,故有癫痫病史的患者禁用。用药期间不宜驾驶车辆或进行高度集中精力的工作。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幽门梗阻、前列腺肥大、膀胱梗阻、青光眼、甲亢及高血压病人慎用。老年病人使用本品易致头晕、头痛、低血压等,故应慎用

临床应用

氯苯那敏主要用于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湿疹、皮炎、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虫咬症、日光性皮炎等,还可以用于过敏性鼻炎、感冒等。局部用于眼部,有缩瞳、降低眼压作用,可用于青光眼的治疗

药物相互作用

氯苯那敏与其他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苯海拉明等合用,可增加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和抗胆碱作用,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与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东莨菪碱等合用,可加强抗胆碱作用,导致口干、便秘、尿潴留等;与解热镇痛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合用,可增强其镇痛和缓解感冒症状的作用;与中枢镇静药、催眠药、安定药或乙醇并用,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影响驾驶和操作机器的能力;与抗抑郁药如三环类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合用,可增强其作用,导致血压升高、心律失常等;与苯妥英合用,可抑制其肝脏代谢,使其毒性增加,应注意监测苯妥英浓度;与金刚烷胺、抗胆碱药、氟哌啶醇、吩噻嗪类及拟交感神经药等合用,可增强其作用。

重点相关(考察及应用)

氯苯那敏的化学结构属于烃胺类,是一种磺胺类衍生物,因此对磺胺类过敏的患者禁用。氯苯那敏的作用机制是竞争性阻断变态反应靶细胞上的组胺H1受体,从而抑制组胺引起的过敏反应。氯苯那敏不影响组胺的代谢和释放。氯苯那敏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中枢神经抑制和抗胆碱作用,表现为嗜睡、口干、便秘、尿潴留等。相比其他第一代抗组胺药,氯苯那敏的这些不良反应较轻,适用于小儿和白天需要工作的患者。氯苯那敏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半衰期较长,约为1215小时,尿中存在多种代谢物,可经乳汁排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氯苯那敏的主要临床应用是治疗各种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荨麻疹、过敏性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虫咬等。也可用于感冒和鼻窦炎等。常与其他降压药或利尿剂等联合使用,以增强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氯苯那敏的药物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与酒精或其他中枢神经抑制药合用,可增强中枢神经抑制作用;与其他有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合用,可加强抗胆碱作用;与肝药酶抑制药合用,可增加不良反应;与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合用,可掩盖其毒性症状;与洋地黄或锂盐合用,可增加其毒性

— GO FOR PROGRESS—

一起药学吧~

点击关注我们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