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故事018《谋而无勇功难成》

 江船看雨 2023-11-14 发布于陕西

图片

《资治通鉴》第十八卷,汉纪十,公元前133年。
这一年的夏天,大行令王恢(大行令主管外交)向汉武帝献策:安排马邑城的豪杰聂壹,以财物诱骗单于来到马邑附近,然后十面埋伏,擒获单于。
“或营其左,或营其右,或当其前,或绝其后,单于可禽,百全必取。”
汉武帝采纳了这一计策。
于是汉朝发动了三十余万士兵,由大将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分别统领兵马,埋伏在马邑周围,等待匈奴单于的到来。
同时聂壹跑入匈奴,面见单于说:我可以杀掉马邑的县令,举城投降,把城里的财物全部献给您。到时请您亲自带兵来接应我。
单于听后十分高兴,答应了聂壹。
聂壹回到马邑城,杀了一个死囚犯,把他的头颅挂在城墙上,展示给单于的使者说:马邑的县长已经死了,请单于赶紧带兵前来。
于是单于带领了十万骑兵赶了过来。
可就在距离马邑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单于见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吃草却无人放牧,十分奇怪。
于是下令进攻附近的据点,活捉了据点的长官。在死亡的要挟下,长官泄露出了汉朝军队在马邑埋伏的军事行动。
单于大惊失色,赶忙带兵撤退。
马邑的军队听说单于逃走,赶忙追击,但是最终也没有追上。
王恢距离匈奴的辎重队伍最近,本有机会发动进攻,但听说单于没有进入到马邑的包围圈就撤退了,自己也就没有下令出击。
三十万大军无功而返,汉武帝非常生气。
王恢解释道:当时的计划是,单于被围困在马邑,我趁机带兵进攻辎重,便可获胜。
如今单于没到马邑就撤退了,我的人马只有三万人,寡不敌众,贸然进攻必然失败。我知道无功返回必然会死,但是至少我把三万将士完整地带回来了。
汉武帝不接受这样的解释,把他交给廷尉论罪。廷尉的结论是:当斩!

时间往前,关于打与不打匈奴,在朝廷里,韩安国与王恢有过一段辩论。
韩安国反对的理由是:
深入敌境进攻,风险较大,等敌人来进攻,以守为攻、以逸待劳,最为稳妥。
吃饱饭、带好队、扎好营,等待对方饥饿、混乱、疲惫时进攻,是没有不成功的。
“用兵者以饱待饥,正治以待其乱,定舍以待其劳”
相反带兵深入敌境很难成功。
如果军队纵向拉长队伍开进战场,就有可能遭受腰击之患;如果横向数道并出,则有可能被抄袭后路。
急行军则粮食匮乏,缓慢行进则不到千里就会人困马乏。总之深入敌境,风险太多。

“卷甲轻举,深入长驱,难以为功。从行则迫胁,衡行则中绝,疾则粮乏,徐则后利,不至千里,人马乏食。

韩安国的担忧是没错的。
只不过站在后来的视角,正是深入敌境,才真正解决了匈奴的问题。
困难于正确的人而言,反而是机会和舞台。韩安国的担忧,正是被后来的双将星,卫青、霍去病,给克服了。

回到王恢,虽然不方便以成败论人,但是姑且可以以成败论事。
王恢的马邑之围,事后看来,问题有三:
第一,细节不够。三十万大军埋伏,很难做到保密。牛羊遍野无人放牧,一看就是放牧人得知要战斗,来不及收,赶忙溜了。
按理应该故作假象,多找几个士兵假装牧羊人。增加细节,迷惑对方。
第二,运气不佳。恰好被单于识别,恰好又遇到汉军的叛徒,验证了单于的担忧。
这个叛徒后来还被单于封为“天王”。单于觉得自己遇到这个叛徒的高密,是天意。侧面也说明,单于自知这次围剿一旦成功,自己是凶多吉少。
第三,应变不足。计划未得实现,并未及时补救,没有随机应变,而是在发现计划第一步没实现后,就直接放弃了后续袭击辎重的计划。
没有什么计划是完美无瑕,毫无细节漏洞的,幸运之神也总是随机站队的,也只有应变,是可以由自己决定的。
应变一方面是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勇气,敢于下计划之外的赌注。因为敌人虽然识破了计划,但是肯定料想不到计划之外的变化。

最后是王恢的结局。
王恢让家人拿出一千金贿赂丞相田蚡,请田蚡向武帝求情。
田蚡不敢直接向武帝说,请太后(田蚡的姐姐)转述求情:王恢是马邑之围的提出者,事情没成功就把人杀了,这不是为匈奴人报仇吗?
武帝回答说:听了王恢的建议才出动了天下的兵马,就算没有捉到单于,攻击敌人的辎重队伍,多少都可以安慰人心,王恢却什么都没做。所以不杀王恢,没法向天下人交待。
王恢听说后,就在狱中自杀了。

王恢用一个边界城邑里的豪杰,调动了敌我四十多万人,所以他应该不是一个缺少谋略的人。
但是在谋划并实施了这么多之后,在关键的节点缺少勇气,谋而无勇、无功而返,最后服罪自杀,还是比较可惜的。
虽然以事之成败论人之成败并不可取,但是很现实的是,历史是严格的审判官,事情的成败,终究还是决定了人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