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在过草地时,抬了6天6夜,把身患重病的周总理抬出草地,周总理率

 后知后觉无所谓 2023-11-14 发布于北京
他在过草地时,抬了6天6夜,把身患重病的周总理抬出草地,周总理率众元帅亲自为他执佛引棺。

他是被毛泽东称为“红色萧何”的杨立三。

1954年12月3日,西郊机场上,彭德怀、贺龙、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粟裕、陈赓等一众领导人臂戴黑纱,他们来迎接杨立三的灵柩。

杨立三(1900-1954) 湖南省长沙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国家食品工业部部长。

为什么会有这么高规格的葬礼?他在后勤工作的贡献足以使他名垂青史。

他干后勤最早,1927年9月,从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朱毛井冈山会师”,自从有人民军队那天起,杨立三就从事军队的后勤工作。

他干后勤最长,从1927年到1954年,27年他没有变更过其他工作,一直到逝世。

他经历最丰富,杨立三经历了我军成长、发展、壮大的全过程。

他参加了25000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纷飞中,他都身居要职,负责军队吃喝拉撒,抗美援朝时期,协助周总理组织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一个又一个胜利离不开后勤有力的保障。

他经受的考验最多,各种物资每天消耗多少?运上去多少?还差多少?从哪里解决?他脑子里天天思索这些问题。

部队吃饭、穿衣、打仗的弹药,看病治伤的医药,都找后勤要,这个家实在不好当。

在八年抗战最艰苦时期,杨立三还别出心裁地发明一个新字“饻(xī)”,我专门查一下,饻是一种计算工资的单位,一饻等于若干种实物价格的总和,使得艰苦时期物质供应又一次经受了严峻考验,也显示出他过人的智慧。

1935年8月,红军长征到达毛尔盖,随三军团一起行动的周恩来身患重病,连续几天,高烧不退,时而昏迷。

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决定:“抬!宁可把装备扔掉一些,也要把周副主席抬出草地!”

彭总交代萧劲光组织担架队,陈赓自告奋勇担任担架队队长,兵站部部长杨立三坚持要亲自抬周恩来。

几百里草地,荒无人烟,沼泽遍地,一会大雨滂沱,一会漫天飞雪,杨立三和战士们,抬着担架,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他的双肩都磨破了,周恩来看着这一切,心里十分不安,多次挣扎着要从担架上爬下来,都被杨立三制止了。

就这样,整整六天六夜,杨立三和战士们终于把周恩来抬出了草地。

可是,刚出草地,班佑河又挡住了去路,班佑河不宽但水流湍急,抬着担架过河很容易被水冲倒,怎么办呢?

王平说:“我有一匹马,让周副主席骑马过河”。

陈赓摇摇头:“不行,周副主席根本骑不了马。”

杨立三问:“你们一共有几匹马?”

王平说:“就我和团长两匹。”

王平灵光一现,“把担架放在两匹马背上,我们牵着马,扶着担架,把担架驮过去如何?”

陈赓、杨立三连忙说:“这个办法可行。”

他们就这样,一步一步保护着周恩来趟过了班佑河。

1954年11月28日,杨立三因患脑癌在苏联病逝,他的骨灰,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副武官石侠和杨立三夫人李琴的护送下,用专机运抵北京。

追悼会于12月7日上午举行。

主祭人为周总理,陪祭人有彭德怀、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彭真、陈叔通等,各界人士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

甘泗淇宣读祭文后,周总理作了长篇讲话,介绍杨立三的革命经历、功绩。

周总理突然离开稿子,讲起长征这段经历,“我患重病,立三不顾个人安危,亲自抬担架,把我抬出草地……”

周总理硬咽得讲不下去了,参加追悼会的千余人,个个热泪盈眶。

追悼会结束,周总理等领导人亲自执佛引棺到八宝山。

走在左边最前头执佛的是周恩来,随后是彭真、陈叔通、吴玉章、徐特立等,这是文官队。

右边最前头执佛的是彭总,随后是贺龙、陈毅、聂荣臻、叶剑英等,这是武官队。

他们眼含热泪,与杨立三作了最后的告别,如此隆重的的葬礼,新中国成立后,杨立三是第一人。

我只能说:他们出生入死,建立起深厚的革命友谊,它超越了生死,它比天高,比海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