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人一生未授衔,葬礼却比元帅还隆重,周总理亲自为其抬棺

 江湖剑客传奇 2021-02-13

1954年12月7日,一直长长的送葬队伍出现在前往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的道路上,这支队伍里有自发赶来的普通市民,有军队的将士,还有一众开国将帅。

走在前方给死者抬棺扶灵的正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另一位负责扶灵的则是彭老总,人人脸上都挂着沉痛不舍的表情,是一个怎样的人,能出动一众开国元勋为他送行呢?

投身军旅

这位去世的人叫做杨立三,解放军曾经的后勤部部长,人们把他叫做红色大管家,也有人称他一声'杨将军',尽管杨立三一辈子从来没有被授予或军衔,但是他一辈子对解放军和国家做出的贡献,配得上将军之名。

杨立三是湖南长沙人士,他的家庭非常贫穷,父亲是佃农,一家人一年的种地所得,基本上被地主夺取了大半。虽然生活贫苦,杨立三却不认命,他一边辛苦耕种,一边坚持读书学习。当时的中国虽然混乱,却也是思想解放的高峰期,各个民主党派都争相宣传救国思想,年轻的杨立三偶然接触到了一些红色思想。

心怀大志的杨立三对红色思想深以为然,不久,他就和家乡的几个进步青年一起在村里成立了农民协会,把贫苦农民组织起来,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推翻三座大山,几年后他带领家乡的一众民兵参与了秋收起义,随主席一起上了井冈山。

杨立三在红军队伍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担任后勤部长,后勤部长听起来好像比前线部队轻松一些,其实压力很大。当年红军穷得叮当响,军费都得靠东拼西凑,杨立三整天对着账本发愁,枪械、粮食、衣服、药品全都靠他的后勤部提供,杨立三要是拖后腿,全军都要跟着挨饿受冻,所以是丝毫马虎不得。

最艰难的就是长征时期,那时候不仅物资缺乏,人员也不够,杨立三的后勤部基本上是到处救火,即是后勤兵,也可能是医务兵、炊事兵、运输兵,有时候前线缺人,就连杨立三也要跑到前线参与战斗。对于战士们来说,杨立三就是那个负责管吃穿的后盾,只有后盾够坚固,前线才能得胜,在艰难的年代,杨立三尽了最大的力量让每个战士能有衣穿,有饭吃。

救命之恩

杨立三和周总理的情谊就是在长征过草地的时候结下的,草地的环境极其恶劣,周总理进了草地不久就病倒了,连走路都没办法走,这时候杨立三就想办法,既然总理走不动,那就由他和陈赓大将抬担架,把总理抬出去。

当时的情况是很危险的,沼泽地随时会把人吞没,在这样的路上抬着一个人,难度自然不小。而杨立三还不仅仅是抬担架,还要时刻注意着总理的病情,就这样在草地上跋涉了几天几夜,终于带着总理顺利走出了草地。

这不仅仅是战友之情,更是救命之恩,总理每每回忆起这件事情都感慨万千,当年为了抬担架,杨立三的衣服都磨穿了,肩臂渗了血。可以说如果没有杨立三,总理也无法走出草地,那中国后来的历史可能也会改变。

抗战爆发之后,运输线更是不能出问题,杨立三这个后勤部长更忙了。当时根据地的物资是极其有限的,每年生产的粮食只有那么一点,根本就供不上前线的将士使用。衣服棉被之类的就更缺乏了。杨立三灵机一动,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政策。

怎么个自力更生呢?当时外面的工厂不是被日寇所占,就是被破坏掉了。杨立三自己在敌后根据地办起了被服厂、纺织厂、药厂等等,工厂里的人大都是解放区的百姓和后勤官兵,这样一来八路军自己有了稳定的物资来源,老百姓还有一份工钱可拿。

除了办工厂,杨立三还在根据地大力鼓励生产,推出了'滕杨方案',简单来说就是只要参与生产,就可以得到报酬,而且鼓励大家团结一致,分工协作。这一系列政策让军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根据地的粮食和工业产量连番增长。不久杨立三又把自己的这份成功经验往各个军区普及,实现了军队的自给自足。

这些基本物资置办齐全之后,杨立三又开始办了军工厂,解决武器弹药的匮乏问题。当时技术有限,杨立三只能亲自在军工厂进行摸索,经过长时间的建设,到抗战后期,战士们基本就可以用上自家工厂生产的武器了。

为国分忧

建国之后,杨立三依旧做着'红色大管家',为军队操劳,新中国面临的苦难还是很多,为了解决军队后勤的种种问题,杨立三几乎每天忙到半夜,第二天一大早又爬起来工作,解放初期军队的建设,离不开杨立三的功劳。

可是几十年如一日的身体消耗,血肉之躯怎么能够承担的了呢?从建国开始,杨立三就经常生病,但是工作繁忙,他没办法离开岗位安心休养。这病情越来越严重,到了后来经常昏倒,头痛欲裂,到医院一检查,杨立三竟然患了脑癌。

中央决定让杨立三去莫斯科的医院休养一段日子,临别之前,总理、朱老总、贺老总等人都来送他,总理面对多年老友既担忧又不舍,嘱咐他好好调理身体。杨立三却表现得非常乐观,他告诉众人不用担心,他会好好治病,等身体好了,还能再为国家奉献五十年!

可是这句话终究只是安慰,杨立三已经是病入膏肓,回天乏术,几个月之后,他在莫斯科去世了。正在接待外宾的周总理得知这个消息,悲伤难以自抑,给杨立三办葬礼的时候,总理表示要亲自扶灵,尽管革命者不信鬼神,但总理还是想给老战友做最后的告别。

1955年,新中国对一众将帅进行授衔,遍插茱萸少一人,假如杨立三还在,他一定也会站在授衔的队列之中,但是他已经长眠于地下,再也不能得到这一份荣誉。不过作为革命老前辈,杨立三在乎的也并非军衔,而是他心心念念的祖国,今天的中国繁荣昌盛,军队的后勤部门也不必再和杨立三一样过的艰苦,这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