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铜神树与后弈射日,大禹治水,多日天文现象

 关心明天1 2023-11-14 发布于江西

后弈射日出现在古籍中,通常我们都当作神话解读。 山海经中的扶桑树与十日的传说,当然也只能用神话来解释,但是正统的天文史籍中却记载二日同出,三日同出这类天文异象,如果真的三日曾经在天空中同时出现,那么扶桑树上十个太阳也不能当做神话看待了,因为可能是曾经的天文现象,而古人只是将它记载下来。现在我们看看史籍中曾经提到的这些异象资料,另外科学解释幻日天文异象也是存在的。但佛经中在地球劫变时提到有七个太阳同时出来,如来非妄语者,必定有其真实。 当圆形的彗星出现在天空中,我们肉眼看成两个太阳,也属于正常现象。如果这圆形的彗星带着一些卫星进入太阳系,那么十个太阳异象就会很自然了。 现在天文学发现在小行星带之外还存在着一个柯伊伯带,那里就是彗星出没之地,圆形的彗星在中国古天文学上记载为孛星,这算不算第二日?圆形的发光天体,都可能被认为是太阳了,毕竟肉眼不会如天文观察那么讲究,只能识别天空中的发光圆形物体,行走可能与太阳在天空中运行的速度相似。 这是唯一能解释清楚古代史籍中记载的二日或三日天文现象。这样才不至于将后弈射日当作纯粹的神话看待,然后才能正确理解尧帝大洪水灾难与大禹治水这段被汉字所记载的历史。 大禹究竟在哪里?夏朝都城在哪里,这些暂时不争论。因为这关系到古代历史的一个重大问题,考古学一旦建立起全球观念,然后在世界范围内考察历史传说与洪水灾难,是不是用不同语言记载了人类曾经的共同历史? 因为大小九州,以及当今世界发现古代的世界地图,这令世人惊讶,现代全球地图才一百多年才完成事,古代人类怎么可能制作出来?

史料中的二日并出或三日并出: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帝癸(夏桀)二十九年,“三日并出”。

《国语》记载:“伊洛竭而夏亡。”

《墨子》中也记载:夏桀时“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 《春秋·运斗枢》曰:“主弱,公侯狡猾,起莫能匡,则日并照。”

  《河图》曰:“日不照,月不消,山吐泉,火烧林。”又曰:“两日照天下,民饥。”

  《春秋·潜潭巴》曰:“两日并出,地裂水不流。”

  《诗纬·推度灾》:“逆天地,绝人伦,则二日出相争。”京氏曰:“两日并出,是谓诸侯有谋,自底灭亡,天下兴兵,无道之臣举兵亡。”又曰:“两日并出,天下争王。”

  《孝经纬》:“夏时,两日并出。谶曰:桀无道,两日照,夷山亡,龙逢诛,人民散,郊社墟。”

  《博物志》曰:“桀时,费昌之河上见二日;在东者焰焰将起,在西者沈沈将灭,若疾雷之声,问于冯夷曰:'何者为夏?何者为殷?’夷曰:'西日为夏,东日为殷,桀将亡乎?于是费昌归,徙其族于东,归商也。’”京氏曰:“两日并出,是谓并明;假主争明,天下有两主。”京氏曰:“日并出,无道之臣为君争功德;先举兵者昌,后举兵者亡。”

  《荆州占》曰:“两日并出以上,是谓乱明;乱明出,天下大乱。家有亲亲,欲同谋上,皆成形。不出三年,五谷大贵,一石值千钱,国大饥。”

  《荆州占》曰:“两日以上出,天下有灾,夏以两日亡。”《尚书·考灵曜》曰:“(缺)帝之亡,三日并照。”

一:柯伊柏带(摘自:百度百科)

柯伊伯带(英语:Kuiper belt),又称作伦纳德-柯伊伯带,另译柯伊伯带、古柏带,是位于太阳系的海王星轨道(距离太阳约30天文单位)外侧,在黄道面附近的天体密集圆盘状区域, [1] 柯伊伯带的假说最先由美国天文学家弗雷德里克·伦纳德提出,十几年后杰拉德·柯伊伯证实了该观点,柯伊伯带类似于小行星带,但范围大得多,它比小行星带宽20倍且重20至200倍。 [2]

柯伊柏带

柯伊柏带

结构组织

以最完整的范围,包括远离中心最外侧的区域,柯伊伯带大约从30天文单位伸展到55天文单位。然而,一般认为主要的部分只是从39.5天文单位的2:3共振区域延展到48天文单位的1:2共振区域。柯伊伯带非常的薄,主要集中在黄道平面上下10度的范围内,但还是有许多天体散布在更宽广数倍的空间内。总之,它不像带状而更像花托或甜甜圈(多福饼),而且,这意味着柯伊伯带对黄道平面有1.86度的倾斜。 [2] 由于存在着轨道共振,海王星对柯伊伯带的结构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在与太阳系年龄比较的时标上,海王星的引力使在某些轨道上的天体不稳定,不是将她们送入内太阳系内,就是逐入离散盘或星际空间内。这在柯伊伯带内制造出一些与小行星带内的柯克伍德空隙相似的空白区域。例如,在40至42天文单位的距离上,没有天体能稳定的存在于这个区间内。无论何时,在这个区间内被观测到的天体,都是最近才进入并且会被移出到其他的空间。

经典柯伊伯带天体大约在~42至~48天文单位,虽然海王星的引力影响已经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天体可以几乎不受影响的存在着,这个区域就是所谓的传统柯伊伯带,并且目前观测到的柯伊伯带天体有三分之二在这儿。二:彗星与孛星:

彗星(Comet),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扫帚星(星官名)。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彗星的质量、密度很小,当远离太阳时只是一个由水、氨、甲烷等冻结的冰块和夹杂许多固体尘埃粒子的“脏雪球”。当接近太阳时,彗星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分解成彗头和彗尾,状如扫帚。

彗星(Comet),是指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分为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冰核周围形成朦胧的彗发和一条稀薄物质流构成的彗尾。由于太阳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扫帚星。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1700多颗。著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76年。

彗星

这张概念图展示了科学家如何利用NASA广域红外巡天探测卫星(Wide-field Infrared Survey Explorer, WISE)提供的数据来判定彗核尺寸。科学家们通过删减彗星中尘埃与气体活动的模型来获取彗核尺寸。

来源:NASA/JPL-Caltech

彗星的起源

彗星

彗星 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因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着,必然有某种产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在离太阳105天文单位的半径上储藏有几十亿颗以各种可能方向绕太阳作轨道运动的彗星群

三:唐:李淳风《乙已占-彗孛佔》第四十七彗星,長星,狀如帚;

孛星圓,狀如粉絮,孛孛然,皆逆亂凶。孛之氣狀雖異,為殃一也,為兵喪,除舊布新之象。余災不盡,為兵喪水旱,凶飢暴疾。長大見久,災深;短小見速,災淺。彗孛所當之國受其殃。

彗孛干犯月五星,有兵喪,中國兵動,四夷來侵,百姓不安。

凡彗孛見,亦為大臣謀反,以家坐罪,破軍流血,死人如麻,哭泣之聲遍天下,臣殺君,子殺父,妻害夫,小凌長,眾暴寡,百姓不安,干戈並興,四夷來侵,國兵不出,飢疫死亡之事。  彗孛干犯五车,兵满野,天下半倾,百姓徙居,去其乡土,期三年。

四:汉字史籍中的后弈射日与尧帝大洪水现在还是将后弈射日,《山海经》中相关史料搜集一下,然后来探讨这个问题的真假与意义。后羿射日,原称“羿射九日”[1]。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例如唐人成玄英庄子·秋水》疏引《山海经》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该九日当为九黎或多个部落方国的代名词。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前集卷一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

淮南子·本经训》将后羿射日的故事做了总结:“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4]

时十日并出,草木焦枯,尧命羿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 《山海经》:“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三星堆 青铜神树

汉代文学家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载:“扶桑,在东海之东岸,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广狭浩瀚,与东海等。扶桑在碧海之中,地多林木,叶皆如桑,长者数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居水中。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海内十洲记》认为:“扶桑,变化万端,盖无常形,亦能分形为百身。”又有:“其树虽大,其叶椹(实)故如中夏之桑,但椹稀而色赤。九千岁一生实耳,味绝甘香美”。

《山海经》以为有枝:“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玄中记》遗文则以为无枝:“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于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郭璞注:“扶桑,木也。”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海内十洲记·带洲》:“多生林木,叶如桑。又有椹,树长者二千丈,大二千余围。树两两同根偶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为扶桑也。”。

太平御览·玄中记》:“天下之高者,扶桑无枝木焉,上至天,盘蜿而下屈,通三泉。”唐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将欲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三星堆青铜神树

《山海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缪、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 其木若其名曰建木。在窫窥西弱水上”。黄蛇其实就是黄龙,被称为马面龙。关于龙的身长,可以看看佛经中记载的龙,佛经称为那伽,又称为长龙,非肉眼能见,分天龙、地龙与江河湖海龙。按身体颜色可以分为: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红龙等。经中记载,龙头在日月边,尾垂海面上。

后裔射日

羿射九日,落为沃焦:这明显是天体坠落地球上事件。 尧帝时出现羿射九日天文现象记载,这与大禹治水是连锁事件。文献记载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禹治洪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史记·夏本纪》“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司马贞索隐:“《系本》曰'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号女娲也。”亦称“ 女娇”、“ 女趫”。 《尚书·虞书·益稷》篇云:“予创若时,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吕氏春秋》曰:“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于涂,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庄子·天下篇》:“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所述的,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堕地,他没有见过一面。孟子说,“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五:邹衍大九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邹衍﹞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六:预言中提到孛星出现于天空中:《五公末劫经》记载孛星:

若逢末劫之时,东南天上有孛星出现,长一丈如龙之相,后有两星相随,昼夜奔驰,东出西落,放光红赤,前有一星红光闪耀,后有一星其光黄白,使天下万民见之,即时末劫到来。后有洪水飘荡,狂风猛雨,红白不现,高山崩裂,波塘尽打破,无依无倚鸟无宿处,怕观此末劫世界,若此年岁大荒,人民饥馑,十日无粮,刀兵竞起,战斗相争,干戈不停,善者可逃,恶者难以回避。乾坤宇宙不定,日月星辰流移,江山海河,黑黑昏暗,草野龙蛇不分,六国不顺,白骨堆山,难见明君。 吾若不留此经,后人如何得知,愚顽之子,不孝父母,六亲分散,多被鬼魅所侵凌,迷失魂魄,还逢杀战郊野,白骨如电,遍地流血,世人不见九泉之尸,流毒害人。

若见天上彗星出现,后有两星相随,布行东西,此是五公菩萨报知天下人民,所谓三千七百度末劫到来。

〈大圣五公救劫经〉记载:

末劫世界,譬如石火电光灯汲相似,

龙蛇二年,西南方出一星,身长百丈,煌煌炎炎,烧焚空中,是火罗星下界,天下大旱,人民生灾,

鸡犬二年,东南方出一赤火星下界,落在陕西大明府东门李天王家,赤红三日,此是抽换天地之事,说不尽也;

龙蛇二年,东南方出一刀兵石,上生风剑千把,弓枪万张,

待猪鼠二年,枪刀兵戈吼叫,七七四十九日,不用军兵,自有天兵出现,刀剑自飞自斩,千里取头,血流东海,人民多魔多难,百病缠身,兵阵交战,鬼怪出阵,盗贼作乱,虎狼伤人,红旗跃日,天崩地裂,偈曰: 若要太平年,龙蛇伏丹田, 出离末劫苦,便是活神仙。

 彗星有行有止,行者则事小;止者则事大,各在邦以直事国分占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