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圣叹的死为何让人们的心灵受到了刺痛?

 写乎 2023-11-15 发布于四川

作者:杨万功

金圣叹(1608~1661),明末清初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批评家。他年幼时家境贫寒,但却喜爱读书。因其聪慧过人,一心沉迷在钻研学问上,在物质生活方面,从不刻意追求。

但是,由于金圣叹闭门读书,很少与社会接触,难免会像其他书生一样,沾染些许读书人那种清高和傲气。不过,他对那些社交上的虚名并不在意,因为他完全可以自食其力,靠自己的努力,过得快乐如意 。

然而,金圣叹也并不是个不食人间烟火,口拙舌本的木讷之人。他不仅才思敏捷,和志趣相投的朋友们高谈阔论起来,也是口若悬河,上至天文地理,下到百姓生活,可谓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长此以往,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们无不对金圣叹赞不绝口,被他的睿智和才华所折服、倾倒。其中不乏有人出于对他的崇拜,变成了铁杆粉丝,像众星捧月一样,对其进行追捧。这也和他的品行有关——一个既有才华又平易近人的人,自然是很受人们欢迎的。

不仅如此,金圣叹也是个嫉恶如仇的人。他最讨厌那些既想要百姓说好,又殚心竭虑,一心想敲诈老百姓的人。当初,有不少人建议金圣叹参加科举,他们都认为,凭金圣叹的知识和才能,科举并不是什么大事。

此外,金圣叹为人正直、品行高洁,做什么事情都一心为民,这样的人,若是当官,对老百姓来说,确实是一件幸事。

随着众人呼声的高涨,再加上家里人对他寄予的厚望,金圣叹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参加了科举考试。十五岁那年,他首次参加科举考试,由于当时年少气盛,却并没有什么考场经验,虽然满腹经纶,却不幸落榜了。

不料,第二年科考,金圣叹竟然再次落榜。一次又一次的落榜,让年少成名的金圣叹十分沮丧、备受挫败。他认为,那一年的科举,讲究的是华而不实、泛泛而谈的空洞文章,没有什么新意。金圣叹在回答的时候,只用了寥寥几句话,便将自己的主张写在了考卷上,但考官们都觉得金圣叹态度傲慢,质问他:“为什么别人做的都是三行八段文章,而你却妄加挑刺?”

无论在哪个时代,太过出格的人,都很难被这个时代所接纳,很难融入其中。

由于金圣叹敢于挑战历代延续下来的科举制度,一时间,惹得流言蜚语四起,所有人都觉得:金圣叹这个人不知天高地厚,未免太高估自己了。假如真像传闻中所说的那样,金圣叹聪慧过人,可他又怎么可能通不过科考呢?这些传言,给金圣叹的自尊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他可以看不起官场上的人,但绝对不能让人们小瞧了自己。

因此,金圣叹决定再次参加科举。为了消除市面上流言蜚语,他不置可否地接受了人们对他的评价,严格按照科考要求应答,顺利地通过了科举。这回,让所有人都相信了,金圣叹确实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同时,也让街坊们改变了对他的误解,把他的生平事迹传得妇孺皆知。

金圣叹不想为官所累,重又一心沉迷于读书,这也让他变得更加高傲、洒脱,特立独行、不拘一格。从此,那些官职、名利对金圣叹来说,基本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他追求的是一种精神,是做更深的学问,使自己能活得更好,更为洒脱。

他不甘屈居人下,一心想攀高峰。

熟悉金圣叹并和他在一起居住的邻居们,都很喜欢金圣叹,觉得他这个人聪明伶俐、学识渊博、出口成章,仅凭一张嘴就能混得春风得意、风生水起。金圣叹的人品很好。他最痛恨的就是那些贪官污吏,不甘与他们同流合污,一心想着为百姓谋福利。

清顺治18年(公元1661年),一位新任县令来到吴县。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位县令不但没有把三把火烧旺,反倒给吴县的百姓泼了一盆冷水,逼着迫他们缴纳更高的赋税,让这里的老百姓苦不堪言,而他却从中渔利。

某日,有个高官前来巡查,当地的秀才们准备上书揭发县令。但以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想要见到这样的大人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邀请金圣叹加入其中,利用他曾经赫赫有名的影响,欲将此事办成。

金圣叹不忍心看着百姓受苦受难,未加思索,便一口答应了。他雷厉风行,很快就带着众人,一起去见了那位朝廷大员。

那个时代,官场上一片黑暗,布满腥风血雨;当官的相互勾结、互相包庇。县令明知道他们想要去告状,却故意没有阻止。难道他不怕丢掉乌纱?

原来,县令之所以会收取那么高的税收,就是这位大人背后指使的。其中,大部分的利润都被他私吞,只有一小部分落进了县令的腰包!

结果,几个人非但没有讨回公道,反倒连性命都搭进去了。县令更加猖狂了,提出要杀一儆百,直接处死这位声名显赫的金圣叹,以儆效尤,免得以后再有人敢造反,动摇他们的利益。

刑部尚书接到案卷后,直接宣判了金圣叹的死刑。在刑场上,面对死亡,金圣叹的脸上没有丝毫畏惧之色,依旧是一副云淡风轻的样子。

行刑之前,他低声对刽子手说:"二百两银票在我耳中,你先杀了我,这钱就是你的了!"刽子手听了,觉得这是一笔很好的交易,便确定第一个砍下金圣叹的头颅。

刽子手想,反正有钱拿,先杀谁后杀谁有什么区别?因此,金圣叹的名字,自然是排在了被行刑人的最前面。金圣叹头颅落地那刻,刽子手赶紧去他耳中掏“银票”,却见里面只有“好疼”,两个字的纸条。

面对死亡,金圣叹显得大义凛然、风轻云淡。临刑前,还不忘嘲讽一下刽子手。他在面对死亡时临危不惧、诙谐幽、沉着、冷静的神情,让人们感到既痛心,又惋惜,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