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世界||​闲话教养

 晨风的书屋 2023-11-15 发布于江苏

     闲话教养

 生活中经常有人在说,一个人要怎么样才有教养,做错什么就没有教养。什么是教养?在人们的印象中,推门、乘电梯时,让别人优先进出;打电话时,等对方先挂断;咳嗽、打喷嚏时要捂起嘴巴;递剪刀等物品时,把尖锐的一边朝向自己等等行为。教养,就犹如人生的行为准则,指引你未来的路。

 对于教养的范畴,很多人认为,教养,仅仅局限于人们的举止言谈等一些表层行为。这些主要包括父辈们的遗传,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还有就是耳濡目染的熏陶,以及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学习及效仿而已。如果再加上后天的文化知识的补给,可能会使人谈吐如兰、高雅大方。

 我是一个凡夫俗子,很多年前,我对自己教养的标准是守时,是谈吐有节,是心平气和,是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经历了很多的人和事以后,我才明白,教养不仅仅是那些僵死的教条,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细小的日常习惯,均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教养与学历无关,与年龄也无关。

 教养,是一个人把文化内化于心,再修炼成个人素养后的外在体现。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性,是他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优秀质量。它没有服饰华美,也不如外貌善交,它如谦谦君子,只有与之相处,才可品读。教养是面对心性不投之人时,表现出的沉默和笑容。是得意时不忘形,失意时不颓废。是面临突发事件时,所表现的沉着与冷静。

 现在的社会里,人们对于教养的理解,出现了严重偏差,不少人认为,拥有高档住宅、豪车、美女、消费奢侈品、子女入学贵族学校的人,就是有教养的人。其实我认为,那些不过是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罢了,而与教养毫无一点关系我理解的有教养的人,应该有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承担的勇气以及不媚、不娇、不乞、不怜,这种人才会让我佩服。

 我很羡慕那些具有优雅气质的人,我充满羡慕地看着他们,他们透出的这种气质,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教养和素质,抑或说是做人的一种骄傲。一个人眼角眉梢的从容自若,是一种教养;一颦一笑的和颜悦色,是一种教养;推己及人的周到和体谅,也是一种教养。这些言行都源于内心深处,是装不出,也藏不住的品质。

 在人们的生活里,教养这回事,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你与别人和世界的事因此,你说自己有教养,那未必是真的,就象你自己不能把自己拽起来一样而一个人到底有没有教养,取决于别人心里的感受如果人们对他的行为或思想,感觉舒服,进而认可,欣赏,敬佩他,那么他就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很多人都听过康熙年间“六尺巷”的故事,尚书张英的家人,因与邻居为整修府第而发生争执,张英得知后只作一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立即让出三尺之地,而邻居也深受张英教养的感染,亦让出三尺。正因为张英有教养,因此,得以有六尺巷的美称。

 正因为张英崇高的教养感染了邻居,化解了两家的恩怨,从此和睦相处。他的修养,让他的人格魅力彰显与世。如果不是这样,即使他腰缠万贯,衣冠楚楚,说话也彬彬有礼,态度也貌似谦逊有礼,看上去道貌岸然,那他也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这就告诉我们,教养不是外物包装起来的结果,而是一个人内心的光芒,它照亮,温暖了旁边的人们和世界。

 至于它多么明亮,温暖,那得靠别人去感受,如果别人感觉舒服了,那就说明他的教养有亮度,有温度。一个人真正的教养,往往能化解不合,体现人格魅力,体现了他的谦虚与低调,往往藏在他最得意的时候。所以说,教养,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气魄、是一种风格、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无尘无染。

 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类心灵的花园中,最质朴,最美丽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养。”教养,是个人内涵和个人气质修养,在融为一体后,内化于行的外在表现,正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一个人的良好教养,不仅是尊他,还是自尊,更是做人的根本

 芸芸众生,每天都在奔走,熙熙攘攘,不绝于途。在这条跑道上,你必须展示你独有的道德素质,否则你就不会登上成功的宝塔。从这层意义上说,正是有了教养,才有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洒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在红尘社会里,一个成熟的的人,会在自己所走的每一步里,都留下教养的芬芳。

作者简介:

晨风,出生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平时喜欢阅读写作,中年步入作家行列。先后在国内报刊和网络上发表作品千余篇,喜欢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