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时正值清朝中兴,他却预言大清活不过50年,比曾国藩看法还高明

 无风起念 2023-11-15 发布于广东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大清王朝的灭亡无疑是一个扣人心弦的转折。尤其是在其末年,历史的车轮似乎在加速滚动,诸多预言和征兆纷至沓来,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终结奏响序曲。在这其中,不得不提的是赵烈文的预言。

赵烈文,作为曾国藩的幕僚,其洞察力和前瞻性不容小觑。赵烈文从小就以擅写文章而闻名,但3次参加省试都没有成功。咸丰5年(1855年)12月,曾国藩在南昌处于困境,通过周腾虎的引荐,赵烈文进入了曾国藩的幕府。

赵烈文参观了樟树镇的湘军水陆各营,并评论说:“樟树营陆军营制很松懈,军气已经衰老,恐怕不能依靠。”不久后,周凤山部的湘军在樟树果然大败,这让曾国藩开始重视赵烈文的意见。

赵烈文后来被任命为磁州、易州的知州,他的贤明之名远扬,但直隶总督李鸿章正要重用他时,赵烈文却无心仕途,请求退休。

1867年,即同治六年,赵烈文与曾国藩的一段对话颇为耐人寻味。他预言“异日之祸必先根本颠仆,而后方州无主,人自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也就是说大清王朝自天下治安一统之后,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分裂和崩溃,而这一过程,将在50年之内完成。

曾国藩反驳说:“本朝君德正,或不至此。”赵烈文曰:“国初创业太易,诛戮太重,所以有天下者太巧。天道难知,善恶不相掩,后君之德泽,未足恃也。”。虽然曾国藩并不认同这一观点,但历史的发展却似乎在验证赵烈文的预见

载沣登上历史舞台的时刻,大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1909年,宣统元年,他继位,但面对的却是一个充满了危机和动荡的国家。载沣的政治生涯,虽有其亮点,如出使德国道歉时的坚持和拒绝屈辱,但这些并不能掩盖大清王朝的根本问题

载沣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大清的命运,然而,他的改革措施过于保守,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反而加速了大清的灭亡。与此同时,张之洞的忧虑也不容忽视。

作为朝中重臣,张之洞深知国家的脆弱。他对载沣提出了善抚民众的建议,但载沣的回应却显得轻佻和无视。张之洞的叹息,“国运尽矣”,不仅是对当时局势的评价,更像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言。

最后,不得不提及的是1911年武昌起义的爆发。这场起义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开始,也预示着大清王朝的终结。

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对大清王朝长期积累下来的问题的爆发,是对社会深层矛盾的一种宣泄。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对赵烈文预言的最终验证。从1867年到1911年,不过44年的时间,赵烈文的预言只相差六年,其准确性令人震惊。

回顾这些预言和征兆,不难发现,它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揭示着一个事实:大清王朝的灭亡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赵烈文的洞察,到载沣的无力挽狂澜,再到张之洞的无奈叹息,这些都是大清王朝末年历史画卷上的重要笔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任何个人的意志而改变方向。大清王朝的灭亡,正是这一历史规律的生动体现。而这些预言家,无疑是那个时代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的话语,如今回响在历史的长廊中,提醒着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必须深刻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在波涛汹涌的时代中稳健前行。

作者简介 | 无风,95后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ID:wfqnwx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