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糖尿病日|糖尿病患者八种监测必不可少

 茂林之家 2023-11-15 发布于湖南

作者

张荣碧

根据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糖尿病的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1.41亿人,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发病率高达12.8%,相当于我们身边每10~12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并且每天新增糖尿病例约10000人,每10秒钟就有1个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为目前己知并发症最多的疾病,故有人把此病称为“万病之源”。

在调查中还发现,糖尿病的未诊断率为60%,有近80%的受访者血糖控制不达标,并且因糖尿病并发的心血管疾病致死率约80%左右。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2023年4月6日发布的第十版《全球糖尿病概览》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全球约有5.37亿的患者,而我国糖尿病防治处于十分严峻的势态。

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本文特别向读者特别介绍糖尿病防治的重中之重,关于自我监测的相关知识。

易得糖尿病的四大因素

1.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尤其易引发2型糖尿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会刺激胰腺贝塔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加重肥胖。而肥胖加重胰岛素抵抗,又要求胰岛素β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2.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如我们吃的精白面,里面几乎不含纤维,吃进体内很快被消化分解代谢,会让血糖急速升高,再加上鸡鸭鱼肉等肉食性食物越来越丰富,甜点等的过度摄取,都会使我们的热量超标。

这些吃进去的热量总消耗不掉,就会造成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血糖值就会越来越高。


3.体力活动减少:已成为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作学习需久坐,上下楼有电梯,出行可以开车或者坐车,就连自行车也可以选择电动的。肌肉运动肌糖原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掉了,血糖就会下降。


4.精神神经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精神神经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是近年来中外学者所公认的。

八种监测必不可少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征服像糖尿病这样的现代慢性病的过程中,人们不仅需要生活调理和药物治疗,更需要学习监测防治知识。

通过糖尿病教育,让患者学会糖尿病监测方法,有利于患者自我调整糖尿病治疗的自觉性,减少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提高患者坚持合理的适合于个体的治疗方案,在减少医疗费用的基础上保持治疗得到最大的成功。


一、血糖

包括空腹、餐后两小时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以了解血糖水平决定用药。


1.教你读懂血糖检查化验单


(1)空腹血糖的监测:空腹血糖当然是空腹取血,但只有在禁食过夜后早餐前抽的血糖才能叫空腹血糖,有人把午餐及晚餐前空肚子时抽的血也叫做是空腹血糖,这是不正确的,这时候的血糖应称为餐前血糖。

空腹血糖最好在早晨7点钟之前抽取,遗憾的是这么早抽血只能在住院时才能进行,门诊上很难做到,门诊抽血一般在8点之后。

所以,如果不是同时需要测定肝肾功能、血脂等非得空腹抽取的指标以外,看血糖控制的好坏还是监测饭后血糖为好。

非测空腹血糖时,最好带上降糖药或胰岛素,一抽完空腹血后立即采取降糖措施,将抽空腹血糖所造成血糖波动的可能性降到最小。如果患者自己有血糖仪,那就可以自如地测定空腹血糖了。


(2)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三大优势


首先容易抓住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值。

不少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而餐后血糖则很高,只查空腹血糖往往会自以为血糖控制良好而贻误病情。

其次餐后2小时血糖能较好地反映吃的饭及服的药合不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代替的。

第三餐后2小时血糖不影响正常服药和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餐,所以不至于引起血糖波动。

专家提示:

第一,测定餐后2小时血糖前必须和平时一样吃药或打针,吃饭的质与量也要和平时一样,否则就不能了解平时血糖控制得的水平。

第二,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从进第一口餐开始计算。


2.全天完整的血糖监测全掌握


全天完整的血糖监测包括8个时间点:

早中晚3餐前,早中晚3餐后2小时,睡觉前和凌晨2-3点。监测凌晨2-3点血糖主要应用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中,这是因为这些患者存在出现夜间低血糖的可能,而有时夜间低血糖患者是没有症状的,或仅表现为清晨空腹血糖反弹性升高,测定这时的血糖可以及时发现这一情况。


血糖监测的频率目前推荐对于1型糖尿病或2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的患者,每天至少要监测4次,监测的次数越多对血糖控制的帮助越大。

2型糖尿病没有用药或使用口服药的患者监测频率可以少一些,在血糖不稳定时可以每2~4天测一次全天血糖直到病情稳定。稳定后可以每周测1~2天血糖或每月监测4~7次(每次可以选不同时间点)。


3.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四大重要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红血球中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在糖尿病的监测中有四大重要意义。


(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生成缓慢: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吃饭也不影响其测定,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3)一旦生成,就不再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更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两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怎么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如果糖化血红蛋白超过8%,就说明前6~8周的血糖控制不太满意,需要改进糖尿病的治疗,如超过11%就需要赶快调整药物了。


二、尿液,包括尿常规和尿微量白蛋白。

定期监测尿微量白蛋白对判断有没有早期糖尿病肾病十分重要。


1.教你读懂尿液检查化验单


一般而言,尿常规检查包括8~10项内容,其中与糖尿病密切相关的内容包括尿糖、尿酮体、尿蛋白及尿血球(红血球和白血球)。


2.尿糖检测不能代替血糖检查


正常人的尿糖应该是阴性,没有加号;糖尿病控制好了尿酮也应该是阴性。但是血糖降到了低血糖的程度,尿糖也是阴性的,要小心低血糖症。

如果要想用尿糖反映血糖水平,其前提就是尿糖必须与血糖一致,也就是说肾糖阈必须正常。

有的人因为年龄的关系或肾脏的问题,血糖和尿糖并不一致,这时应该以血糖为准。因为血糖是流遍全身的,而尿糖已经“出局”,只不过是暂时保存于膀胱内的废物而已。你要多喝点水,尿糖就会减少,血糖则不会变化。


3.3个月应查一次尿常规


医师看尿常规结果时往往更注意尿蛋白或者尿酮体。尿蛋白主要反映肾脏情况,糖尿病肾病主要的早期表现就是间断出现尿蛋白,以后就变成持续性蛋白尿。

尿血球则包括白血球及红血球,这两种血球阳性常见于泌尿系感染。

尿液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患者年纪不太大,又无显著的高血糖及高血压,加上尿血球又不多,一般要多考虑糖尿病肾脏病变。

如果尿蛋白虽阳性,但尿中白血球和红血球大量,则首先要考虑泌尿系感染的可能性,因为尿中血球多也会造成尿蛋白增多。

所以,糖尿病患者最好每3个月查一次尿常规,如果这次尿常规检查有问题,下一次就诊时必须重复做尿常规。

4.尿微量白蛋白分泌率是目前反映糖尿病病人肾脏病变最好的指标。


正常人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很低,低于20微克/分钟。随着病情的进展,尿中白蛋白的量越来越多,最后超过200微克/分钟,这就是糖尿病的临床肾病阶段了。

如果血肌酐也升高了,超过了2毫克/分升,就说明患者已经进入肾脏病变的最后阶段,即肾功能不全期。可见尿微量白蛋白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非常重要。


三、肝、肾功能


不只可掌握肝脏及肾脏的情况,还给选择用药提供依据,因为在肝、肾功能问题较大时,有些口服降糖药是不宜使用的。


糖尿病患者两个监测不能少:肝功与肾功


肝脏是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最重要的场所,也是胰岛素作用和胰岛素分解代谢的主要部位,所以肝脏功能与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关系密切。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糖尿病也很容易造成脂肪代谢紊乱和脂肪肝,影响肝脏功能,造成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甚至导致肝硬化。可见肝功能和糖尿病之间是互相影响的。


除此之外,肝脏的功能状况也是我们选择糖尿病治疗手段的重要依据,所有的药物都需要肝脏解毒,肾脏排出。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要定期检测肝功能,原来肝功能正常的患者平均每半年到1年应测1次,内容包括谷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 (AST) 、胆红素和白蛋白/球蛋白比例等等。

如果开始时肝功能就不正常,或者近来血糖控制很不理想,那么还要增加肝功能测定的次数。


从糖尿病发生之始,就开始损害肾脏功能,可以说我们只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无法阻止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肾脏功能明显降低的患者,胰岛素代谢速度减慢,发挥作用的时间延长,因此,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机会增加。

而且,肾脏功能损害后,各种药物的代谢率和排出速度都降低,这些药物就容易在体内积存起来,进一步增加肾脏的负担,并使药物的副作用增大,由于药物积累引起低血糖的机会也就增多。


肾脏功能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尿常规、尿蛋白(特别是尿微量白蛋白)血尿素氮和血肌酐等等,在这里尿蛋白及血肌酐的意义重大,尿里持续出现白蛋白时,患者最好使用胰岛素治疗,即使不能使用胰岛素,也应选用那些不影响肾脏功能的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患者进行肾功能检查的次数和频率与肝功能检测一样。


四、血脂


血脂是血液中脂质的总称,包括很多分项,其中对临床上最有意义的是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四项,我们每次测定血脂时至少应该包括这四项的结果。

糖尿病患者应好好关注血脂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血脂异常。血脂正常的患者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血脂。

用调脂药物治疗者,需要增加检测次数,在血脂没有达标之前,每3月个复查1次血脂,达标后如果平稳,可以减少监测的频率,半年到一年复查一次。


血脂检查采血必需在空腹12小时以后进行。一般晚餐后,除饮用开水外,不要进食其他食品,到第二天早晨空腹去医院采血。

另外,采血前三到四天避免进食过高量脂肪、高胆固醇、高粮食物。保持一般清淡饮食,不要饮酒,这样测定的血脂水平能够反映个人的基础血脂水平。

一般在采血前不用停用调脂药,我们检查的目的就是看在用药情况下血脂是否能控制正常,是否需要调药,如果停用调脂药,血脂可能恢复到服药前的水平,就无法判断药物的作用了。


五、血压和血黏度


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血黏度高是糖尿病病人4大无形的杀手。


1.糖尿病患者高血压监测不能少


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高血压,必须十分注意、经常监测血压的变化。

第一次看病时,糖尿病患者必须量血压。这次看病时血压高的人,下次就医时必须复查血压,即使血压不高,每3个月也必须监测血压1次。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应密切监测血压,每周应测2~3次。


2.血液黏稠度测定对糖尿病患者有什么重要性?


高血黏的全名叫做高血液黏稠度,也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成因。

俗话说“黏堵,黏堵”,可见黏了就容易堵,堵了就会造成脑血栓、心肌梗死、下肢坏死、眼底出血和肾脏病变,就会危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

所以,糖尿病患者除了应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外,还应根据情况适当服用维生素、抗氧化剂、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具有抗栓作用的中西药物。


六、眼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症状,晚期则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所以绝不能等到眼睛看不清之时再查眼底,必须主动了解糖尿病患者的眼科情况。即使眼底还没有什么改变,也可留下一个初始资料,以供日后对比。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定期检查眼底?

糖尿病眼病种类很多,对视力影响最大的就是糖尿病性眼底病变,或者说视网膜病变。

值得警惕的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患者的视力可完全不受影响,患者自觉视力挺好,不相信已经发生了眼底病变,而到了眼底病变晚期,治疗起来又十分棘手,疗效也不理想。

2型糖尿病发病比较隐蔽,从发病到做出诊断往往已经过7~10年,此时很可能已有不同程度的眼底病变,不过是患者本人不知道罢了。

所以,对刚刚做出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必须要求他们进行一次眼底检查,以了解视网膜的受损程度,并留下一个初始眼底的情况,以作为将来的对照资料。

如果眼底检查情况比较好,以后每年应复查一次。如眼底已发展到II ~ III 期,则应该每半年查一次眼底,眼底已达到III期以上者,更要增加检查的次数,如每3个月检查一次,必要时进行激光治疗。


七、足部


包括观察有没有局部破损、皮肤颜色变化和老茧,同时进行足背动脉搏动、神经方面的检查。早期发现足部病变,可以及早进行预防和治疗,对于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截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八、身高和体重


对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很有帮助,有利于药物种类的选择,同时也给以后的体重监测留下一个基础材料,以作比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