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增强免疫力的千古名方

 夏天雪的田野 2023-11-15 发布于上海
一个增强免疫力的千古名方!
中医有增强免疫力的方子吗?这样的方子太多了!
只不过免疫力是现代医学的说法,中医不讲这个词,中医叫正气,增强免疫力就是在扶正。
桂枝汤就是这样一个扶正祛邪的好方子,在内能把正气养起来,在外又能把邪气赶出去。既没有内忧,又没有外患,其乐融融。
能够把方子开到这么完美的,非张仲景莫属。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条文里出现的第一首经方,再加上它实在是太好用了,后世也称它为伤寒第一方。
想到这个方子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方子,我就觉得中医真是神奇。伤寒论里面的方子很多现在都还在用,治疗效果还很好。
伤寒论的原文是,“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有点怕冷、怕风、鼻子流鼻涕,有点发烧,有点干呕,可能有时还出点汗。写的非常形象,这就是桂枝汤针对的感冒类型。
中医认为人有卫气和营气两种气,一种是保卫你的“卫气”,一种是滋养你的“营气”,而“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这里的“脉”指的不是经络,而是血管。
“风伤卫”,寒邪进入体表,这时需要组织第一道防守反击,把体表的寒气通过出汗排除出去;防止寒邪继续侵入内里。
桂枝汤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
桂枝汤含有五味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我们拆开来分析。
1.桂枝:肉桂树这种植物,中国古代叫它做「梫」树,因为它具有一种“侵”的力量。
在肉桂树的周围几公尺的范围,是长不出其它杂木的,“风气=木气”会被它净空、排除。
而这力量有多强呢?中国人也做过实验:把肉桂木做个小木桩,钉到其它树上,那棵“被害树”第二天就死掉了。
它可以把木气打到魂飞魄散,无法再留存于树中支撑那棵树的生命力。
现在研究认为,桂枝能让人心脏活力增加,从动脉更强地把血液泵出去,流到全身。
同时桂枝,还可以治气上冲,使其下达。感冒的时候人有的时候会想吐,吃不下饭,气也容易堵在中焦脾胃,桂枝就可以下气。
2.白芍:白芍与桂枝正好相反,桂枝往外伸展,白芍往内收敛。
现在的研究认为,白芍能让人静脉的血往回收,往心脏走。同时,白芍可以松弛筋脉和肌肉,缓急止痛,还可以养肝血,柔肝止怒。
因此桂枝和白芍合在一起,一个动脉加大泵出,一个静脉加大回收,就让人的血液循环地更好,加强新陈代谢。构成了一个完美的组合。
3.炙甘草:甘气补土,炙甘草在身体加快新陈代谢的时候补充身体的中气,补充中土元气。
炙甘草对心脏也很有好处,有一个心脏病的名方炙甘草汤。
甘草如果生用,可以泻火解毒,用甘草泻火,和用苦寒药泻火是不一样的。
甘草、黄芪、人参同用,那是“甘温除大热”,元气够,抵抗力好,自然就不会“发炎”也就是“上火”。
甘草解毒,这主要来自于这味药的甘性、土性。
土壤可以中和各种毒性,尤其是经过时间的作用,千百年来,祖宗种的地,我们还在种着,土壤和海洋一样,都是长期动态平衡的有机物群落。
各种药,加入甘草以后,可以让药性温和,缓而达之。同时又能调和诸药,互不冲突。
所以,甘草在中药里又称为“国老”,也就是朝近中侍奉过两三代君主的老臣。
这种人,在故事中,多半是“和事佬”,总是在排解纷争。
一帖方中加了甘草,它就会像个和事佬一般,居中做协调人,让桂枝做桂枝该做的事,芍药做芍药该做的事,各尽其分而不相争。
4.生姜:生姜可以“强御水气”,把身体诸系统中多余的停湿停寒打掉。
所以有些体质寒的人吃白菜会没力气,炒白菜时放一点姜就没事。
生姜的药性比较“散”,可以用在补药中,本身却不是补药。李东垣就劝人“夜不食姜”,因为会散气。
生姜放在这付药中,可以散寒湿。桂枝芍药让身体血液更好的循环起来,而生姜让身体的寒湿发散出去。
如果没有生姜,桂枝在动脉中的药性就一直沿着血管冲到底,而不能把寒邪打出体表。
必须有生姜“横开、散”的药性,才能把桂枝的力量通到分支微血管及脉管之外,到达风邪所在的“卫分”肌腠之间。
5.大枣:大枣肉黄皮红,又甘润多汁,补脾而又能兼入心补心,是养营血的好药。
囫囵吞枣的故事大家都记得,大枣补脾胃,同时可能因为甘甜容易坏牙齿,所以故事里的人机械地认为要囫囵地把枣吞下,才能发挥枣的优点,避免枣的缺点。
大枣是补给队员,给前线队员补充能量,同时构筑第二道防线。
大枣还和甘草一起,补津液,在出汗的时候如果不补充身体的津液,就容易产生新的问题。
大枣是一种榨不出汁的果实,也就是可以保护住水不流失,因此大枣可以和甘草一起保湿,稳住身体的水分。避免出汗时体内津液损失太多。
这五味药合在一起,主要是加快人的新陈代谢,补充人的营养,发散体表的寒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