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了,谈谈这三年最大的成长

 茜草物语 2023-11-15 发布于河南

上篇文章的反响真是出乎意料,阅读量创历史新高,一下子跃升到7k+,有一说一这篇文章确实是花挺长时间打磨的,果然倾注了心血的东西更容易受到人们喜欢,看到大家的正面反馈,也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开看看:为什么要留北京?(下)

不过这篇文章产生的负作用就是让我的完美主义情结和拖延症更严重了图片,导致这篇毕业的文章断断续续一直拖着写不完,因为想扩展太多东西了,太想追求完美了,所以比计划晚来了一个月,而且写了1w+的字数,为了减轻大家的阅读负担,我还是继续分两篇发布吧图片

有一个博主看了我上篇文章后主动提出帮我转载,他是浙大数学博士毕业的,我一直称他为学神哥哥hh,因为能在数学领域深耕十年之久的人是我非常敬佩的。他的公众号也是数学方面的,偶尔会转载别人一些非数学类的文章,令人开心的是我的上两篇文章在他的公众号上阅读量也是top级的。

现在我也来投桃报李帮他宣传一下公众号,他的文章深度与趣味相结合,如果有对数学感兴趣或者有孩子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关注一下:

根据很多读者的反馈,我也在慢慢思考自己的写作风格,我想把自己的经历和读过的书深度融合起来,光写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太片面了,光解读书的碎片化内容现在也太普遍了。

我喜欢有深度的东西,包括有深度的内容、人、关系等,我在小宇宙上很喜欢一个博主叫携隐melody(播客名:纵横四海),她是小宇宙的一股清流,在这个碎片化的内容时代,她一个播客能做4h,但真的深深吸引了很多人,我亲眼见识过她的粉丝裂变。

因为好的作品是会自己走路的,虽然营销很重要,但这只是触达到人们的第一步,如果没有高品质的产品,这份营销也毫无意义,甚至反而会放大劣势。而且深度的内容也能筛选出有耐心的人,在一个人和事物上花的时间精力越多,羁绊越深,才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链接,铁粉就是这样形成的吧。

如果你读不下去,没有这份耐心也说明你不是我要筛选的读者,我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记得之前有人看我的文章喷我说都是精神内耗,听他这么重的戾气我知道没必要去反驳,认知不同不争不辩,三观不合浪费口舌,这只能说明你不是我的受众,我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只需要珍惜那些懂我的人就好,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者谓我何愁。

所以为了写出好的作品,我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一边充分体验生活,一边广泛读书,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细心洞察去验证书中的内容,同时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碰撞出属于自己的灵感,最后转化成显性的文字传达给大家,给更多的人提供心理能量,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像曾经的自己那样脆弱的灵魂,如果能给他们提供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对我是莫大的欣慰,因为我也曾经被文字和心理学疗愈。

这篇毕业总结的文章来得有点晚,其实现在已经入职一个半月了,特意切回毕业时的心境把它整理完。

主要是感觉这篇文章还挺重要的,一方面是给自己这三年一个系统性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三年自己确实获得了很大的成长,这种成长不是科研取得了什么成就、发了多少论文这种外界的认可,而是一种内在的成长,我能很明显感觉到自己内心变强大了,整个人自洽了很多,甚至可以说对我而言有一种涅槃重生的感觉,就像是我经历了一个内在系统的崩溃,但又触底反弹重塑出一个新的更加强大的内在系统。所以我觉得梳理一下这三年的心路历程一定会给很多读者朋友带来启发和力量。

前段时间毕业回家见了一些朋友亲人,他们很多都说我这几年变化挺大的,主要是我整个人的状态,有人说我越活越年轻了,不再压抑自己,格局打开了,还有人说我有大智慧,少年老成,尤其是最熟悉的闺蜜都开始板板正正的夸我,感慨今年一下子感觉我有了质的突变,出来个“王炸”hhh。虽然有点夸张了,但我自己也能感觉到现在的状态特别好,我非常喜欢现在的自己,整个人有一种打开的感觉,以前确实活得太憋屈了。

图片

闺蜜对我猝不及防的感慨和赞美hhh

记得在《成为作家》一书中看到作家最重要的两种气质,一种是成熟、没有偏见、温和以及公正,能够尽可能客观全局去描写和评价事物,另一种是持续保持敏感和童真的一面,否则就无法捕捉到最细微,最能打动人心的细节。

我一直也是以这种标准来塑造自己的性格,需要成熟但不是老态龙钟,需要纯真但不能做傻白甜,我很喜欢现在的状态,希望以后也能继续努力向这个标准修行,只有自己的状态好了,才能给大家带来正能量。

说实话我现在并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感染到别人的只是我本身的能量和气质,一个人的能量别人是能感受到的,如果一个人长期情绪不好,他的能量也一定是非常死气沉沉,身边人都能感受到,相反一个人的能量饱满,也可以感染到身边很多人。

我也深知现在这种状态是这几年经历很多痛苦换来的——与抑郁焦虑症的斗争和人生第一段亲密关系中的各种挣扎等等。当然每个同学在读研期间都会获得成长,有专业能力层面的,可能从研一的小白到现在能发SCI论文、能独立承担一部分项目任务的高材生,也可能是在这种繁重的科研项目压力下抗压和抗挫能力更强了。

而我比较特殊吧,我觉得这三年自己主要做的是人生课题,因为过去长久的创伤积累和错误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导致自己一上研究生,心理临界点就被打破导致得了一场抑郁焦虑症,然后一点一点挣扎着走出来后获得的成长,并且还通过这次经历找到自己的天赋热爱。

这种成长不是在工作任务中完成了多大的挑战获得的,而是生命和心理层面的,因为这三年我一直在做一个课题就是与自己和解,简单来说就是充分认识自己然后努力成为自己,毕竟人只有深刻的认识自己后,才能真正活出自己。

记得研一刚来北理对我冲击性太大了,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的人都好优秀,而且跟以前不一样,过去我认识的学霸大多是非常刻苦的,整天把很多时间花在学习上埋头苦读,但是在这里我感觉大家都是那种既会学习又会玩的人,而且还很会做人,凛冽坚定有原则,相比起来感觉自己性格特别软,讨好型人格很严重,总之感觉自己学习社交做人样样都不行,还没什么见识,别人说得很多吃的玩的东西我都没听过,就像个土包子,所以每天都处于自我怀疑中。

当然这个新环境只是表面因素,深层次的是因为之前多年的原生家庭创伤,过去错误的思想模式、行为习惯,不成熟的人格特征都积累到了一个临界点,被这个新环境一下子点燃爆发了。

我研一刚来的时候特别自卑胆怯,连朋友圈都不敢发,总是时刻都担心别人的看法,生怕一不小心就露怯露土,当时经常发微博,算是找到一个发泄口。

但是现在,尤其是上半年,也是因为经历比较丰富吧,隔三岔五朋友圈甩个小作文,根本不担心别人的看法,因为我表现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样子,如果别人不喜欢那只能说明我们不是一路人,这样也有助于我快速筛选不合适的关系,相反也能快速吸引来三观相合的人。(当然我工作后这一点有所收敛,感觉有时候也需要关注一下别人的看法,否则会给自己的职场带来很大阻力,得不偿失)

给大家看一下我研一的一些微博和日记,当时的常态就是内心世界在不断破碎和重组中循环,一次次的做心理建设鼓励自己,但是一次次又遭受挫败打回原形,然后深刻反思自责,企图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如此不断循环,直到最后诊断出自己得了抑郁焦虑症后,我反倒开始接纳自己了,也慢慢学会爱自己,给自己松绑,改变也从那一刻开始发生了,也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我才深刻体会到,原来改变的前提是爱和接纳。

图片

图片

后来就一边听医生的话好好吃药缓解躯体症状,一边开始看心理学的书籍进行思想认知上的调整,然后在生活中实践练习,每天用日记记录自己的心情,给心情打分,同时还记录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态。

我当时抑郁和焦虑是夹杂出现的,抑郁的时候做什么都没兴趣,以前喜欢做的事情当时也不喜欢做了,感觉生活索然无味,而焦虑的时候又是头痛欲裂到无法思考,心慌胸闷,坐立难安。

还有最严重的是我连续6个多月身体没有例假(女性长期情绪不好很容易例假不正常或者内分泌失调),一度以为自己要绝经了,记得当时跟舍友拼了一箱姨妈巾,人家都用完了我还没开始用。。。内心非常无奈,对自己身体健康的那种无力感让我一直刻骨铭心。

这是21年的年终复盘日记,通过自己的解绑,中医的治疗和充满爱的谈话,西药的药物治疗,以及自己努力的一点点自我救赎,感觉一切都开始朝好的方向转变了。

图片

下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一下当时一些主要的思想困境以及转变。

1、圈层跃迁后,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

来到北理对我来说是突然跃迁到一个更高的圈子了吧,尤其是又来到北京,本来就是优秀人才的云集之地。就像前面所说,当时感觉身边的人都是又会学习又会玩的人,跟自己以前见到埋头苦读的学霸迥然不同,甚至感觉自己根本赶不上,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教育资源,过去的自身积累......都让我望尘莫及,他们好像很轻松就能驾驭自己的学习生活感情等各个方面,这是自己模仿都模仿不来的。

以前总感觉比我优秀的人是因为更加努力,但是在这里我感觉很多比我优秀的人都很松弛,甚至有很佛的心态,一边躺平一边又能做得很好,相比起来我像个笑话一样笨拙的努力着。

自己没谈过恋爱,也不会玩,就像是个只懂得学习的书呆子,然而学习跟人家比起来也很差,而且感觉他们经常聊的话题我也不懂,经常插不上话,感觉站在他们面前都是低人一等的,自信心被完全击碎,自卑到尘埃里,仿佛风一吹就会消失。

后来跟人们交流后,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阶段——认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有的人是在高中突然到了一个高手云集的地方,有的人是上了大学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对我来说比较晚,上了研究生才开始有了这样的圈层跃迁,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突然变得一文不值,充分感受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发现之前被很多人夸优秀的自己其实就是个普通人,甚至在这里好像普通对我而言都很奢侈。

图片

青年作家刘嘉森在《心的力量》中就写到自己高中到了河北衡水中学经历了这样的一个阶段,

不过比起郝老师,最令我震惊的是我的同学们。在军训期间我跟同学聊天,就发现他们知识非常渊博,很多人的知识面竟已达到大学级别,各种历史掌故、物理理论都是信手拈来,谈论古今中外都非常有观点有看法,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屡屡自愧不如,也很好奇自己的成绩比起他们谁高谁低。开学之后我们举行了摸底考试,我全力以赴答题,力图证明自己在衡中的地位,可现实给了我沉重一击:我的成绩竟然是班级36名、年级568名!我实在难以相信自己竟然是这样的水平,难以相信涿州市的尖子生放到这里竟然只是二流水准。军训这些日子里我跟尖子生们谈天说地,跟知识渊博的郑沐云同学、思维敏捷的王泰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心底认为自己与他们是同等水平的人,可是成绩出来我才发现,他们是熠熠发光的年级前十,我却是一个小透明。

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当时的震惊和自我怀疑。

后来我思考为什么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抑郁了呢,我觉得可能一方面因为有些性格的人本身就更容易抑郁想不开,尤其是MBTI人格中的IN型人格(内倾且执着于探索精神层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过去的一些创伤和经历导致我内心非常敏感脆弱,接受不了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没了心气儿,以至于我当时觉得自己根本不会学习,觉得别人都是可以轻轻松松学会的,我这样吭哧吭哧就像个小丑,想模仿他们故作轻松却又被内心满满的焦虑折磨。

记得当时特别流行一个词儿叫“小镇做题家”,我看到后马上就对号入座了。其实现在小镇做题家也不仅仅是卷高考了,可能是社会太卷了吧,我发现很多普通大学的学生把考研也当成高考一样对待,上了大学拼命刷绩点争取保研,如果觉得保研无望就早早准备考研,把大学和考研也当成高考一样对待,可能是因为小镇青年只有读书做题这一条路可以通往更广阔的世界吧。

当时我经常看这类型的文章寻找慰藉,可能身边的人在我看来都是光芒万丈的,我只有在网上这种看似消极又真实的文字中才能找到归属,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这也是我后来想要写作的原因,因为阅读真的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爱和共情真的能把一个脆弱的人托起来。

之前听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一生中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接受父母是个普通人,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这个阶段就是让我开始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吧。

这种接受听起来很消极,蕴藏着深深的无奈和悲哀。这个困局也是导致我抑郁的原因之一,但后来我找到了破解之路,如何接受又不消极呢?我转变的关键是认识到了自己的独特性,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每个人又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每个人的一种基本属性。你本来就是不同的,你的基因排列组合是世界上唯一的,你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生活阅历都铸就了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你。

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思想转变,但是在实践中我花了很多功夫才做到知行合一的。

图片

也是因为自身经历的触发引起了这一转变,当时由于我的抑郁焦虑症,很多事情都有心无力,睡眠也得靠药物支撑,还时不时会头痛,我就想为什么要跟别人比较呢?对于别人睡觉都是一种本能对我来说却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而且吃了药我每天需要睡13-14h,白天活动的时间也相比别人少了很多,这还不排除我每天得花很多的心力来应对自己不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正是由这种身体上的困扰和独特性引发我放下跟别人比较的执着,不去刻意模仿别人,别人擅长的事情我可以不会,别人感兴趣的话题我可以不感兴趣,别人熟悉的东西我可以不了解,这不是因为我没见识,而是因为我不喜欢,没必要为了合群而融入他们。

身边很多女孩子都喜欢聊八卦明星、美妆综艺等,之前我会因为自己不知道这些而自卑,感觉自己很土很low,所以为了融入她们我会刻意去了解一些刷存在感。但后来清醒过来后我不再为难自己,转而去寻找那些我喜欢的事情和人,做什么事能让我感到快乐和强大,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能让我开心,于是就开启了一场自我探索之旅。

放下比较后,也让我逐渐建立起自己内在的评价体系,以前我总是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中,用外界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价值,却从没有意识到这种外界的评价体系也是扼杀我们个性的凶手,从小到大外界好像都是用一套固定的模式来规训我们,让我们变成这个轨道上优秀的人,或者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奔跑,无视你的独特性。

而且我建立起的内在评价体系是多维度的,我工作做得好是一种价值,我能给别人带来快乐也是一种价值,甚至我能让自己每天开开心心活着也是一种价值。

我难道非要成绩好、发论文、拿大奖才是优秀吗?我难道非要找一份钱多有地位的工作、在30岁之前嫁一个好男人这才是优秀吗?直到现在父母还是会用这套模式规劝我,但是我已经学会了自我教育。

我清楚自己的方向,做什么事情是能给我带来持续性的愉悦,满足自己内心深切的渴望和热爱,这才是我的评价标准。而且我也坚信自己的价值观是正向的,我想做的也是利己利他、为社会做贡献的事情,因为这样才能让我的价值最大化发挥作用。

当然我不排除有的人价值观并不一定是完全正向的,如果让他们放飞自我做自己是不是会危害社会呢?怎么说呢,从生命平等的层面来说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做自己,但又如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你可以选择做让自己开心却危害别人的事,但社会甚至宇宙自会有惩罚你的方式,正如老子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总之,当你有了自己的内在的评价体系后,你会发现它就像是一个定海神针一样,让自己的内核变稳定,不会轻易受到别人的干扰。

最近我做了一个性格测试,发现自己现在的竞争意识很弱,我思考可能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太敏感共情能力很强,跟别人形成敌对的竞争关系会让我很难受,从小到大我总是不自觉的营造和谐的氛围,但最近我觉察到另一方面,可能竞争意识弱的底层心理是:我觉得在“做自己”这条路上,没人能比得过我。所以我根本没必要把别人当成竞争关系,更没必要跟别人去比较。当然我也是近几年跟自我和解后形成的心理。

毕业之前我在操场上完成了人生第一个半马,研一研二的时候我其实跑步很少,我本来是一个追求不断成长迭代的人,但当时看到北理很多非体育专业的同学跑步都很厉害,轻轻松松跑几十圈,让本就很自卑的我觉得连跑步都不配了。

但现在打开了心结,我觉得在自身基础上从800m、3km、10km、21km这个进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突破自己的成就感满满的过程,我的竞争对手只有我自己,我的目标就是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

图片

下一篇文章我将拉长时间维度来谈谈人生的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还有我从一个极度不自爱的人开始学会自爱,这两个方面的转变。

这是毕业做得小视频~


如果想围观朋友圈或者有什么共鸣的话题想交流,可以加我的微信号哦~👇

喜欢就关注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