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 宅兹中国(多图杀猫)

 睫毛上的风尘 2023-11-15 发布于北京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发展并走向鼎盛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华民族风格、价值取向和文化格局的形成时期。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铭文中留下了祭告上天的话:“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天下之人。铭文中的“中国”即为洛邑所在的中原腹地--洛阳盆地,而二里头遗址恰恰就是洛阳盆地内最早的一座大型都邑。

随着万邦林立、“满天星斗”的龙山时代落下帷幕,华夏文明逐渐由多元的古国时期进入一体的王朝时期。在位于中原腹心地区的嵩山周围,新砦和二里头两个超大型都邑相继崛起。二里头文化似乎就是“新生王权国家”的代言,它以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开创了华夏文明新篇章,它拥有巨大的文化感召力,甚至势不可挡地向四周大规模辐射,其影响北达燕山以北,南至整个长江流域甚至岭南以南,东及豫鲁交界,西到甘青高原一带。何为中原?何来中国?二里头文化带给我们无尽思考。

二里头遗址 

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以其命名的二里头文化,一般认为属夏王朝晚期遗存。都邑虽称为都城,但在上古时期,主要都邑却往往不筑外郭城,从二里头到殷墟,到西周三都,到秦咸阳、汉长安与洛阳。这一“大都无城”的传统,恰恰彰显了华夏王朝文明在国势强盛上升期的一种文化自信。而二里头都邑,就是这一文化传统的肇始。

酒爵,二里头出土,是中国最早的酒爵之一。

河南二里头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铜爵↓

陶盉-二里头出土。  高岭土,温酒器

绿松石龙形器

放置于墓主人骨架之上。由 2000余片绿松石组合而成,原应粘嵌在某种有机物上。龙身长 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 厘米,巨头蜷尾。龙头置于绿松石片粘嵌而成的近梯形托座上,为扁圆形巨首,吻部略突出。以三节青、白玉柱组成额面中脊和鼻梁。眼睛为梭形,眼眶内嵌绿松石片,以顶面弧凸的圆饼形白玉为睛。

铜铃

整体为合瓦形。置于墓主腰部,绿松石龙身之上,表面粘附一层红漆皮和纺织品印痕。

龙身近尾部渐变为圆弧隆起,尾尖内蜷。绿松石片象征鳞纹,遍布全身。

龙尾端 3.6厘米处,发现一件绿松石条形饰,与龙体近于垂直,二者之间有红色漆痕相连。

玉刀-鸡骨白玉,方首钝刃,角略圆,形如铲。 面有不太清晰的绿色细线方格形沁痕,一端有两个对穿的圆孔,在两孔之间有一周不太明显的凹槽,腰部有凸弦纹两周。出土时上部稍有残缺,表面沾着大量朱砂。

玉戈,淡青色,三角形援首,双刃。近内处有阴刻平行线纹,内部有一圆孔

玉璋,青灰色,通体磨光。柄写器身一侧各钻一圆孔,器身一侧的圆孔嵌一圆绿松石片。两面磨刃,凹刃,两阑均出扉牙。红色的璋头回见,一般都是石头本色的。红色的应该是祭祀南方用的

《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里是六种玉石,除其中苍璧外,其余为五玉,也称“五瑞”,用来祭祀五人帝及五人神,配以五方之色。

铜盉

铜钺、铜镞

铜斝-带“牙齿”的斝,3条腿也是三棱锥状

铜爵,两件形制相似,在流与口连接处皆有二个矮柱,流尾皆长,束腰平底。

鱼蛇纹大陶盆-泥质灰陶。大敞口,圆唇,卷沿,斜弧壁,平底。口沿外壁等距饰三条乳丁纹和凸棱的宽带状鋬,腹及底部外壁饰数周凹弦纹及绳纹,口沿内壁刻划数条鱼纹,堆塑一周蛇纹。

大口陶尊

石钺-粗白玉料,双面刃,两边各有六条凸起的棱

三孔石刀(下图上)与三孔玉刀(下图下)

玉钺、玉戚

铜铃

位于墓底中部略偏南的兽面铜牌饰与铜铃之间,通体磨光,呈淡墨色,两端平,中间有穿孔。

玉铃舌

位于墓坑中部偏西侧。顶部平,且有两个椭圆形孔,两孔之间有一拱形钮。外面有包裹用的纺织品残片。

陶爵

附加堆纹陶鼎

陶觚

陶盉

陶盉(有盖)

陶排水管,出土了十几个,比路边的排水管还粗

大口陶尊

绿松石铜牌饰,青铜又称吉金,石之美者称为玉,所以这是最早的金镶玉。出土时的位置在墓主人胸前。

另一件呈圆角梯形,瓦状隆起,两侧各有二钮。以青铜铸成兽纹镂空框架,镶嵌以绿松石片。出土时绿松石片全部悬空(原来或有依托)。兽面两眼圆睁,弯眉,虎鼻状直鼻,下颌有利齿,身有鳞状斑纹。所嵌四百余块绿松石片,厚约0.2厘米,大者仅 0.5 厘米左右,排列致密有序,镶嵌十分牢固。

从背面可以看到悬空的松石片

另外一个展柜里,有很多陶器,然而并没有标注出土地点

二里头文化开创的宫室制度、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器用制度和早期国家的运行方式,在商代进一步发展。作为维系等级制度的政治权力工具,青铜器被大量生产,助推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新高峰。

附赠: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上)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下)

进入商代,随着王权强固、王朝兴盛,王都建设大幅度展开。由商代前期的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到商代后期的安阳洹北商城和殷墟,在约400年时间里,王都规模不断扩大,功能分区日趋复杂,宫室建筑渐成规制。庞大的宫殿宗庙区、封闭的“四合院”建筑等,奠定了日后王朝中国都邑宫室制度的基础。

早期代表:偃师商城

发现于1983年,位于河南省偃师市洛河北岸,兴废年代大体在商代前期。一般认为是商汤灭夏后建立的都邑。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2平方千米。包括初建的长方形小城和向北扩建的大圻成墙夯筑,已发现城门数座。大城外有护城壕。小城内居中的宫城内分布有东西两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大规模祭祀遗存和池苑遗迹,两侧有府库建筑。城内和城门下还有用石板围砌的给排水道,城内和周围有手工业作坊遗址。

中期代表:洹北商城

发现于 1999年,包括大城和宫城,位于河南安阳市北郊,西南与殷墟相邻并略有交错,为商代中期都邑。大城面积约4.7 平方千米,宫城位于大城南部。宫城内发现夯土建筑基址三十余处,已发掘的一号和二号基址南北相邻,方向一致,均为典型四合院结构。宫城与与大城之间散布有众多居民点。洹北商城填补了以郑州二里冈为代表的早商文化和以殷墟为代表的晚商文化之间的时间缺环。

晚期代表:殷墟

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的洹河两岸,有一处面积约达30 平方千米并载入史册的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殷墟”,殷墟为商王朝晚期都城。1928 年中国学术机构首次对殷墟进行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对殷墟的发掘从未间断,堪称我国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在殷墟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有宫殿、宗庙、居址、王陵、中高级贵族墓、大型墓地、车马坑、甲骨坑、手工业作坊等,还有大批甲骨、青铜器、玉器、骨器、石器和马车等。2006 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 处世界文化遗产。

  点击参观→  安阳殷墟遗址

殷墟妇好墓

考古研究所于1976年对妇好墓进行了发掘。是商代唯一没有被盗掘的王室墓。出土铜器 玉石器、骨器、象牙器、陶器等1928件(套)。其中铜容器468件,玉器755件, 石制品47件 ,骨器564件,另有海贝 6800余枚。青铜礼器210件,有“妇好”铭文的多达 109 件。

象牙杯

米黄色。杯身如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通体雕刻繁缛精细的花纹,有兽面纹、夔纹等,并镶绿松石。鋬为夔形头向上,尾下垂,饰鸟纹,镶绿松石。鋬靠杯身的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

司qiao母癸,也是妇好墓出土的,“兔丂”念桥,下同

司qiao母,铜圆尊-妇好墓出土

司qiao母铜方壶

司母辛鼎-妇好墓随葬一对司母辛铜方鼎,口沿下一周夔龙纹为主纹。铭文“司母辛”铸于口下内壁,“是妇好的庙号,是她的子女为纪念妇好而铸造。此鼎重达117.5公斤,是不多见的商代大型重器。司母辛和司母戊鼎的主人有同一个丈夫——商王武丁。

另一件司母辛鼎,安阳殷墟博物馆藏↓

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年代集中于商代晚期,甲骨文不仅使商代晚期历史成为信史,而且也是凝聚民族情感的载体。

点击参观→安阳文字博物馆

刻辞卜骨-安阳小屯出土

背面有凿、灼。刻辞内容有八组:(1) 戊午ト:其觫妣辛,牢。吉。(2) 二牢。

(3)三牢。(4)弱巽酒,更鍊,隹舌。(5 于父己祝至。(6)父庚舌牢。(7)牢又一牛。 (8)吉。这几组刻辞的内容是:在戊午日占卜祭祀妣辛、父己、父庚的方法及所用祭牲的种类与娄数目。

刻辞卜骨-安阳小屯出土。骨两面有凿、灼。刻辞内容有三组:(1)祖庚豚,父乙豚,子豚。 (2) 御鳴 丙鼎犬,丁豚。(3) 御臣,父乙豚,子豚,母壬豚。

铜弓形器,妇好墓出土。一般认为是在马车上用来拉弓的辅助器具

铜铲

嵌绿松石曲柄铜戈-妇好墓出土

嵌绿松石铜柄玉矛-妇好墓出土

铜钺,略呈斧形,长方形内,平肩,弧刃,两侧边外侈,并铸有“T”字形凹槽。肩下有两对称长方形穿,其下以云雷纹为地纹,上饰有两条侧身龙纹。其中一侧兽鼻上铸铭文“妇好”二字。

铜钺。妇好墓共出土四件铜钺,是目前所见商代贵族墓随葬铜钺第二多者(最多者随葬七件铜钺),进一步印证了妇好执掌帅权、戎马一生的传奇经历。这件铜钺装饰的虎食人纹在商代青铜纹饰中多次出现。虎食人纹下有铭文“妇好”二字。

铜方斝-盛酒器。口沿有两个立柱,腹侧有鋬(pàn,把手),足为尖锥形。妇好墓出土方斝4件,圆斝8件。此斝口沿下饰蕉叶纹,其下饰夔龙纹,腹饰兽面纹。腹底铸铭文“妇好”,应是妇好生前用器。

扁圆铜壶-盛酒器,出现于商代中晚期。妇好墓出土的铜壶代表了早期形态。此壶颈部两侧有对称的贯耳供穿绳,腹部以三组兽面为主体纹饰,腹内底有铭文“妇好”,商代青铜礼器的兽面纹将神秘,狰狞的神性内涵发挥到了极致,充分体现了青铜礼器沟通人神的功能。

凸缘玉璧(左上)、玉瑗(左下)、玉琮(右上)、鱼型玉璜(右下)

铜爵-妇好墓

铜斗-妇好墓出土,方圆各一,中间饰兽面纹,末端饰蝉纹,背面均铸铭文“妇好”

“妇好”铜方彝

铜瓿

服饰

商代贵族主要穿戴丝绸、细葛、苎麻、皮毛等华贵服饰,中上层贵族 尤为流行窄长袖短衣,服饰流行红、黑色。下层民众则穿粗葛、粗麻之衣。但现场并没有实物,只是图片展示了织物的残迹

妇好箕形器

妇好墓里各种奇怪的小东西

鸟首、龙首尺形铜器

左鸟右龙

“妇好”铜方鼎、鸟足铜鼎

“妇好”铜盉、铜觯

盛酒器。盉器体呈椭长形,顶面隆起,有“T 字形钮,钮前有短流,下腹壁较直,小平底。器体素面,流周饰云纹。肩部铸 “妇好”铭文。这种形制的铜盉十分少见。

“妇好”圈足铜觥

鱼龙纹铜盘

考古发掘发现商代晚期存在盘、盉同出的现象,推测这时期已存在周代所谓“沃盥之礼”。贵族宴饮之前以铜盉浇水洗手,用铜盘承接弃水商代铜水器的数量相对较少,在铜礼器中居于次要地位。铜盘内往往装饰鱼、蛙纹 这件铜盘则装饰龙纹与鱼纹,都是以纹饰彰显水器功能。

“妇好”封口铜盉

龙头提梁卣

“妇好”铜觥与铜镜、铜刀。注意左边铜觥的下部是镂空的

玦形玉龙

玉柄形器

龟形、鸟形、兽形刻刀

绿松石贝

玛瑙串饰、玉串饰、玉纺轮,镯形器

玉簋、骨勺

妇好墓随葬玉簋两件,一青一白,刻纹精细、 器形规矩,器壁厚薄均匀,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全面体现了当时的琢玉工艺。出上时内有骨勺2件、贝形铜器1件,这件自玉簋可能用子祭祀等盛大的礼仪活动。

商代制骨技术和规模非常发达,殷墟发现了多座制骨作坊。此勺细长,略

呈弧形,两端上翘。勺柄两端均刻有兽面纹勺面呈长椭圆形,头略尖。

妇好蔡中出骨勺2件,这2件骨勺与另一件铜匕一起出上于白玉簋中。

鱼型玉耳勺、玉梳

玉调色盘

盘内底染满朱砂,可能用作调色。朱砂是古代重要的颜料原料,早在两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已为人类所认识、利用,也常在宗教、巫术活动中使用朱砂。妇好墓还出土了研磨朱砂用的玉白、玉杵各一件 可能与调色盘配合使用。

夔首古笄

笄头呈夔形,臣目圆睛,夔身作翎羽状。夔张口,笄杆从夔口中伸出。妇好墓中出土笄共499件,此种类型的有35件。笄用来插住挽起长发,在古代男女都用。

玉之装饰

妇好墓出土了大量装饰玉器。动物造型的装饰用玉中除少量具有浓重神话色彩的龙、怪鸟等题材外,大多为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如虎、象、牛、狗、鹿、羊、熊、兔、鹦鹉、鱼等。

玉鹅、玉对尾鹦鹉

玉制的鹦鹉、鹿、龙狗、马

鹅、虎↓

兔、熊↓

动物园

蝉、羊

鸟、熊、怪鸟

备极哀荣

天不假年,妇好于武丁中期长辞人世。悲痛的武丁没有将妻子葬在王陵区,而是葬在了宫殿区内、池苑之畔,墓上建起享殿,供武丁与后代追思祭拜妇好。这体现了武丁既不忍夫妻阴阳相隔的悲情,又依仗女战神守护社稷的期许。

玉鸮

站立状,尾与足之间有槽,足下两侧各有一个未钻穿的小孔,头顶后有一上下对穿的小孔,可插嵌亦可佩戴。

“好”铜甗

蒸煮器。此甗形体较大,上部为甑,圆敞口, 两立耳于方唇之上。腹壁较直,内收,形成束腰,与下部三柱足鬲相连。腰部有一略呈椭圆形的箅架,箅已遗失。口沿下饰一周六组兽面纹。口下内壁有“好”字铭文。 腹足有烟炱痕。

商代人殉人牲制度

人殉是指氏族首领、君主或高层贵族死后,其近亲、近臣和近侍等随其同葬;人牲是用活人来祭祀祖先、神灵或自然界万物,被杀的人主要为战俘和奴隶。人殉和人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成为一种制度并广泛流行。商代早、中期用人数量较少,盘庚迁殷以后盛行,用人数量达到顶峰,武丁之后逐渐减少。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墓葬中一般都有人殉,妇好墓内即殉葬16人。商王和贵族奴隶主在祭祀祖先、祈祷神灵、建筑宫室和求年问雨时要使用人牲,其遗迹见于墓葬内外和建筑基址内及其附近。商代人殉和人牲遗迹在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均有发现,尤以晚商都城所在地殷墟为最。

大约公元前 12 世纪末或公元前 11 世纪初,活动于关中一带的周人迁至岐山脚下,在陕西扶风与岐山两县北部的周原兴建都邑,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文化和社会,此时期称为“先周”。公元前 1046 年周人挥师东进,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朝,以丰镐为都,推行以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也于此时最终形成。在政治上以家族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王权、族权、神权三位一体,开创了王朝政治的先河。

丰镐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郊沣河中游两岸。丰镐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33 年。据文献记载,文王迁都于丰,武王将都城扩大到沣河以东的镐京。该遗址遗存可分为六期,从先周晚期至西周晚期。主要遗存有大型建筑基址、铸铜作坊遗址、制骨作坊遗址、陶窑址等,揭示了周文化的来源、基本面貌、社会结构等。

张家坡墓地

是丰镐遗址内西周时期的大型墓地,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张家坡村至大原村间的高地上。西周墓葬近千座,有带双墓道或单墓道的大型墓葬、竖穴土坑墓和洞室墓。大型墓葬随葬铜礼器、玉器、车马器及车等,墓旁有马坑或车马坑,小型墓只随葬陶器。张家坡村西为井叔的家族墓地。这些墓葬中大都出有井叔自作的青铜礼器。

硬陶罍

原始瓷尊

原始瓷器出现于商周时期,是指使用含铁量更低杂质更少的粘土(即瓷土)作为原料和器表施釉的新技术,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无吸水性或吸水性很弱,薄层不透光的陶瓷器。原始瓷器亦称原始青瓷、青釉器或釉陶器。它是中国成熟的瓷器出现以前的产物,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是我国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陶壶、鼎、簋

玉面幕

玉组配-西周

由3件玉璜、4件玉管和148 件玛瑙珠、管等组成的串饰。出于该墓棺内相当于墓主人胸腹部的位置。经套箱取回,在室内清理后,依样连缀复原。

玛瑙串饰-西周

玉鹿、猪、龙

玉鱼、玉璜

玉琮

透闪石软玉,褐色。外方内圆,器作方筒形,中为圆孔,两端有射。四壁雕刻有相同的鸟纹,玉琮与玉戈同出土于该墓东南隅的棺椁之间。这种四壁刻花纹的琮在西周玉琮中极为罕见。

铜簋

侈口、卷沿、束颈、圆鼓腹、圆底圈足。有兽首耳。腹部为兽面纹,圈足饰以一周夔纹。器身内底有铭文:作宝樽彝。

带流铜鼎、井叔铜鼎

井叔铜钟

一大一小,钟体呈合形,钟身两面各分别有枚六组,篆四组、钟体顶端为上大下小的圆柱形钟,两钟文相同,行款略异,是井叔采为其祖穆公所作。还出了一件残钟,可知应为三件一组的编钟组合。

铜軏(yuè

此軏下部为一段圆形銎管,其上为兽首。圆銎下端有对称的圆穿,上方也各有一个圆孔。应是立式安装的。同出的有辕颈饰、轴饰、仪、轭等,应为同一车上之物,拆卸后堆放在一起随葬的。

铜钺

上窄下宽,宽刃,刃端上翘。中部有一较大圆孔。直内,有一较小之圆孔。中部圆孔周边盘卷着龙纹。

铜锤

铜牺尊

盛酒器,器身为一站立状怪兽。四蹄侧面有爪形刻道。器身上饰夔纹及兽面纹。头是实心的,不能倒,只能用舀子把酒盛出来

顶有柱状双角。角内侧有一弯曲上翘之小叉。兽鼻隆起,耳细长而竖起。

腿短而粗壮,短尾呈三角形。兽腹两侧各有一鸟形竖扉,鸟首向上,扉下有三角形小翼。

牺尊背部有盖,盖钮为一站立凤鸟,项背附着卷尾虎,作行走状。胸前及臀部各附着一回首卷尾龙。

洛阳东周王城遗址

公元前 770 年西周王室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洛阳东周王城为东周都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区涧河两岸。城址西部和中部有窑场、骨器和石器加工场、冶铁作坊等,南部有粮仓遗址。城内分布有大型墓葬和车马坑,或为王陵区和高级贵族墓地。在城中部曾发掘260座东周中小型墓,成为中原地区东周墓的断代标尺。

有触摸碎片的体验区,但感觉一般

下一环节介绍了一些青铜器的种类,并简单展示了对应的实物:

商周青铜器

青铜器最初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为小型工具或饰物。二里头文化时期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此后青铜礼器成为政治权力的工具。

商代早中期的青铜器包括酒器、炊器、食器和水器,有精细的花纹。商代晚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形多样,浑厚凝重,花纹繁缛。器类以酒器为主,纹饰有多种形态的兽面纹、鸟纹,还有龙纹、蝉纹、龟纹、牛纹等动物纹以及云雷纹、涡纹等几何纹。复杂的纹饰为浅浮雕,连同地纹共有三层纹饰。晚商青铜器从器形到装饰都显得神秘奇异,器物上出现铭文,通常记录作器人和被祭人的名称和族徽,也有关于征伐、祭祀和赏赐的内容。

西周青铜器最初延续晚商青铜器的特点和风格,但在器用制度上偏重于食器,随后又增加了成组乐器。铜器纹饰中鸟纹增多并变得华丽,流行环带纹、瓦棱纹、垂鳞纹、窃曲纹等,简约的纹饰不同于商代的繁缛风格,反映了当时的审美观。西周青铜器上出现大量纪事体铭文,内容有对上帝的崇拜、诸侯的分封、拜官赐命、征伐记功、献俘大典等。这些铭文被铸于铜器上并传至子孙后代,其意义不仅关乎家族荣誉,而且涉及王室的重大政治活动和历史事件,青铜礼器成为显示等级、地位、特权,并陈设于宗庙宫室的重器。

东周时诸侯势力扩张,各国都有自己的青铜铸造工业,礼仪或日常用的青铜器被大量生产,以满足统治阶层的需求。春秋时期出现不少新式器形,生产工艺达到新高度。青铜器纹饰流行主题单一的龙类形象,同时出现描绘礼仪、战斗和生活场景的画像,这是目前所知首次在青铜器上表现人的形象和活动。青铜器铭文则主要记载诸侯的活动,春秋青铜器总体上风格清新。到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青铜礼器多转变为生活实用器,不再代表等级制度,铭文内容多为记录制造者的官名、人名或器物重量等。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采用铸造方法大规模生产,并最终成为一种特殊的权力工具。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生产和使用,对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炊器、盛食器,用以烹煮肉类。多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形四足。在商周时期转化为最重要的青铜礼器之一。

铜编钟-东周

合瓦形,顶端两侧尖锐,口部呈凹弧形。顶部有环钮用于悬挂。钟体上铸有 36枚柱状突。通常成套使用。

“妇好”铜圆鼎-商

铜圆鼎-西周早期

口微敛,外折沿,方唇,立耳,鼓腹较深,圆底近平,马蹄形足。腹饰兽面纹,并出扉校。腹壁内侧有铭文“史”。

铜方鼎-西周早期↓

盛酒器。侈口有肩、深腹、圈足,有圆形尊、方形尊、动物形尊,是一种重要礼器。

铜方尊-商

盛酒器。椭圆体或圆体,大口、长颈、垂腹、圈足、有盖,多带提梁,盖、身多有复杂的纹饰,提梁两端常有装饰立体的兽首。

铜鸮卣-商(安阳大司空出土)

由盖、身两部分组成,器形似两个鸮相背而立。有绹形提梁。器盖上有两大角,小耳,尖喙大眼。盖纽呈四阿屋顶形,上饰云雷纹。身器为鸮身,胸两侧翅,胸饰鳞纹,两耳两侧有对立的一对小鸟。底为四蹄形足,足间有饕饕纹,腹部正中右蟠龙纹,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

铜卣-商

铜卣-西周早期

铜卣-西周

盛酒器、盛水器。分为圆体和方体两种,小口、斜肩、深腹、小平底或圈足,肩上带双耳。

铜罍-西周早期

长方形器口,方唇,深弧腹,平底,圈足。肩部有半环形兽首耳,衔大圆环,下腹部一侧置半环形兽首组。盖呈四阿攒尖顶式,宽面饰兽头,窄面饰圆涡纹。器颈和圈足饰兽面纹。肩上部饰简化兽面纹。

酒器。分为圆体和扁体两类,侈口、束颈、深腹、圈足,或带盖。

铜觯-西周早期

侈口,束颈,鼓腹,圆底,圈足。椭圆形盖,带环形兽首纽。盖面、颈、腹部和圈足有扉棱。饰兽面纹和夔龙纹。

(jiǎ)

酒器。侈口、束颈,深腹下有三足,多有鋬,口沿上有双柱,没有流和尾,容量一般较大。

铜方斝-商

铜斝-西周早期

盛酒器、盛水器。侈口、束颈、鼓腹、圈足、有盖,多带双耳。

铜壶-西周早期

铜壶-东周

饮酒器。喇叭口、细腰、高圈足。通常和爵组合用以斟饮。

圆觚-商末周初、方觚-商

饮酒器。一侧有流,另一侧有尾或无尾,深圆腹一侧有鋬,三锥状足,流与口之间有两柱,也有少部分单柱或无柱的爵。

带盖爵-商、无盖爵-商末周初

饮酒器。器型与爵相似,口沿两端有尖尾,深腹下有三锥状足,少数带盖。

( guǐ)

盛食器,用来盛黍稷等食物。侈口、圆腹、圈足,不同器物又有有盖、无盖、有耳、无耳之别。周代的簋圈足下多附有方座。

簋-商末

(bù)

盛水器、盛酒器。敛口、斜肩、深腹、圈足,少数有盖。

铜瓿-商末

(duì)

盛食器。分器、盖两部分,上下相扣合成球形或椭球形,器、盖上各有两耳、三足。

敦-东周

(yǎn)

炊器,用以蒸煮食物。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身为甑,底有箅(bì),用来盛放食物,下半身为鬲,用以盛水加热。一般为圆体三足,也有少数方甗。

铜甗-商末周初

当卢

马具。呈圆形或长条形,背有纽,可穿于皮革之上,为马额中央的装饰。

(zhòu)

防御性兵器,亦称“盔”。圆形顶,两侧向下延伸,作战时以保护头顶及侧面,顶端多有可插缨络的管。

胄-商末周初

胄-西周

(chuan)

装饰品。呈圆筒状,戴在手臂上。

铜钏与铜铃

铜人面饰-西周

窄眉,圆目,阔鼻,大口,眼眶内凹,眼大而外凸,中间一圆孔,鼻梁较低,鼻孔较大,口内上下两排大牙,双耳小而平。前额、双耳及下颚部各有圆形小孔两个。

钩杀兵器。由援、内、胡、穿组成。最早出现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盛行于商周时期。

戈-商代↓

戈-商末周初↓

戈-商末周初↓

砍杀兵器,或手工业、农业工具。流行于商周时期,有短柄翘首刀、长柲卷首刀等多种形式。

斩杀和刺杀兵器。由剑身和剑柄两部分组成,剑身前端有锋,双面刃;剑柄前有格、后有首,可单手握持。

(kuí)

刺杀兵器。援是三角形,直内。

(zú)

远射武器。安装在箭杆前端,主要由尖锋、翼组成。

之后展示了一些古籍,但过于深奥

考古地层学

考古学获取实物资料的基本方法。最初从地质学借用而来,在田野发掘中主要通过观察土质、土色等,研究遗址地层堆积基本特征,判断其中各种人类活动形成的遗迹现象(房屋、窖穴、墓葬、窑、井等)之间层位关系。通过厘清各种地层单位在堆积顺序里的上下叠压或打破、时间顺序里的早晚(底层早于上层)、共存时段里的空间关系,研究遗址形成过程,解决遗迹遗物相对年代,探究古代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场景等。

继续参观:

中国考古博物馆-四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