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之约:听一听沁人心脾的家乡戏

 cxag 2023-11-16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图片

四十年风雨兼程,四十年春华秋实。在撤地建市40周年之际,绍兴市委市政府召开2023发展大会,市委书记温暖以“谱写新时代'胆剑篇’ 勇闯现代化新路子”为题作主旨演讲,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广邀海内外绍兴贤达回到家乡,赴绍兴之约,看绍兴之新,筑绍兴之梦;广邀海内外绍兴贤达常回家走走,看一看碧波荡漾的鉴湖水、品一品温润醇厚的绍兴酒、听一听沁人心脾的家乡戏……绍兴文旅特围绕“鉴湖水、绍兴酒、家乡戏”,和大家共同领略温润柔情的江南水乡、气韵芬芳的千年酒都、声动世界的戏曲之乡的风韵风采。


绍兴,自古是个“有戏”的地方。

从江南庭院深处吹拂而来的清风,化作了台上的声声唱词,如流水一般吟唱而出。

那声音回响在广阔天地,被佳人才子的明眸秋水,婉转成了缠绵越剧;被越人的不折硬骨,啸吼成了激昂绍剧......也成了绍兴儿女念念不忘的乡音。

图片
图片

绍兴看戏场面

曾经,看戏在绍兴是最隆重热闹的事,大人放下锄头,拾掇齐整,早早排队。


小孩儿听不懂,咿咿呀呀地地,但觉武打有意思,几个假把式就把人打翻了。女孩儿向往演员那绣花云肩、布灵布灵的发冠、长长的水袖,还有美美的妆。


搭一次戏唱半天,却可以被人们畅谈许久,口口相传,梁祝化蝶奔赴的爱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多重寓意......

图片

鲁迅笔下风情园

如今,戏曲的魅力依旧延伸在古老的土地,在漫长的岁月中,在不断地传承创新中,绘就绚烂的篇章。

风物养人、人唱风物,在千年传承中,聆听绍兴家乡戏。

图片

先秦时期,越人便善歌舞,到了秦汉时期则更为流行,六朝时期,会稽民间乐舞在南北文化交融与中西文化交流中,更见活跃。

越人通过声音传递着情感,在激荡不绝的绵延中,声音成了诗、成了曲、也成了戏。


图片
图片

越剧《梁祝》

20世纪初,嵊县剡溪,“落地唱书”不绝于耳。

甘霖镇东王村村口,矗立着一棵百岁的老香樟树,在这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劳作归来的农人聚在一起说说民间故事,唱唱田间耕作的小调,一个新的剧种——越剧,便这样孕育而来。香樟无语,却默默地见证着越剧百年走过的点点滴滴。

东王村香火堂前,摆放着几只旧稻桶,它们是百年越剧的见证。1906年清明前夕,就是在这香火堂前,民间艺人们用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做成了越剧史上第一个戏曲舞台。

图片

《古庙冤魂》袁雪芬饰张秋娥

越剧的姹紫嫣红,离不开越女的改革创新。

1942年10月,越剧迎来了第一次脱胎换骨——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大来剧场上演第一台新越剧剧目《古庙冤魂》,打出了“新越剧”的旗帜。

此后,越剧这一“乡间小戏”走向成熟,发育成了都市型、综合性的越剧。

图片

剡溪

百年越剧源泉在,一曲剡溪天下闻。

从浙江嵊州的村头小戏,到成为戏曲梨园的一朵奇葩,越剧已经走过了117个年头。

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一度火遍大江南北,人人都能哼上一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老少皆知“十八相送”。

水袖勾连、眉目传情;死生挈阔、与子相悦……唱词之中有景致,听词知景,见景知情,这便是越剧的真实写照。

那声音似涓涓细流沁入人心,正是“情到浓时难自禁,百转千回显钟情”,谱就了一曲曲超越时空的凄美恋歌。

如果说,越剧是水性的、是江南的,那么绍剧高亢的唱腔响遏行云,与越剧的软语呢喃便是天地两重。

图片

绍剧传承人刘建杨和他的徒弟

绍剧在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据戏曲史家的研究,早在明代,在外来戏曲的影响下,绍兴就出现了高亢激越的调腔。

明清交替,战乱频仍,作为“文士剧”的南北曲逐渐衰落,而作为“民间剧”的绍剧蓬勃兴起。清康熙、乾隆年间,稽山镜水的戏台庙会到处都飘荡着响遏行云的绍剧。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60多年前,毛泽东曾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题诗,绍剧电影风靡海内外。一时间,绍剧名声大振,成为绍兴、浙江乃至中国戏曲的一张“金名片”。

绍剧浸润着古越先民的粗犷,在柔情似水的江南洞穿历史

它充满了刚烈豪迈的气概,就像是励志发愤的越王勾践或是慷慨悲歌的秋瑾女侠,恰如奋斗不息的绍兴人的性格。

它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像越地的民谣,是绍兴人的心声。

图片

新昌调腔

绍兴的戏剧是地方文化的名片,有多声腔剧种并存。

目前除了绍剧、越剧,还有新昌调腔、诸暨西路乱弹等剧种进入国家级名录,另外,还有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绍兴目连戏闻名国内外,鲁迅的《门外文谈》《女吊》《无常》等文章,浓墨重彩地记录了绍兴目连戏的演出。

“曾记梨花细雨天,与郎分手百花潭,依依惜别牵衣袂,泪洒河桥春水添,郎呀你临行约奴三秋会,到如今柳色青青又一年。”这优雅婉转的唱词是绍兴平湖调的经典节诗《曾记梨花细雨天》的内容。

绍兴平湖调是绍兴地方曲艺中最为典雅的一支奇葩,因悠久的历史、优美的音乐、雅驯的唱辞而在曲艺界有着重要的学术地位。

除平湖调外,目前绍兴地区流行较广、影响较大的还有词调、莲花落、摊簧和宣卷等地方曲艺。

图片

诸暨西路乱弹

绍兴五大剧种、五大曲种全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可谓“十全十美”。

这些独属于绍兴的古老声音,接受着水土与住民的孕育,在一代代传唱中影响绍兴的文化与性格。

这些曲韵自绍兴来,往世界而去。

图片
图片

绍兴目连戏、绍兴摊簧

图片

绍兴既是水乡,又是戏曲之乡。这也使得绍兴的水乡社戏独具特色,闻名于海内外。

不少戏台固定或临时搭建在寺庙宗祠前的河边、湖畔,独具水乡风情;而绍剧、越剧、莲花落等地方戏曲丰富了社戏这一传统民间风俗。

水乡社戏也凝聚着古往今来绍兴人的乡愁。

图片

水乡社戏 图源 | 陈晓

绍兴演社戏风俗,早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旧时是绍兴城乡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用以酬神祈福。

“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南宋诗人陆游在多篇诗章中吟咏了当时绍兴社戏的演出情景;明代散文学家张岱在其著作《陶庵梦忆》中也生动记述了绍兴社戏演出的盛况。

图片

水乡社戏

演社戏在绍兴是一项非常隆重的文化盛事,一村演社戏,好客的绍兴人总是邀请四亲八眷赶来看戏。

附近村落,家家关门落锁,赶往戏台下观赏。而在社日祭祀仪式中,演戏本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社戏这种古老的民俗,总是在不经意间时时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乡土味。

图片
图片

水乡社戏

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

有月亮的晚上,乘着乌篷船看临河的社戏,也是许多绍兴人儿时的回忆。

水中月光朦胧,人影绰绰,小舟竖竖,而那从台上飞越过来的唱腔却是那般豪迈雄阔,刚烈的穿透,戳醒了周边无限的柔情。

图片

社戏

图片

总有人说绍兴戏文“老了”,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不听戏曲了,也没年轻人唱戏了,其实不然。

今年,绍兴越剧团、绍剧团在全国开展巡演,几乎场场座无虚席,从扬子江畔到黄浦江边,到处都飘荡着抑扬顿挫、高亢激昂的绍剧声,所到之处获得了各地观众的热情赞誉和强烈反响。

如今,人们依然热爱《梁祝》《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样的“经典咏流传”,而越剧《核桃树之恋》《祝家庄里的年轻人》,绍剧《硃砂球》《海棠忆》《台风眼》等新剧目令人耳目一新。

图片
图片

绍兴越剧团、绍剧团巡演

当绍兴戏曲走进大街小巷、当越剧遇上“好声音”、当绍剧遇上动漫、当戏台上出现一幕幕现代戏......其实绍兴戏文一直有跟着“流行风口去灵活地改变自己的形态,融入日常生活里。

走近绍兴戏文,倾听绍兴戏文,带着一丝好奇打量绍兴戏文,就能发现,在它古老的外表之下,依旧有美好丰富、灵动有趣的一面。

图片
图片

绍兴戏曲文艺赋美

一台好戏离不开一个好故事,无论是经典的,还是现代的,能打动人心、充分体现“情与美”的故事,永远是绍兴戏文的灵魂。

即使听不懂,讲不清,说不出,也并不知来处,但是只要属于绍兴戏文的元素一出现,画面感裹挟着诗意扑面而来,依然能感受其中传唱千百年的美与风雅。

这大概就是绍兴戏文的魅力。

图片
图片
越剧《祝家庄里的年轻人》

图片

在绍兴,戏剧团依旧百花齐放,有老戏骨,亦有新血液。看戏的地方也有很多,传统戏台、各大剧院、大街小巷......好戏开场,客官请上座!

图片
图片

越剧《孟丽君》演出图

绍兴市越剧团在越剧故乡应运而生,隶属于绍兴市演艺集团,是集越剧演出、创作、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文旅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艺术院团。绍兴市越剧团致力于引领本地越剧的传承、发展和推广,深入挖掘越剧文化精髓,结合本地文化特征,打造特色品牌,与时俱进建设一支具有实力、充满活力的文艺队伍,助推绍兴越剧事业蓬勃发展,并延续扩大中国十大演出品牌“ 同唱一台戏”的品牌影响力。

图片

绍兴大剧院

喜欢越剧团表演的朋友可以来绍兴大剧院,绍兴大剧院建筑风格独特,构思源于具有鲜明绍兴水乡民俗文化特征的“乌篷船”,寓意着绍兴古城在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融汇着古城韵味和时代气息。

图片
图片

新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演出图

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原浙江绍剧团),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上世纪20年代成立的绍剧同春舞台)。拥有多部经典传统剧目,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火焰山》《朱砂球》《两狼山》《潼关》《薛刚反唐》《三请樊梨花》《于谦》《相国志》等。尤其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960年摄制成彩色戏曲电影,发行至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风靡海内外。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董必武、郭沫若等观看该剧后,分别赋诗予以赞誉,这在中国戏曲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绍剧也由此享誉全国。

图片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演出图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充满生机的活力、整齐和谐的阵容、文武兼备的特色、严谨朴实的团风以及较高的剧目质量受到赞誉,先后应邀赴上海、江苏、广东、山东、天津、西安、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图片
图片

越剧小镇古戏楼


国内第一个以戏剧剧种命名的文旅小镇——越剧小镇便坐落在绍兴嵊州,小镇因越剧而生,为此,它坚守着的越剧传承和发展的使命。每天下午,越剧小镇古戏楼里都有演出进行。这里是为嵊州本地的越剧团和全球濒危剧种设立的“专属剧场”,被誉为越剧界的金色大厅,见证着百年越剧回溯源头的悠远历史,更承担将越剧传承和发扬的使命。

///

一出好戏,在江南风花雪月的小桥流水中,在拖着绵绵长音的唱腔里,在开拓的精神与刚健的骨气间,悠悠不绝,回旋激荡。

时光依稀,这样的绍兴,这样的江南,这样的戏文,正在不断传承创新、焕发青春。

诚邀大家来听一听沁人心脾的家乡戏。

📖

参考资料

*《绍兴有意思》冯建荣 浙江工商大学

* 绍兴文史《李永鑫 | 文史记忆:解码绍兴文化基因》

* 浙江日报《绍剧如何更“有戏”》周楷华、干婧、沈晶晶等

*中国新闻网《浙江绍兴:源远流长的“戏曲梦”》徐乐静

*绍兴宣传《袅袅越音,唱响世界声声不息!》绍兴日报

*浙江宣传《越剧如何“越”山丘?》

*绍兴日报《绍剧,绍兴的腔调》宣迪淼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部分内容来源:谁最中国、地道风物、浙江宣传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