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史论述题——明代对外关系的基本情况!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23-11-16 发布于甘肃

明代中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又有摩擦碰撞,明朝与东南亚各国、印度洋沿岸各国、日本、朝鲜、西方各国的交往与冲突构成明代中外关系的基本格局,这样的关系在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中日交往与抗倭斗争、万历援朝战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西方传教士来华等历史事件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表现如下:

(一)郑和下西洋

1)郑和下西洋是明朝皇帝派遣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宣扬国威,发展对外关系的历史事件。①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命先后七下西洋,历时29年。②郑和率船队跨亚、非二洲,对占城、真腊、暹罗、满剌加、彭亨、苏门答腊、旧港、爪哇、榜葛剌、古里、柯枝、琐里、加异勒、锡兰、溜山、忽鲁谟斯、祖法儿、阿丹、木骨都束、卜剌哇、竹步、麻林等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访问。③船队满载瓷器、茶叶、铁器、农具、纻丝、丝绸、金银等国内产品,换取亚、非各国的象牙、香料、宝石等奇珍。

2)郑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是中国对世界航海事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华侨开发南洋

1)在元末明初和明中期后,或由于朝代鼎革、世事纷扰,或因为土地兼并,赋税繁重,闽、广等沿海地区的居民无以为生,一部分人不得不远涉重洋,流移到南洋谋生,为当地的开发做出贡献。①明初,在三佛齐一地居住的闽、粤人有千余名,爪哇的杜板、新村、苏鲁马益和美洛居、文莱、吕宋等地均有中国人侨居。②郑和下西洋后,赴南洋者日益增多,如在马来半岛各地均有华人居住,在吕宋仅福建商贩即有数万人。③到明后期,南洋各地华侨在10万以上。④赴南洋的华侨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部分人从事矿产的开采,使荒山变成富源,有的人种植甘蔗,生产蔗糖,有的经营椒园,有的垦荒种田。

2)当西方早期殖民者侵占南洋时,华侨与当地居民共同反抗殖民者的侵略。

(三)中日交往与抗倭斗争

1)明代中日关系存在友好往来的光辉一面,亦有碰撞与冲突的阴暗一面。①明代前期,入明的日本使臣一般从宁波至北京,沿途于所经杭州、南京、扬州、济宁等处进行贸易。②明中期后,日本输入中国的商品主要有铜、硫磺、银两、刀剑和漆器等,中国大批商船也开往日本的贸易港长崎,带去中国的铜钱、图书、字画、丝绸、金银、工具等。

2)元末明初,日本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大量的落魄武士经常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武装掠夺和骚扰,构成这一时期侵扰我国沿海地区的倭寇的主体。①由于朱元璋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和外交政策,遏止了倭患的蔓延。②英宗正统以后,随着政治的腐败,海防的松弛,倭寇复起。③世宗嘉靖时期,缙绅、富豪雇佣流民下海经商,从事走私贸易,组织武装集团,利用日本落魄武士,在日本和吕宋等地建立海外据点,形成一股侵扰力量,破坏东南海疆的安定。④明政府和沿海人民投入到艰苦卓绝的抗倭斗争中,戚继光的戚家军与俞大猷所率海上明军密切配合,在嘉靖四十年后的一段时间里,多次给由浙江转向福建的倭寇以重创,从而使东南倭寇最终得以荡平。

(四)万历援朝战争

1)万历援朝战争是从1592年至1598年,明朝出兵援助朝鲜抗击日本军队的战争。①1591年9月,丰臣秀吉公然发动侵朝战争,于1520年4月在朝鲜釜山登陆,6月攻陷平壤。②朝鲜国王李昖遣使向明告急,明朝决定立即派兵援朝,12月,以宋应昌为经略、李如松为东征提督,大举援朝,1521年1月,中朝军队协同作战,于平壤大败日军,迫使日军南逃,从根本上扭转朝鲜战局。

2)1597年1月,日军再次侵朝,中朝两军紧密配合,连败日军,1598年8月,丰臣秀吉死,该年冬,在朝鲜南海海面的激烈决战中,日军大部被歼,日本发动的侵朝战争终于遭到惨败。

(五)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各国殖民者陆续来华,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侵扰。①1517年8月15日,葡萄牙人抵达广州府东莞县屯门岛,1520年5月到达南京,葡使通过贿赂手段得侍武宗左右,留侯在广州怀远驿的葡萄牙人得以“略买人口,盖房立寨,为久居计”,1521年初,武宗死去,葡使通商计划落空。②明世宗即位后,对葡使采取禁绝政策,葡人不从,1523年,官军猛攻广东的葡人,致使葡人大败而退,葡萄牙海盗、商人又进犯浙江、福建,不断遭到明官军的反击。③1553年,葡萄牙人又贿买明朝官吏,请求上澳门沿岸居住,逐渐扩大居住区,到万历年间,设官自治,建城墙,筑炮台,该地迅速发展成为贸易都市。

2)紧随葡萄牙之后来到中国的是西班牙。①1542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群岛,1571年在马尼拉建立菲律宾首府,盗用吕宋名义,来明进行欺骗贸易,阻碍明与吕宋间的正常经济文化交流。②1603年与1639年,西班牙殖民者两次对华侨施暴,1626年,还侵占我国台湾北部的基隆和淡水。

3)随后,荷兰于1609年侵占澎湖,不久即被福建军民驱逐,1622年,荷属东印度公司出动战舰进攻澳门,惨败后转而侵入澎湖列岛,以此为据点对金门、厦门、海澄等地肆意抢掠,1642年,荷兰人打败西班牙人,独占台湾。

(六)西方传教士来华

1)明朝时期,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教,并带来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①最早来到中国的天主教耶稣会会士为方济各。1552年,他乘船至澳门,试图进入内陆未能成功,后卒于上川岛。②1580年,教士罗明坚到达澳门,1582年,获得许可后到达广东肇庆东关的某佛寺,成为第一个进入中国内陆的教士。③1583年9月,罗明坚和教士利玛窦一起在肇庆定居。罗明坚在肇庆居住时,于1584年8月用汉字写成宣传天主教教义的《天主实录》。④1605年,利玛窦、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6卷)。

2)此外,传教士还介绍了西方哲学和西洋绘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传教士也将中国的儒家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

3)传教士还利用通信的形式,把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风土人情等见闻传递到西方,使西方学者对中国有了更多和深入的了解。

综上所述,明代中国与各国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特征,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维持着松散的朝贡关系,华侨还对南洋地区进行大量开发,与日本,既有友好往来,也有碰撞冲突,与朝鲜保持着非常紧密的朝贡关系,与西方国家,主要与葡、西、荷来往,在与这些国家的往来中,冲突多于友好交流。

24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以及意义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郑和南下西洋的规模巨大的远航,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止于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凡七次,历时20余年,经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西洋指的是今天的南海和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海口和非洲东岸,并且越过赤道。

(一)历史条件和原因

1)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也日渐丰富,为郑和的海外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2)明朝经过洪武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时代已进入极盛时期,这时国力雄厚,武力强大,库藏充实,为海外航行提供了物质条件。(3)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眼光开始移向海外,,并招致各国来朝来贡,产生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二)过程

1)第一次下西洋。①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从刘家港出发,顺丰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②随后到达苏门答腊岛,离岛后船队航行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再到终点科泽科德。③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2)第二次下西洋。①于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所到国家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②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3)第三次下西洋。①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刘家港出发,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敕使占城、真腊、暹罗、爪哇、满剌加、苏门答剌、锡兰、榜葛剌、木骨都束、苏禄等国。②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4)第四次下西洋。①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出使满剌加、爪哇、占城、苏门答剌、柯枝、古里、勿鲁谟斯、比剌、孙剌等国。②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同年11月,榜葛剌特使来中国进献“麒麟”(即长颈鹿)。

5)第五次下西洋。①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护送古里、爪哇、满剌加、占城、锡兰山、木骨都束、苏门答剌、忽鲁谟斯、柯枝、彭亨等各国使者及旧港宣慰使归国。②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6)第六次下西洋。①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②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古里、柯枝、锡兰山、苏门答刺、满刺加、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③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7)第七次下西洋。①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年1月),从龙江关出发,这次航行从竹步向西航行,再往西南航行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②之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③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回国。

(三)历史意义

1)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壮举。①它发生在地理大发现之前,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比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2年,比达·迦马到达印度卡里库特早93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116年。②郑和下西洋的规模是无与伦比的。如第一次下西洋时,有大型宝船62艘,官兵27800余人。船队以宝船为主,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③郑和七下西洋,打通从中国到东非的航路,这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成就。   

2)郑和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发展了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3)郑和下西洋后,各国多遣使来中国建交及进行贸易。同时,中国到南洋去的人日益增多,不少人侨居国外,把中国的生产技术和手工业品带过去,对南洋的开发起了巨大作用。

4)郑和下西洋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①随从郑和航行的马欢着有《瀛涯胜览》,费信着有《星槎胜览》,贡珍着有《西洋番国志》,记载所经各国的情况,丰富了中国人的海外地理知识。②郑和下西洋时所绘的航海图也蜚声中外,在世界航海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